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注意没有,古人经常有名无姓。例如齐桓公经常被叫做公子小白,非常莫名其妙的名字,难道父母没有给他起个大名吗?还真没有。在他当上齐桓公之前,他就是这个称呼,可能是长的比较白吧。
当然他不是没有姓,他是姜太公吕尚的后代,当然是姓吕了。古人的姓、氏、名是分开的,不同的场合会使用不同的称呼,这和西方国家的first name、 middle name、 last name倒是有点像。
古人的姓名包括姓、氏、名三部分,姓是部族名,氏是部族内的分支,名是自己的小名,姓大于氏。
以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为例。黄帝是他的号,他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也有说他发明了车,所以称为轩辕氏)。建国于有熊,也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在统一天下后称为黄帝。黄帝住在姬水之滨,就以姬为姓,所以黄帝的名字可以称作姬轩辕,但是没有人会这样称呼他。
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被称为上古八大姓。因为是源自母系氏族社会,所以都是女字旁(或者带一个女字)。
姓世代相传,不会更改。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或者出生地而改变。一个人只有一个姓,但是可以有多个氏。
例如秦始皇,本姓嬴,名叫政。可是他生在赵国,所以也叫赵政。等他登上秦国王位后,就叫秦王政了。等他统一六国后,给自己一个前无古人的称号:始皇帝。后人称之为秦始皇、嬴政。
例如秦国变法家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因为是卫国人,所以原来叫卫鞅。因为变法有功,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这才称为商鞅。
一个人的后代虽然都同姓,但不一定同氏。氏的数量远远多于姓的数量。如姬姓的派生姓氏就有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
秦汉以来,姓氏合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如果有一个现代人姓王,其实王是他的氏,姬才是他的姓,但姬姓已经不提了,只称为王某某。这点不像外国人有时候一长串的名字,中国人的姓和氏不会一起用。姓只是默默记在心里,只用氏来称呼对方。
氏,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姓,有很多产生方式:
有的以姓为氏,如姬姓。
有的以国名(诸侯国)为氏,如赵、齐、秦等。
有的以邑名(地名)为氏,如商鞅。
有的以居住地之名为氏,如东郭、西门。很多日本人的名字也使用这个规则。
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太史。
有的以排行为氏,如仲、孟、季。
有的以职业为氏,如农、陶、屠。
有的以音译字为氏,如少数民族、外国人选择与本姓读音相近的汉字为名,如马海德。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出家人。出家人当和尚道士一般都会弃用本名,改用法名。
例如,美猴王本来无名无姓,美猴王是他给自己起的一个名号。菩提祖师为他起了法名悟空,还另外给他起了一个孙姓,美猴王变成了孙悟空。连带猪八戒改名悟能,沙和尚改名悟净,凑齐了佛门三个师兄弟。
例如,梁山好汉鲁智深原名鲁达,法名智深,鲁智深其实是一个不搭调的称呼。他犯了人命,当了和尚可免官司,改了名也就没人知道了。
现在的和尚统一以释为姓,法名则分别依据各宗各寺的字辈排行。如释永信,释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