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0年,匈人出现在欧洲,在顿河沿岸击败了阿兰军队,阿兰王战死沙场,也是西方史书第一次记载匈人。灭亡阿兰王国后,匈人在顿河流域附近停留了数年之久,继续向西方扩张。
这支死亡骑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将城镇化为灰烬,火焰燃烧大地,留下一片废墟。与之前蛮族不同的是,匈人经常大屠杀,消灭了数百万人口。而罗马人与日耳曼蛮族虽然互相攻伐,只是为了抢夺地盘,很少爆发大规模屠杀。所以匈人的到来,引发了欧洲民族大迁徙,躲避战乱的蛮族不停地迁徙至罗马帝国境内。
公元374年,日耳曼人的东哥特王国遭到了匈人骑兵的袭击,这个时候的东哥特王国刚建立不久,位于黑海北岸,辽阔的疆土包括东至顿河,西至德涅斯特河,南至黑海北。曾被哥特军队征服的部落乘机造反,内乱以致日耳曼人连战连败,在抗击战争历时1年后,东哥特王国被迫投降。
匈人接着继续向西扩张,在德聂斯特河岸遭到西哥特王国的阻击,西哥特军队在河岸沿途修建军营,布兵防守于德聂斯特河,企图半渡截击匈人骑兵。匈人军队一边在河对岸作势佯攻,主力部队从河流上游乘夜偷渡。两面夹击河岸防御工事,匈人骑兵大破数万西哥特军队。
由此,匈人夺取了潘诺尼亚平原,兵锋直抵东罗马帝国边境,起自黑海至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地土尽入匈人之手。
公元434年,匈人势力快速扩张,在东罗马帝国的边境虎视眈眈,罗马人迫于军事压力,派遣代表团在马古斯(Margus,今波扎雷瓦茨,塞尔维亚城市)与匈人会谈,条约规定称:“东罗马帝国雇佣匈人骑兵作战,并把以往每年对匈人的350罗马镑(约114.5千克黄金)增加两倍,开放更多的市场给匈人商贸,并为每个被俘虏的罗马人支付8个金币的赎金。”
在接下来的五年,匈人转而攻打波斯高原的萨珊帝国,在亚美尼亚遭到萨珊军队的迎头重击。这个时候的萨珊帝国正处于巅峰时期,波斯人并不惧怕匈人骑兵的入侵。萨珊军队在两翼部署上万弓骑兵,在中央部署数万具状骑兵,波斯人在平原列阵迎战,数万弓骑兵轮番射出一轮又一轮的箭雨,沉重打击了匈人,随后萨珊重骑兵发动冲锋陷阵,与匈人骑兵爆发激烈冲突战,击退了死亡军队的入侵,成功遏制了匈王阿提拉的南下。
公元440年,匈王阿提拉放弃了征服萨珊帝国,再次将注意力放到衰败的东罗马帝国。匈人骑兵屡次侵犯多瑙河北岸,再次进攻东罗马帝国。匈人骑兵很快横渡了多瑙河,死亡军队沿途烧杀抢掠,造成数十万人死亡,伊利里亚地区(今巴尔干半岛西部地区)和色雷斯地区被彻底摧毁了,一直推进至重镇马古斯,匈人将劫掠的诸多财富用马车运回黑海北岸,才心满意足的撤军。
公元441年,匈人骑兵再次南下东罗马帝国,攻陷了数座重镇(马古斯、费米拉孔、辛吉度努姆(今贝尔格莱德、塞尔曼),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被迫从北非调回主力罗马军团,才遏止了匈人的攻势。
公元443年,匈人骑兵第三次南下,沿多瑙河沿岸发动大规模进攻,攻陷了军事重镇Ratiara,围困军事重镇纳伊斯斯(Naissus),在攻坚战中,匈人使用了重型攻城槌作战,证明他们并非一群野蛮人只懂暴力,在军事科技上并不落后。
匈王阿提拉攻占了巴尔干半岛,沿着尼沙瓦河攻陷数座重镇(谢尔迪卡、菲立普波里斯、吕莱布尔加兹 ),推进至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但无力攻克巨大的城墙,在长期围困战中,匈王阿提拉接受与东罗马帝国和谈,条约内容:“罗马赔偿6,000罗马镑(1963千克黄金),每年纳贡增加三倍至2,100罗马镑(687千克黄金),每个被俘虏的罗马人支付的赎金亦增至12个金币”,匈王阿提拉心满意足地率军北归。
公元447年,匈人骑兵第四次南下,匈王阿提拉率军偷袭东罗马帝国,由默西亚省进入罗马边境,遭到罗马将领Arnegisclus率领罗马军团沿途阻击,于是匈王阿提拉便绕过了一些主要的军事重镇,直取君士坦丁堡。不过这次罗马人做好了充足防备,让匈王阿提拉面对巨大的城防束手无策。
