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老师,原名爱新觉罗·金成,光绪三十二年(1906)旧历九月十日出生,2011年3月20日过世。乃清朝礼烈亲王代善之裔孙,父亲为礼惇公,母亲为钮祜禄氏(咸丰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的外甥女),妻为钮祜禄氏(咸丰皇后的内孙女)。
毓老师源出礼亲王一脉。礼亲王代善(1583—1648),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战功彪炳,一片忠心,原有机会继承大统,却转向支持八弟皇太极即位,受封和硕礼亲王。礼亲王一脉,从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至清宣统皇帝逊位后三年(1914),共两百七十八年,历十代,传十五王,声势显赫,人才济济,宗族中绝无仅有,堪称“清代第一王”。
毓老师,因宣统皇帝赐名毓鋆之故,友朋、门生、晚辈多以“毓老”尊称之(自20岁起,人即以此称之)。毓老师初至台湾时,身份证姓名登录为“刘柱林”,系于“满洲国”期间,从事地下抗日活动,被日军搜捕,逃入刘柱林先生住处,刘先生一看神色,心知为抗日志士,二话不问,马上脱下一袭单薄蓝长袍,让老师乔装成一般百姓,同时递给他身份证,最后顺利躲过盘查与搜捕。毓老师以刘先生有再生之恩,故此后一直沿用刘先生之身份证,以纪念这段恩情。毓老师上课时曾说:“如果当时被日军捕获,发现满洲贵族反日,将会惹出极大事件。”毓老师为感念刘柱林救命之恩,终身不将身份证名字改回原名,并随身携带此件蓝色长袍。毓老师临终前四五年,即特别交代义子张景兴(以下简称张哥),成殓时必须将旧时蓝色长袍穿在身上。义子遵奉师言,入殓时为着旧时刘氏相赠蓝色长袍,一起火化,足见毓老师怀德念恩,终生不渝。
依据毓老师的美国学生魏斐德于1970年编录《无隐录—致敬刘毓鋆论文集》,序后有一整页毓老师的简单传记:
吾师姓爱新觉罗,名毓鋆,号安仁居士,清光绪领班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公之孙。幼承庭训,及长,师事太傅陈公宝琛、郑公孝胥、罗公振玉、王公国维、康公南海、梁公启超、叶公玉麟诸大师,攻经、史、子、集;英人教师庄士敦传西学。独学卅余年,以春秋公羊学之微言大义为用,以大易为归,贯彻群经,成《爱新氏八经微义》,并著《新清史》《受想行识集》及《无受想行识集》等稿。民国三十七年一月来台,隐于乡,以读书自娱。褐衣布履,喜与村老游,知与不知,咸以老公公呼之而不名。先生善书画,有求必与。自1958年10月开始指导外国基金会留华学生博士论文,迄今已十有一年,共41位,其通过博士学位者20余人,均执教于各大学。
这篇传略透露几件重要讯息,一是毓老师的身世,二是师承,三是学问概略,四是著作,五是来台后生活,六是指导外国学生。
据毓老师义子张哥回忆,1968年,他就读高中,17岁, 经人介绍拜入毓老师家中住读, 从此陪侍毓老师四十余年。1971年,因缘成熟,毓老师就在成功新村住所,办起书院,为之取名“天德黉舍”,除了原有的外国学生之外,开始广招学生。书院之所以命名为“ 天德黉舍”,取意“上天有好生之德”。先说“黉舍”,原是极古雅的词语,原意校舍,后借指学校,《宋书·臧焘、徐广、傅隆传》赞:“艺重当时,所居一旦成市,黉舍暂启,著录或至万人。”或《北史·儒林传》序:“衣儒者之服,挟先王之道,开黉舍,延学徒者,比肩。”毓老师开办“黉舍”与古意相吻合,一方面是学校,另一方面也提供学生住宿之处,当做校舍。取意“上天有好生之德”。1987年,毓老师将“天德黉舍”改名“奉元书院”,取意《易经·文言》:“元者,善之长也。”毓老师认为人必须止于一,止于至善,—止于一,就是正,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诸侯得一以为正。止于至善—就是止于元,元者,善之长。所以一是元之用,元是一之体。
奉元书院墙上还挂着“天德黉舍”旧课表,课表上写着周一至周六晚上七点至九点皆有课,周一上“四子书”,周二上“大易”,周三上“诗书礼”,周四上“大易”,周五上“春秋”,周六上“子书”(子书包含《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孙子》《管子》等先秦诸子,并涉及《资治通鉴》及《人物志》)。当时还有选课规定,必须先选修“四书”一年,然后才能选读其他课程。而进书院读书必须有人介绍,经同意后才可听讲,听讲后不久还必须写一篇自传,让毓老师看。
毓老师日后想办一所规模更大的“华夏学苑”,曾为作一苑训:“学由不迁怒不贰过臻圣王至德;苑育仁者相帝者师履一平要道。”上联指明学生为学之入门处及高远目标,亦暗指书院所传授之学为内圣外王功夫;下联则指书院所要栽培的学生,是可以实践止于一止于至善的仁相帝师,暗指毓老师所传授的全是帝王之学。由此便可见毓老师办学之大气魄、大格局所在。因此毓老师亦尝撰数联语,如“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即是要以中国学问作为治世拯世的良方。
毓老师的字号与其一生志向相互呼应,后来亦与书院颇有关联。四十岁时自号“安仁居士”(仁者安仁),母亲希望他改为“慰苍”(慰抚苍生);七十岁自号“仁匃遁者”,八十岁时自号“明不息翁”,九十岁自号“奉元老人”,一百岁时自号“仁匃遁叟”。
七十岁自号“仁匃遁者”与一百岁自号“仁匃遁叟”,仅有一字之别,“匃”即是“丐”,求也;“遁”,隐居也。“仁匃”即“为仁而匃”,为天下人而匃,因此得智周万物,道济天下。毓老师一生谨守《易经·乾卦》初九,爻辞为“潜龙勿用”。孔子解释为:“龙德而隐者,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毓老师大隐隐于市,讲学论道,六十年坚守,正是潜龙之德。—此即遁世而无闷之“仁匃遁叟”。
八十岁自号“明不息翁”,典出《易经》明夷卦六四“箕子之明夷,利贞”,《象传》解释为“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明夷”就是火(明)入地中,象征世局昏暗,贤者不能用,宜坚贞自守。箕子,是商朝宗室,官太师,封于箕,曾劝谏纣王(箕子之侄子),不听,反将他囚禁。以箕子为例,说明君子之灵明仁德似火而不曾停息,而天地之光明也只会遭掩盖一时,终究重照人间。毓老师即以灵明仁德似火不息,自居自励。
九十岁自号“奉元老人”,则和书院“天德黉舍”改名“奉元书院”同一意思,要奉“元”(善之长,止于至善)也。
奉元书院,一直正式开课至2008年,毓老师以103岁高龄犹登坛讲授,在台讲学长达六十余年,这一则惊人传奇,前无所闻,恐怕亦后无来者了。
这是毓老师一生坚贞的生命力使然,也是中国学术的生命力使然,毓老师用坚贞的生命力展现中国学术的博大宽广与厚实深潜,中国学术则以经典滋润了毓老师,写下一则现代大师与书院的传奇。
(来源:2018年05月05日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