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巨蟹女生qq名字、巨蟹男名字…

时间:2023-04-13 08:40:5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公元148年,戊子,桓帝建和二年

《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第七》:“二年春正月甲子,皇帝加元服。庚午,大赦天下。

赐河间、勃海二王黄金各百斤,彭城诸国王各五十斤;公主、大将军、三公、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将、大夫、郎吏、从官、四姓及梁邓小侯、诸夫人以下帛,各有差。年八十以上赐米、酒、肉,九十以上加帛二匹,绵三斤。”

(二年春正月甲子(十九,148年2月26日),桓帝(刘志,17岁)加冠于首(按礼记大传曰:“圣人南面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注曰:“徽号,旌旗之名也。”元服,汉书昭帝纪师古注:“元,首也。冠者,首之所着,故曰元服。”加徽号,加元服,皆新帝即位后必行之礼。)。

庚午(廿五,148年3月3日),大赦天下。

赐河间王刘建、勃海王刘悝各黄金百斤,彭城诸国王(刘定)各五十斤;公主、大将军、三公、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将、大夫、郎吏、从官、樊、郭、阴、马及梁、邓小侯(指有侯爵的外戚之子弟,或将承袭侯爵的外戚之子弟;因非正式封侯,故号小侯)、诸夫人以下帛,各分别不等,年八十以上赐米、酒、肉,九十以上加帛二匹,绵三斤。)

《后汉书志第十二•天文下》:“二年二月辛卯(十七,148年3月24日),荧惑(火星)行在舆鬼(即鬼宿。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二宿。共四星,今属巨蟹座)中。”

《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第七》:“三月戊辰,帝从皇太后幸大将军梁冀府。”

(三月戊辰(廿四,148年4月30日),桓帝随皇太后梁氏(梁妠)到大将军梁冀府第。)

《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第七》:“白马羌寇广汉属国,杀长吏,益州刺史率板楯蛮讨破之。”

(白马羌(活动于今四川省若尔盖县东南一带)寇掠广汉属国(安帝以蜀郡北部都尉为广汉属国都尉。都尉治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县)),杀长吏,益州刺史率领板楯蛮(活动于今四川省阆中市一带)讨伐打败他们。)

《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第七》:“夏四月丙子,封帝弟顾(硕)为平原王,奉孝崇皇祀。尊孝崇皇夫人马氏为孝崇园贵人。”

(夏四月丙子(初三,148年5月8日),封帝弟刘硕为平原王(后汉纪作“立都乡侯子为平原王”。校注云:“范书桓帝纪作“帝弟硕为平原王”。皇后纪作“帝弟平原王石”,河间孝王开传同帝纪。又通鉴“硕”作“顾”。侯康以为“硕”是,“石”乃声近之误。按袁纪上卷言封帝弟名为都乡侯,此又言名子为平原王,与范书、通鉴又异,未知孰是”),奉孝崇(刘翼)皇祀,尊孝崇皇夫人马氏为孝崇园贵人。)

《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第七》:“嘉禾生大司农帑藏。五月癸丑,北宫掖廷中德阳殿及左掖门火,车驾移幸南宫。”

(嘉禾生于大司农藏金币的地方。五月癸丑(初十,148年6月14日),北宫嫔妃居住的地方德阳殿及左掖门起火,帝移居南宫。)

《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第七》:“六月,改清河为甘陵,立安平王得子经侯理为甘陵王。”

(六月,改清河为甘陵,立安平孝王刘得之子经侯刘理为甘陵王(以孝德皇陵为国名)。)

《后汉书卷五十五•章帝八王传第四十五》:“梁冀恶清河名,明年,乃改为甘陵。梁太后立安平孝王子经侯理为甘陵王,奉孝德皇祀,是为威王。”

(梁冀厌恶清河这个名字,第二年(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六月),改为甘陵。梁太后立安平孝王(刘得,亦书刘德,河闲王开子)子经侯刘理为甘陵王(以孝德皇陵为国名),侍奉孝德皇(清河孝王刘庆)祭祀,是为威王。)

