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教学研究是当前中小学行动研究的一个热点。“教学评”一致性,即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它是一种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的理念和实践模型。它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整体一致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
这与美国课程专家安德森提出的有效教学需要关注的四个重要问题高度一致。四个问题分别是:学生学习问题——在有限的学校和课堂时间内,什么是最值得学生学习的?教学问题——如何规划和传递教学,使大部分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评估问题——如何选择或设计评估手段或程序,以提供有关学习效果的准确信息?匹配问题——如何确保目标、教学与评估彼此一致?
“教学评”一致性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设计为“逆向设计”。所谓“逆向设计”就是以终为始,从“教学目标”出发,到“评价设计”,再到“教学展开”。这种“逆向设计”要求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定好预期结果,很好反映了“评价先于教学”的理念,把评价任务嵌入后续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形成不断反复对“目标”回望,促进对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和思考。
目标决定着一堂课要教什么、学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没有一个好的目标,过程和评价以及一致性问题就无从谈起。目标设计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基石。课程标准是“目标制定”“评价设计”“教学展开”的依据。目标一定是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应运而生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学目标存在模糊、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教师在目标设计中往往就教材来备课,对课程标准关注不够。对此,笔者就目标设计总结了四个要关注的问题。
一是目标的设计要遵循“三个依据”,即依据课标,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依据文本,制定准确的学习目标;依据学情,制定适切的学习目标。依据课标、文本、学情来确定一节课的目标,可以让目标与课标、内容、评价更匹配。
二是目标要形成一个有机链条,即构建“总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链条。这就要求一线教师不仅要研究本节课的内容,还要研究整个单元的目标要求,以及整册教材的目标要求。
三是要进行目标转化,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用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目标来描述一条具体目标,行为动词尽量不要用“理解、掌握”等不便于检测的模糊动词,用易量化、具体词语来转化。然后将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设计,让学生对目标把握更准确、更到位。其中有挑战性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以问题为引领的教学要关注三个问题:其一,问题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其二,问题是否具有开放性?其三,问题是否关联了学科本质?好的问题是落实目标的有效抓手,也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最终问题解决过程就是目标达成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设计目的是搭建学习支架,铺设学习路径,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
四是目标要适宜,要适合自己的学生。目标制定要适宜、具体、可测、分层。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即目标要适宜。有清晰、精准的目标,教学才可能有的放矢。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了解学情,尤其是要更多元、全面、及时地把握学请。
当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秉持“评价先于设计”的理念,整体考虑教学评等环节和内容,“教学评”一致性才会成为可能。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中兴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12月15日第4版
作者:王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