《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NO.134 周公分封(四)
文/图/辑| 寒山忆雪
西周早期,北方、东方和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我们都一一介绍过了。接下来我们把目光继续向南方,看看新生的周王朝在南方的江汉地区封建了哪些诸侯国。
狭义的江汉地区指的是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也就是湖北中东部一带的江汉平原。但在商周时期,广义的江汉还可以扩大到汉水中游的南阳盆地和秦巴谷地,甚至包括随枣走廊。这片区域被商、周两朝视为「南土」。
周初时期,整个「南土」可以分为两个版块。一个版块南阳盆地东部的唐白河流域和随枣走廊,另一个版块是南阳盆地西部的丹淅流域和荆山与大洪山之间的汉水走廊。
东部的版块,就是金道锡行中线贯穿的区域。从赣北幕阜山开采出来的铜矿石,经过随枣走廊后,或穿过大别山北上中原,或经过南阳盆地东部的唐白河流域北上,经方城夏道运抵中原。
西部的版块,就是金道锡行西线贯穿的区域。从幕阜山开采的铜矿,经汉水北上,抵达丹淅流域后,溯淅川而上,经过陕东南的商洛地区(这条线后世称作武关道),最终抵达关中。
周初分封的南土诸侯,也是按照这两条路线来排列的。我们先从东线,由北向南依次介绍。
首先,我们得找到从中原进入南阳盆地的入口处,也就是方城夏道的北端的封国。这里的封国在上节已经介绍过了,就是位于舞阳、郾城一带的姬姓胡国。
从姬姓胡国出发,向西南方向,穿过方城夏道,首先抵达的区域就是方城,后世称作方城县。在这里有两个封国,缯国和方国。
缯国是姒姓封国,是夏王国的王族后裔,与山东的姒姓缯国是同族同宗,应该是商灭夏后,缯氏族人一分为二,分别向东、南两个方向逃亡后,形成了两个缯国。
为了区别这两个缯国,我们可以把泗上地区的缯国称作「东缯国」,把南阳盆地的缯国称作「南缯国」。南缯国在周王朝没有留下什么故事,唯一给后世留下的影响,就是贡献出了「缯关」这么一个很默默无闻的地名。
相比之下,方国留下的影响就比较大了,方城这个地名,就可能来自于方国。但对比缯国至少可以考证一下姓氏,方国则连姓氏也无法考证,只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国名。
缯、方两国的西南,今南阳一带,是吕国。这个吕国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公望(姜太公)的母国,姜姓吕国。
吕国原本在关中地区,周公东征之后,把太公望改封到山东淄河流域建立齐国,而太公望的兄弟或者子侄则封为吕国君主,并改封到南阳一带,爵位为侯。
周人封吕到南阳盆地的用意,是让这个姻亲之国(周成王的母舅之国)为周王朝守护南阳盆地的金锡通道,并且镇守南阳盆地的核心地区,监视当地的土著方国。
不过周人显然担心吕国势单力薄,于是同时也把另一个姻亲之国分封到吕国的东面,既可以辅助吕国,又可以监督吕国,防止吕国在南阳盆地一家独大。这个姻亲之国就是挚国。
前面说过,挚国是周文王母亲的娘家,周武王和周公的舅公之国,原本在关中地区。但周公东征后,挚国已经被改封到中原的汝河流域了,怎么又出现在南阳盆地呢?