《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第七》:“秋七月,京师大水。河东言木连理。”

(秋七月,京师大水。河东报告,有树长出连理枝。)

《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第七》:“冬十月,长平陈景自号“黄帝子”,署置官属,又南顿管伯亦称“真人”,并图举兵,悉伏诛。 ”

(冬十月,长平陈景自号“黄帝子”,成立官署设置官员,又南顿管伯也自称“真人”,并企图起兵造反,陈景、管伯都被诛灭。)

荀悦出生(公元148年~公元209年),字仲豫,汉献帝时做过侍讲,后来任秘书监、侍中。著作有《申鉴》等。汉献帝觉得班固的《汉书》难懂,于是让荀悦根据《左传》编年纪事的体例写《汉纪》供他参阅。《汉纪》共约十八万字,不足《汉书》的四分之一。时间起于汉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由于荀悦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汉献帝了解《汉书》,所以主要是在对《汉书》进行删节的基础上完成的,内容和《汉书》基本相同,区别不大。

公元148年,佛骨舍利很快被送到京都洛阳,汉桓帝一见惊嘀喜万分。不久命分发佛骨舍利并在各地建造佛塔寺院。法门寺在周原腹地圣冢上诞生。

公元148年,白马寺住持安世高法师遍读经书,找到藏经图,按图索骥,亲自到鹿台山香岩寺取走经书,用20余年时间翻译成95部115卷。鹿台山香岩寺名扬中原,后有高僧在此修建庙宇,规模宏大。每年三月初三庙会,信徒云集,香烟袅袅,人流如潮,场面宏大,盛极一时。

公元148年,西域高僧安世高来到美阳城,找了一间闲置的破屋栖身。夜半竟发现窗外一片红光,直冲云霄。他判定是佛教圣物的灵光,便带宫僧多人去射出灵光的地方发掘,半日便挖出带梵文的记事青砖及装了佛舍利的宝函。他将宝函献给朝庭,汉桓帝大喜,遂重用安世高,并在"圣冢"发掘处建宝塔以供奉舍利。

安世高与汉传佛教

东西文化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佛教作为一种文化,除了它自身主动传教的动力之外,还会随着各民族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往,特别是借着民间交往的社会潜流,自然地向其他地区传播。

佛教在西北方向的传播并未以大夏为终点,而是继续向西北传播,先传至安息(即帕提亚),又从安息传到康居(咸海与巴勒喀什湖之间)。安息的疆域在公元前1世纪时西部已达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东部已占据印度的西北部,由于缺少文献,很难描述佛教在安息究竟具有怎样的地位。

中国民间社会接受佛教究竟从何时开始已难以考证,迄今所知佛教传入中国士阶层并被记载于史的最早时间,是公元前2年,即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致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鱼豢《魏书.西戎传》)。随后不久,佛教传入王室贵族,《后汉书》记载汉明帝的异母兄弟楚王英“尚浮屠之仁祠”。以《四十二章经》为代表的早期汉译佛经也开始在中国社会流传,其形式为概要式的,辑录了上座部佛教基本经典《阿含经》的主旨,体现了早期佛教的禁欲主义。在佛教界,则有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求法,建白马寺的说法。这些历史记载表明至迟在公元前后,佛教已传入中国。

汉代时期佛教在中国南北迅速传播,远及交州(今河内)。汉末士燮(137-226年)任交趾太守并领有广州,在郡40余年。当时中原战乱,交州相对安宁,南来避乱学士数以百计,不仅荟萃学术,而且佛教、道教的“异人”也集中不少,如与士燮同为苍梧人的牟子,就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佛教代表人物。牟子的《理惑论》反对将佛教与儒学礼教对立起来,认为佛教“捐家财、弃妻子”,剃头毁容,只是权变小节,“修道德”、“崇仁义”,“父母兄弟皆得度世”,才是其“大孝大仁”。佛教与儒学礼教的区别在于出世和入世,“尧舜周孔修世事也,佛与老子无为志也”。

