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qq名字兄弟爱情’爱情qq名字繁体字?

时间:2023-04-11 17:35:5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头条创作挑战赛#

“嗟予寡弟兄,四海一子由。”对苏轼来说,四海只有苏辙一个弟弟。对苏辙来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亦师亦友,是他最爱的哥哥。其中,苏轼是全能天才,诗词歌赋,书法画作均登峰造极,站在历史文人墨客的金字塔尖,光芒万丈,同时代的无数才子都在他的阴影笼罩之下,瑟瑟发抖。

他的弟弟苏辙与他亲密无间,常常被他的光芒遮盖,容易被世人忽视。寻常人在这种环境下,可会郁闷低落,会想逃离,甚至会嫉恨 . . . .有趣的是,弟弟他活在兄长的身影之下,却是百年难遇的治世能臣心甘情愿呆在哥哥身边,默默地当个配角,为哥哥遮风挡雨,守护哥哥的赤子之心。世俗的得失在兄弟情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微不足道。

一、少时相伴,亲密无间

年少时,兄弟俩一起读书,对苏辙来说,哥哥苏轼亦师亦友,不仅教他博览群书,吟诗作对,还带他游历山河,登高望远,是亲密无间的好兄弟。苏轼很疼爱自己的弟弟,对苏轼照顾有加。

有次苏轼喜得一个奇特的砚台,知道弟弟也喜欢这砚台,毫不迟疑将心爱之物转送给弟弟。而苏辙自小就是苏轼的的“忠实粉丝”,跟着哥哥跋山涉水,游历四方;仰慕哥哥的才学,为哥哥的名篇佳作摇旗喝彩。少时相伴,一起成长,兄弟俩度过了轻松欢乐的童年时光。

同为百年难遇的文坛才子,苏轼,苏辙兄弟并无“文人相轻”的陋习,彼此欣赏,互为知己。苏辙生平所学深受其兄长影响,以散文闻名于世,尤其擅长政论和史论,“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轼称赞弟弟的文章如海洋般深邃广阔,一唱三叹,最终掩盖不住他隽秀杰出的才气。

而苏辙仰慕苏轼优秀诗作,奋力学习,期望能追上哥哥的作诗才华,奈何他的诗风格比较淳朴,文采稍逊苏轼。苏轼擅长书法,自成一派,苏辙得到哥哥的指点,书法挥洒自如,潇洒中不乏工整。兄弟俩亲密无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长大后依旧携手共进,风雨同行。准确地说,苏辙为哥哥操碎了心。

二、步入官场,守望相助

“轼”指车的扶手,“辙”指车压过的痕迹,兄弟俩就如他们的名字,在命运的安排下,无论生活还是仕途,一直都休戚相关,守望相助。

兄弟俩一母同胞,却性格迥异。哥哥乐观旷达,而弟弟低调沉稳,更像一个“小大人”。在俩人高中后,他们步入了尔虞我诈的官场,苏轼是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著有“交友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等赤子之心很难在复杂的官场“活过三集”。

于是乎,苏辙经常为心无城府的哥哥担惊受怕,常常劝哥哥小心行事,不要随便交友,谨言慎行,更不要随意作诗嘲讽朝廷。忠言逆耳,心性简单的苏轼依旧我行我素

元丰二年,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因“作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几近丧命。苏辙听到此事,迅速冷静下来,赶忙写信一封安慰苏轼。其次,连夜写好奏折《为兄轼下狱上书》,“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 . . .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试图以情动人给哥哥求情,书中直指哥哥苏轼是自己相依为命的亲人,自请皇帝罢免官职,只求饶苏轼一命。

但是苏轼还是下狱了。苏轼以为大限将至,悲伤不已,提笔写了《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中一首“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身于盛世,自己却口不择言,自找死路。如今死去,就算提前偿还之前的孽债,可怜我家十余人孤苦无依,连累弟弟多多照顾。我一死,找处青山就可埋葬我,只是可惜无法兑现之前与弟弟相约在巴山夜下对雨聊天的盟誓,此后夜雨潇潇落下时,弟弟只能独自伤怀。我希望和弟弟生生世世再做兄弟,来了结今生未尽的缘分!