很简单,改封到中原汝河流域的挚国,只是原挚国的一部分族人,而另一部分族人,则被分封到南阳吕国的东面,称作谢国。
但谢国似乎没有很好的履行镇守南土的责任,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在周宣王时期被除国。谢国从历史舞台上谢幕之后,周宣王把关中西部的申国拆分出一部分,改封到原谢国的旧土上,依然称申国。为了与关中的申国相区别,南阳的申国又被后世称作「南申国」。
回到周初,谢国的东南面,已经进入随枣走廊的北端,现在的唐河、枣阳一带,是另一个封国,鄝国。
与淮河干流上游的蓼国类似,这个鄝国也是姓氏未知,爵位未知,封君也未知。很多情况下,这个鄝国也被写作蓼国,为了区别两者,南方的这个蓼国,又称作「上蓼国」。
上蓼国的东南面,今枣阳东南的唐县一带,是唐国。
这个唐国就是原本位于河东临汾盆地的祁姓古唐国,尧的后裔之国。管蔡之乱、武庚反周时,原本已经加入周人阵营的古唐国又反出门墙,加入反周阵营。周公东征的同时,一支周人偏师北上灭唐。
周公东征结束后,古唐国被周人一分为三。王族贵族被迁往镐京东侧的杜地,延续尧的祭祀。大部分平民被留在原地,周成王册封自己的弟弟叔虞为新的唐国君主(后改名为晋),这个前面都讲过了。
剩余的一些贵族和平民,则被周人改封到南方,在上蓼国的西南侧建立新的唐国。由于北面临汾盆地的唐国很快改名为晋国,所以历史上没有称呼这个南方的唐国为「南唐国」的说法。不过,为了与古唐国相区别,我们可以称随枣走廊的这个「唐国」为「新唐国」。
新唐国的东南,今随州西北部一带,是曾国。
曾国是姬姓封国,爵位为侯,封君是虞国贵族,也就是周文王的伯父——虞仲的后裔。周公东征时,曾委派虞仲之子伯括(南宫适、文王的堂兄弟)南征江汉,修建城邑,以控制金锡通道,监视南方的蛮夷各族。
这段历史,记载于「曾侯乙编钟」的铭文上:「曾侯舆曰:伯括上庸,佐佑文武,挞殷之命,抚定天下,王谴命南公,营宅汭rui土,君比淮夷,临有江夏」。
周公东征之后,把南宫适分封到曾地,建立曾国。但和周公需要在镐京辅政,而让长子伯禽就封鲁国一样,南宫适也需要在朝辅政,所以真正就封曾国第一代国君的,是南宫适的长子,也就是曾国墓地中发现的第一代国君——曾侯犺guang。
周人封曾的目的,除了控制金锡通道外,还有镇守南方的用意。就如同王国东方的齐、鲁,王国东北方的卫、燕,王国北方的晋一样,曾国在周王国诸侯中的定位,就是南土大国。
在后世,曾国被诸侯称作「随国」,成为「汉阳诸姬」之首,是楚国称霸江汉最大的对手。曾国灭亡后,给后世留下的影响,除了随州这个地名外,还影响了一个王朝的名字——隋朝。
和齐国有纪国帮衬、鲁国有郕薛等国助阵一样,曾国旁边也有几个封国帮忙镇场子。这几个封国分别是赖、鄂、贰、郧四国。
赖国,姓氏未知,爵位未知,位于曾国东侧,现在的随州东北部一带。
鄂国,姞姓封国,位于曾国南侧,今随州西南部一带。关于鄂国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鄂国原本在河东临汾盆地一带,与唐国相邻,周公东征时偏师灭唐,可能也顺道灭了鄂国。东征结束后,改封唐国到随枣走廊的同时,也把鄂国改封到了这里,安置在曾国附近。
另一种说法认为,鄂国就是晚商时期的盂方,帝乙时期,商国征伐盂方,盂方族人向南逃亡,最终抵达随枣走廊中部,在这里定居。周人南征江汉后,盂方(鄂国)臣服于周,接受了周王国的册封。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可以确认的是,西周中前期的鄂国就在曾国附近,这个有考古证据可以证实。到了西周后期,鄂国曾经与周王朝关系恶化,遭到周王的征伐,战败后被周王迁徙到南阳盆地北部的方城县一带,那里发现了西周晚期的鄂国君主墓地,就可以佐证史书的记载。
贰国,姬姓封国,封君是周王族成员,暂时难以考证是王族中的哪一宗支。贰国位于曾国东南面,今广水县一带。
郧国,妘姓封国,位于贰国和鄂国的南面,今安陆一带。前面说过,妘姓、己姓同宗同祖,这个郧国,与秦巴山区的彭国、楚国、中原地区的郐国、鄢国、河济平原的韦国,应当都是己姓部族的后裔。而且,郧国很可能是在商中期参与彭韦反商,被商王武丁一路追打逃亡到江汉地区的。
郧国西南面、今应城一带的轸国,也有可能是参与彭韦反商,被商王武丁驱逐到江汉地区的。轸国是偃姓封国,与嬴姓同族同宗,都是皋陶的后裔。
同样有可能是参与彭韦反商,而后被商王武丁驱逐到江汉地区的,除了彭国这个主角外,还有楚国、绞国、谷国、罗国、州国等方国。
彭国就不用介绍了,老相识了。不了解的朋友可以去看「商逐彭国」「奋伐荆楚」「牧誓八国下」三节的内容。
链接:商国进攻夏朝诸侯,夏王为何置之不理?
链接:彭祖为什么能活800岁?
链接:牧野之战中周王的盟友「牧誓八国」是哪些国家?