东汉末年的战乱使社会各个阶层皆陷入深重的苦难和心理危机之中,这为佛教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生根开花,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空气。人们对佛教日益感兴趣的社会表现之一,是大量汉译佛经的涌现。从汉桓帝到汉献帝的40多年间,译介为汉文的佛教经典54部,74卷,知名译者有6人,译者中最重要的二个人物是安世高和支娄迦谶。

安世高本为安息国太子,这表明该国王室与佛教关系密切,生卒年不详(大约2世纪)。本名清,字世高,他博学多识,外国典籍,莫不该贯,七矅五行之象,风角云物之占,推步盈缩,悉穷其变,兼洞晓医术,妙善针脉,睹色知病,投药必济.是一位集通晓天文、风角、医学于一身的佛教徒,在西域各国远近闻名。安世高的青少年时代,国内政治斗争尖锐复杂。他对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和尔虞我诈深感厌倦,所以蔑弃荣华富贵,服膺佛教,虽然居于王宫,却自觉地严格尊奉佛教戒律,并时常举行法集宣讲佛理,同时尽力向佛寺施舍。

安世高的父王去世后,按理他应嗣位为国王。为了避免更深地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他在父亲丧事办理完毕之后,便把王位让给叔父,自己远远地离开了祖国,出家为僧,开始了修道布化的生活,“让国于叔,驰避本土”,在游历西域各国后于公元148年来到洛阳,首开汉译佛经之风。安世高来到洛阳时,佛教的信奉者多把佛教当成是一种神仙方术,因而把佛当成是祭祀的对象,焚香膜拜,祈求长生。安世高认为应当让人们了解佛教,于是萌发了译述佛经的宏愿。

时值东汉末年,中原动荡不安,灵帝末年,关中和中原地区发生了政治动乱,安世高离开洛阳,游历了江南的豫章(今江西南昌)、浔阳(今江西九江)、会稽(今浙江绍光)等地,传说还到过广州,最后在会稽被斗殴者误中而死。他在中国活动的时间约计40年左右,是中国小乘禅法的奠基人。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译师,来华后,安世高就掌握了汉语。这时候佛教在中国已有一些影响,不论在王室还是在社会上都有了信奉者,安世高根据信徒的需求和自己的学问所长,译出了早期的一批汉译佛经。前后20余年共译出佛经34部,40卷,主要有《人本欲生经》、《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道地经》、《阿毗昙五法行经》、《四谛经》、《十二因缘经》、《转法轮经》、《八正道经》、《禅行法想经》、大小《十二门经》等。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佛学。

《高僧传•卷一》:“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幼以孝行见称。加又志业聪敏。克意好学。外国典籍。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乃至鸟兽之声。无不综达。尝行见群燕。忽谓伴曰。燕云应有送食者。顷之果有致焉。众咸奇之。故俊异之声。早被西域。高虽在居家。而奉戒精峻。王薨便嗣大位。乃深惟苦空。”

东汉时期传播于中国的佛教,掺杂了许多中亚或中国西部民间巫术的成份。安世高所介绍的禅慧并重的“禅数”之学,从西东来,也是善于“七曜五行,医方异术” ,并通晓“鸟兽之声”,他对中国佛教的主要贡献,在于他首次比较系统地译介了上座部中说一切有部的学说,晋释道安曾以“禅数”之学概括安世高的佛学特点。

所谓“禅数”的禅,即是禅定;所谓“数”,指用四谛、五阴、十二因缘等解释佛教基本教义的“事数”,从佛典的文体上说,属于“阿毗昙”,以其能使人懂得佛教的道理,亦称为“慧”,因此,“禅数”也就是后来中国佛教常说的“定慧”、“止观”。安世高所传禅法,影响最大的是“安般守意”,后称“数息观”。……作为一种气功,安般禅至今还在流行。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