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安年间,有七位文学家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个人是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还被称为建安七子,被后人赞誉。
王粲出生在177年,东汉末期的文学家,是王畅的孙子,出生在名门望族,被当时的蔡邕所喜欢,一直觉得是王粲是个奇才。当时王粲来求见蔡邕,听见是王粲就连忙去接见,连鞋都没来及穿,后来被推举称为了黄门侍郎,但因为长安局势比较混乱,没有上任,后来投靠了刘表。但是刘表没有看重他,可谓是怀才不遇。后来投靠了曹操,曹操对他还是比较信赖的,称为关内侯。后来魏国建立,称为侍中。在216年跟随曹操攻打孙权的路上病逝,年仅四十一岁。
徐干出生在170年,汉末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主要是以诗,辞,政论为主。在少年时期专注于学习,后来曹操任用徐干,但是他以病辞官,生活上过得非常清苦,但是整个人非常的乐观,曹操很想任命他,但是他一直都不任职。
阮瑀出生在165年,是汉魏文学家,他的文章都很有特色,诗歌语言上都非常朴素。他的诗歌中可以反映出依稀社会问题,对待音乐上也有一定的爱好,还位列竹林七贤之中,精通音律。
应玚出生在177年,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被曹操任命成为丞相,等到曹丕任命中郎将的时候,应玚成为了将军府文学,直到217年去世。
孔融,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融让梨众所周知。在四岁的时候,和兄弟一起吃梨,然后他一定会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就问他为什么,孔融说我是小孩子,应该拿小的。
孔融天性非常好学,从小熟读各类书籍,在汉献帝上位之后,孔融一直被重用,成为,虎卉中郎将,北海相等,后海和袁谭对战,最后袁谭战败。孔融成为将作大匠,后任命为太中大夫,后来因为触怒曹操被杀。孔融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以文章,以议论为主,直抒己见,文采上个性鲜明。
陈琳是东汉末年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中比较年长的人,据说和孔融差不多,他的生年在历史上没有记载。最开始依附袁绍,后来投靠曹操,他的作品《饮马长城窟行》非常有现实意义,陈琳的作品风格比较铿锵有力,文笔强劲,擅长写诗。
刘祯出生在186年,是东汉末年的名士,非常有才华,博学多才。在建安年间,成为曹操的丞相掾属。到了217年,染疾病去世,刘祯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尤其是五言诗,在当时非常有名,他的诗让人易懂,语言质朴,风格独特,为文学发展开创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