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军事能力,在中国历史上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关羽这个“武圣”多半是因为他的忠义,那么岳飞就是货真价实的武圣,岳飞不仅个人武艺超群,精忠报国,而且他治军用兵更是一流,以至于在当时,人们把年轻的岳飞称为“岳爷爷”,他的军队称为岳家军,就连一百多年后的成吉思汗也认为,没能碰上岳飞这样的对手是个遗憾。
在宋金战争中,岳飞一改北宋以来被动防守,拘泥于阵图的作战方式,而采取以少量精锐骑兵主动出击,以步兵为辅助的作战方式,屡获全胜。宗泽曾说他,“尔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岳飞回答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不拘泥于阵法以及擅长野战,是他与整个两宋时期名将最大的区别。
两宋时期,北方的辽、金、西夏、蒙古都是强悍的游牧民族,冶炼水平也非常高。缺少马匹的宋军面对这些铁骑洪流很是头疼,和他们打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所以,宋军多数时候不是在防守就是在挨打。
当然,除了岳家军。
岳飞以及他的岳家军是个另类。他们不喜欢被动防守,也不喜欢搞长期围困,遇到金军就会在正面发起进攻,要么全胜,要么战死,有着十足的“亮剑”精神,可见,在岳飞这样优秀的将领指挥下,被一向认为是文弱的宋朝人也能有凶悍的战斗力。
绍兴十年,岳飞率军北伐,岳家军在河南与金兀术大小几十战,打的金兀术长叹“憾山易,憾岳家军难”不过,岳家军始终也没有给金军以致命打击,金兀术的兵力也一直很充足,为何岳飞不能组织起一场,如汉朝的漠北会战那样的决定性战役彻底打垮金人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岳家军的确很勇猛,但实力还不足以用一军来对抗一国,虽然岳飞本人是有不少战略构想的,但他不是皇帝,这种大规模会战一定要举国动员,就像汉武帝发动漠北战役那样,举倾国之力来进行。宋朝人或宋高宗显然并不想那么干,汉武帝的一些政策在《资质通鉴》里已经被司马光称作暴政,他们又怎么会全力支持这种劳民伤财的行动呢,何况宋高宗还有自己的私心。
所以,我们看到北伐的岳家军,实际上是一支孤军在深入敌境。即使占领了城池,也没有友军帮助防守,导致岳家军不断分兵驻守,使他的机动作战部队越来越少,在郾城、朱仙镇等地的会战中,虽然杀敌众多,却始终不能歼灭金军的有生力量,而金军却一直保持十多万人的数量,且主要为骑兵,在小商河之战中,岳家军名将杨再兴率三百人与数万金军相遇,一番激战过后,杀敌两千多,而宋军也全部战死,这对岳家军来说,又是一个重大损失。
所以,军队的数量不足,也是岳家军始终无法组织大规模歼灭战的重要原因。虽然战斗力很强,能够以少胜多,但这何尝不是一个无奈,所以只能用战斗力去弥补敌我数量的差距。
岳家军兵力最多的时候约有十万,北上收复了几十座城池后,除了留下防守战略要地的兵力,能用来进攻的军队很少,面对数十万金军,即使岳家军每战必胜,杀得对方尸横遍野,金军也能很快补充到兵员,而岳家军就不一样了,除了补给的问题,还要保持岳家军的战斗力和纪律性,同时他不能也不敢大规模地扩充军队,这样也会引来朝廷的猜忌。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这支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的军队,是有多么的无奈和悲壮。
而另外几支其它方向上的友军,如刘琦、韩世忠、吴玠、刘光世,虽然也都是名将,但几乎都是擅长被动防御战的将领,刘光世更是个畏敌如虎的跑路将军,他们的军队也完全不能和岳家军相提并论,毕竟岳家军能在平原上与金国铁骑对砍,且占据上风。
而他们对岳飞的这种战法可能是没有信心的,所以,能给到的支持也就很少。至于宋高宗,这次的北伐本就是被迫的,他只希望将领们帮他看家护院,对金国则一心委曲求全形同奴仆,他又怎么会考虑集全国之力收复河山呢。
在这种情况下下,岳飞怀抱着收复河山的一腔热血出兵北伐,像是一个悲壮的逆行者,虽然有不少沦陷区百姓的支持,但毕竟不能提供足够的物资兵员,没有后面朝廷的支持,他的北伐成功的概率是很小的,实际上,在宋高宗用金牌招他回去的同时,就已经命令其他的几支军队撤退,岳家军不但粮草兵员都不足,侧翼也没了掩护,打下去,胜利的希望也很渺小,而且这支军队,是岳飞的心血,不能让他们一点点被消耗掉。
但是如果没有十二道金牌招他回去,我想即使不能马上歼灭金军,岳飞也可以用时间来完成他的战略构想,即向西拿下潼关控制川陕,联合川陕诸将。因为北宋末年的西军不但战斗力强马匹也多,有了这个,北伐就有了强力的保障,同时,岳飞还可以联合北方的义军首尾呼应,扰乱金军的后方,想必经过如此数年,再用一场决战来彻底击败金人,收复燕云也不是不可能。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岳飞的才能比得上霍去病、李靖,但宋高宗却不想当汉武帝、唐太宗,他只想让金人来施舍和平,以便保住他的半壁江山以供他享受,说他是庸主一点也不冤,而总想着偏安一隅的宋高宗,也注定了南宋这个王朝悲惨的灭亡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