塞琉古著《Life of Saint Hypatius》记载称:“……那些从色雷斯来的蛮族匈人,攻占了数以百计的城镇,使君士坦丁堡内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况,人心惶惶,争相逃命。……被杀者多得无法估量。同时,他们也俘虏了大量的修士和少女。”
于是匈王阿提拉再次提出了和谈,要求罗马人履行之前签署的和平协议,罗马代表团便出使匈人帝国,罗马外交官普利斯库斯记载称:“……他为我们准备了豪华的盛宴……用上了十分名贵的银碟用作替我们和他们的使节盛载食物。但相对于我们的奢华餐具,阿提拉只用上了一个木盘。无论在何处,他都表现得十分温和和简朴:就是连酒杯也是木制的,相对而言我们则使用着各适其适的金制或银制酒杯。衣着也是非常简朴和整洁:随身携带的佩剑,一对西徐亚式的靴,马辔也没有任何黄金或宝石修饰,与其他的西徐亚人一样。木制地板上只简单地铺着羊毛席子。”
公元450年,匈人骑兵开始向西方扩张,在对巴斯克人和哥特人的战争中节节取胜,匈王阿提拉获得“大元帅”(magister militum)的称号。匈王阿提拉将注意力集中到西罗马帝国,企图跨越高卢地区扩展至大西洋海岸。
恰巧这个时候,西罗马皇帝的妹妹奥诺莉亚(Honoria)爆发一桩丑闻,被囚禁在修道院内,生性风流的奥诺莉亚憎恨他的哥哥,于是写信表示要嫁给匈王阿提拉,为匈人骑兵入侵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是匈王阿提拉随即率领大军入侵了高卢地区,罗马人迅速进行了全国总动员,由西罗马统帅埃提乌斯率领罗马军团迎战,双方对阵于奥尔良地区,一望无际的30万大军在此集结。此时的西罗马帝国已趋于乏力,对高卢地区以及意大利各省控制薄弱,这场战役将决定西罗马帝国的存亡。
双方参战兵力:
匈人联军方面15万军队
西罗马联军方面15万军队
也有记载称,双方参战兵力多达100万——史学家约尔丹尼斯。
公元451年,西罗马联军抢先抵达了奥尔良地区,并在这排兵布阵,以阻止匈人骑兵继续前进,双方在香槟沙隆地区对阵。沙隆附近那片广阔的卡塔隆尼大原,两军摆开决战的阵势。周边的蛮族部落(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阿兰人)纷纷加入了罗马联军,捍卫自己的领土。西罗马统帅埃提乌斯给他们穿戴上罗马式装备,使得同盟士兵的作战能力大大增强。西罗马统帅埃提乌斯的战略部署是,将最弱的部分士兵放在中间,形成两翼强中央弱的阵型。
公元451年6月20日,沙隆战役在秋风萧瑟的日子打响了,匈王阿提拉穿戴黑色金属盔甲,身后3万匈人骑兵排成六公里长战线,匈王阿提拉在阵地前射出一支箭矢,代表着进攻号令,匈人骑兵发动冲锋陷阵,大战随即开始。身披重铠的阿兰骑兵(罗马同盟)发动雷霆冲锋,高速冲锋迎战匈人骑兵,双方在草原激烈厮杀,长矛穿透血肉,将敌方骑兵从战马上击杀,鲜血四射染红铠甲。眼看匈人骑兵不断后退,匈王阿提拉立即出动精锐重骑兵迎战,在战斗技巧上更精湛的匈人骑兵逐渐占据优势,将阿兰骑兵(罗马同盟)击退。
此时,西罗马统帅埃提乌斯正在指挥罗马步兵大战正面战场上的敌方步兵,战争打得非常艰苦,罗马联军的左翼被彻底外围,不仅需要面对前排的白刃战,侧翼还要举着盾牌提防箭矢射击,匈人联军在左翼杀伤数千余人,罗马联军形势岌岌可危。
双方士兵犬牙交错,平原已经变为一场大混战,罗马军团用盾牌和长矛列阵,刺杀冲上阵前的敌人,死死抵挡住了匈人联军的攻势,为反击争取了时间。西哥特王特奥多里克(罗马同盟)率领具状骑兵从侧翼撞击,两面夹杀匈人联军,战马冲撞击垮了数万余人,践踏死者不计其数,挥舞着致命战斧,沿途砍杀敌人。罗马联军的装备优势开始体现,蛮族同盟穿戴上罗马式装备,可以有效防御冷兵器劈砍。
西哥特骑兵(罗马同盟)凌厉的反击,迅速将匈人骑兵击溃。而罗马军团的盾牌防线,不断投掷标枪攒射,大肆射杀匈人联军,标枪穿透血肉,对敌人造成致命一击。罗马联军从三个方向全面反推匈王阿提拉的军队。此时,东罗马统帅埃提乌斯亮出了最后一张王牌,一直在大后方养精蓄锐的罗马重骑兵,全面反击冲垮了匈人联军,士兵纷纷四散而逃,向后方的森林而去,一溃千余里。
双方交战至深夜,死伤16.6万人,沙隆会战到此才分出胜负,西罗马统帅埃提乌斯力挽狂澜,独力赢下了沙隆战役,拯救了危在旦夕的西罗马帝国,将死亡骑兵赶回了莱茵河以北。不久后,匈王阿提拉病逝,其他蛮族部落纷纷反叛,匈人帝国遂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