当苏轼在死亡存亡之际,想的都是弟弟苏辙,希望来生,生生世世都做兄弟,兄弟情深,令人动容。

苏辙看完诗句,悲从中来,不禁趴在案上痛哭流涕,而后将诗上交给朝廷,皇帝看后也被这份手足之情打动,也许苏轼真的命不该绝,其他大臣纷纷求情求情,苏轼最终逃过一劫,被贬黄州。而苏辙受其牵连,被贬筠州。

苏轼出狱时,苏辙忙上前捂住他的嘴,怕他祸从口出。此时的苏辙在营救哥哥的大行动中早已疲惫不堪,即使被牵连降职也毫无怨言,还用少年嬉戏打闹的行为劝谏哥哥。

三、兄弟情深,天涯若比邻

此后,苏轼和苏辙各自在官海沉浮,聚少离多,却从未间断书信。苏轼一生被贬数次,但他乐观旷达,每到一处,都能找到法子自娱自乐。被贬黄州,乐不思蜀,“便为齐安(即黄州)民,何必归故丘。”被贬惠州,开心吃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到了海南,直接不认故土。“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总之,既然四海为家,我便随遇而安,处处都是我家。诗句嚣张,人更嚣张。

也许有人会误以为苏轼天不怕,地不怕,那就大错特错——他最怕和弟弟分开,苏轼科举高中后需外出上任,弟弟苏辙赶去送他,朝夕相处的兄弟第一次分离,实在是十八里相送,悲伤欲绝“修罗场”。“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没喝酒,我的头却晕了,不是我贪杯喝醉,而是我的心早已随弟弟远去。兄弟俩第一次分别,弟弟送了我很远,可我却依依不舍,没有弟弟陪伴,以后孤单寂寞时我该怎么办啊?我爬上高坡,想再看一眼弟弟,却只看到他的官帽随着弯路时隐时现。

文学大师民国文学大师的爱情故事:同心相牵挂,怜取眼前人曾说:“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在中秋佳节,苏轼就写下了千古绝唱的水调歌头,中秋圆月,苏东坡举杯邀约,对影共三人,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多少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苏轼又被贬到惠州时,平时乐于大方的他身上生无分文,向苏辙求助。苏辙知道后,几乎倾尽所有安排好苏轼一家老小的生活。苏轼到达惠州后开始为百姓造福,修桥铺路,热心公益。为筹集费用,甚至捐了朝服上的犀带,还写信给苏辙劝弟妹把宫中赏赐捐给惠州百姓修路。

读到此处,兄弟俩的妻子必定是境界超然。若是寻常悍妇,必然闹得家犬不宁。可怜苏辙摊上不靠谱的哥哥,明明是弟弟,却稳重得更像哥哥,每次都给苏轼排忧解难。

后来,苏轼被贬到海南,兄弟重聚,昔日意气风发的两人早已白发苍苍,一直慢慢赶路,不舍分离,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两人终有一别,分别前夜,苏轼病发,彻夜难眠。苏辙整晚陪在哥哥身边,轻声诵读陶渊明的《止酒诗》,劝苏轼戒酒 . . . .

后来苏轼病逝常州,“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死前没见上弟弟最后一面是苏轼最大的遗憾。

之后苏辙整理哥哥海南诗篇时,偶然看到《归去来辞》的旧作,忍不住潸然泪下: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年少相约功成身退归隐田园,共听巴山夜雨,如今独留我一人在世间 ,再无知音. . . .晚年苏辙闭门不出,不谈政事,多年后终老,葬在兄长身旁。死后他们才终于实现了“对床共雨”的约定,彼此再不分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