剩下的庸、卢、濮也一样是老相识,不用展开了。我们只需要知道,彭国位于今房县一带,庸国位于彭国西侧、今竹山县一带,卢国位于庸国西侧、今竹溪县一带,濮国位于彭国北面、今郧阳一带。
楚国的起源前面也简单介绍过了。简单来说就是,楚人是高阳氏己姓部族的后裔,最早生活在河内地区,从夏王国后期开始居住在中原,到商王武丁时期,楚人的族长季连(鬻熊/穴熊)联合彭韦等同族方国反商,被武丁打败并驱逐到南阳盆地的西部,最终定居在丹阳(丹水之阳,也就是现在的淅川县一带,可不是现在著名的眼镜产地那个丹阳)。
周文王被商国软禁期间,周人秘密联络庸彭卢濮等国反商,楚人也在被联络的对象当中。但当时的楚国实力非常弱小(连祭祀的牛都需要从邻国偷来),估计只能精神上支持周人,因此没有出现在牧誓八国中。
周公东征胜利后,楚国也在分封的行列当中,爵位为子爵。
相比此时的南土大国曾国来说,楚国几乎微不足道,甚至在整个西周时期,楚国基本上都是默默无闻的。但到了东周,楚国开始强势崛起,吞并周边方国,最终取代了曾国南土大国的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的南国霸主,与齐、秦、晋等大国并列。
楚国的故事后面还会详细展开,现在回到周初,继续介绍楚国所在的江汉西部版块的剩余方国。
从楚国所在的丹水河畔顺流而下,进入汉江,从丹江口开始往下游,依次分布着绞、谷、邓、鄾、罗、鄀6个方国。
绞国,偃姓封国,位于濮国东侧、楚国南侧,今丹江口一带。和随枣走廊南端的轸国一样,绞国也是皋陶后裔,与嬴姓同祖。
谷国,有可能是嬴姓,位于绞国东南侧,今谷城一带。晚商时期,谷国就已经存在于这一带,有可能是与绞、轸等同族方国在武丁时期被驱逐到江汉的。
邓国,子姓封国,位于谷国东南面,今襄阳北部的樊城一带。邓国原本位于中原的郾城一带,武王克商后,邓国被迫南迁,旧地被分封给姬姓胡国。南迁后的邓国抵达襄阳一带后,最终接受了周王朝的册封,成为周的诸侯。
鄾国,姓氏未知,是邓国的姻亲之国,也可以看作是附庸国,位于邓国的东面,仍然不出襄阳的范围。
罗国,妘姓封国,爵位为子爵,位于鄾国南面,今宜城一带。邓国与前面所说的楚、郧同族,都是高阳氏己姓部族的后裔,而且都是参与彭韦反商,最终被商国驱逐到江汉的。
鄀国,允姓封国,位于罗国南面,今宜城南部一带。有说法认为,鄀国最早在商密一带,也就是今淅川西南,濮国与绞国之间,到公元前622年(春秋时期),迫于楚国的扩张,才顺汉水往东南迁徙,最终抵达罗国东南。
鄀国的知名度很小,对后世历史唯一的影响,就是楚国占领鄀国后,曾一度以鄀为楚国的都城。
江汉地区西部版块的封国,基本上就是这些,但还有几个封国处在这个版块的边缘地区,甚至严格来说不在这个版块之内。他们分别是州国、巴国和褒国。
州国位于鄀国的正南方,不在汉水流域,而在长江北岸,也就是现在的荆州一带。州国的姓氏未知,爵位未知,合适被周王朝册封也难以考证。只有《左传》中有零星的记录提到楚国曾攻灭州国。
在山东胶莱盆地,齐、纪两国之东,也有一个州国。为了区别,可以把江汉的州国称作「南州国」,这也是可以考证的西周时期周王朝最南端的一个封国。
巴国位于汉水上游的秦巴谷地,在卢国的西面,今安康一带。巴国原本是古羌人的一支,与周人、姜戎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位于关中地区。商王武丁时期,巴人遭遇商国的征讨,被迫穿过险绝的秦岭,逃到安康盆地,摆脱了商人的追击。
周人反商之后,也有可能联络巴国。但巴国与关中之间交通隔绝,从东路沿汉水东下路途又比较遥远,可能对周人的伐商之战帮助不大,所以牧誓八国中没有提到巴国。不过和楚国、韦国一样,虽然没有出现在牧誓八国的行列中,但灭商后,巴国也受到了周王国的册封,爵位为子爵。
巴国的知名度还算比较高,春秋时期,巴国经常与楚国掐架。更著名的是,巴国南迁扩张到四川盆地的东部,成为与蜀国并列的大国,并给现在的四川盆地东部,留下了各种巴的地名,甚至贡献了一条山脉的名称——大巴山。
褒国位于巴国西面的汉中盆地,也就是现在的汉中一带。褒国是姒姓封国,国君是夏王国的王族后裔。商灭夏后,夏人的一支向西南迁徙,逐渐抵达汉中。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就是褒国的公主。现在汉中西北部的褒水和褒斜道这样的地名,也是褒国留下的痕迹。
(未完待续,下节总结不同地域的分封特色,介绍周朝建立给当时的中土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寒山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