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简介:金灿荣,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籍贯浙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A岗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和党委书记。主要研究领域是美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及大国关系、中国外交和战略。主要著作《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新石油战争》《大国来了》《中国的未来》《大国责任》《大危机时代和中国式突围》《美国20讲》《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中国学者看大国战略》等。
金灿荣教授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长江日报讯7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回到家乡武汉,出席“学习强国”武汉学习平台首场主题学习分享会,畅谈国际大势,并为家乡发展支招。作为国际关系方面的著名专家,金灿荣在美国外交政策研究领域耕耘数十年。他常常深入浅出地剖析国际局势,因此成为时政电视节目的“常客”。多年来金灿荣一直秉持这样一个理念:中国学者就要以中国为主体,学问是讲给老百姓听的。
“我是中国学者,研究美国问题不一定非要留在美国”
1962年,金灿荣作为家里的第五个孩子,在武汉出生。工人家庭出身的他,自小成绩优异,离高考还有7个月时弃理转文,并成为1980年武汉市高考文科状元。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是金灿荣接触国际政治学的第一站。大学期间,金灿荣心无杂念,把求学路当作求知路,一心只想着学习更多知识,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大学毕业时,同学们有的经商有的从政,金灿荣选择继续做学术,他先考入中国社科院美国所读硕士,后又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博士。
一直在研究美国的金灿荣,曾有无数个留在美国的机会,但最终选择留在中国。“我不是‘海龟’,我是‘土鳖’。”金灿荣一再强调,我就是中国学者,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和家都在中国,我去过美国百余次,但研究美国问题不一定非要留在美国。
2019年,金灿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一直在思考中国究竟该朝哪里走。2021年他所著的《大国远见》出版,总结了他多年来的研究,着力阐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党和国家的战略眼光、时局把握和外交方略,向世人展现了“大国远见”之“远”。
“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世界,何谈研究国际关系?”
无论是从成长经历来说,还是从学术经历来说,“60后”的金灿荣都深度参与了国家的发展和变化。金灿荣说,当前学术界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国内学者不了解国际、国际学者不了解国内,一些国内学者没有坚持中国主体性,人云亦云,被牵着走。
“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怎么成为中国的特殊问题呢?”金灿荣的研究采用中国视角,以中国为自变量,再去考察分析其他因变量。比起理论研究,金灿荣更关注现实问题,《中国的未来》《大国来了》《中国智慧》等著作,无不显示其治学对中国主体性的坚持。
在坚持中国主体性的同时,金灿荣也强调“国际关系学者要知己知彼。”迄今,他不仅遍访全国,他的足迹还遍布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世界,何谈研究国际关系?”这是金灿荣丢给自己的问题,也是他希望每一个学者都能自省的问题。他认为,当今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地位与其国际经济地位不相匹配。提高国际舆论地位,除国家要提高综合国力外,学者也应扛起自己的责任,做好中国学问之外,更要讲好中国故事。在这方面,他的经验是:加强自身学术能力,越是放眼看世界,越是要站稳中国立场,找到中国的位置。
“做学问不是自我欣赏,听者百思不解,有什么用呢?”
国内电视节目上,金灿荣的出镜率很高。常有质疑他作秀的声音传来,但他不以为意,没必要把时间花在解释这些问题上。学问是讲给老百姓听的,让大家听到自己的声音,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化的传播,是他的理念,也是他的做法。
“一切思考,如果脱离人民性,就是不对的。”金灿荣强调做学问要坚持人民性,为老百姓做学问,让老百姓读懂。他补充,这是自己的立身之本。
金灿荣的讲座、讲课内容,没有多少难解的专业术语,人人都能听懂,常常引得台下的观众叫好。在谈到中美贸易摩擦时,金灿荣用一句“中国有三张王牌可以打赢贸易战”,简洁阐明了中国当前的优势;论及中国外交关系时他又说:“我们国家有几个好朋友,真还挺铁的”。
怎么把一个理论问题讲得有趣?金灿荣这样回答:曾经有位老师对他说,如果一个人满口都是专业术语,那就证明这个人没把道理弄明白,接地气的大白话才是最高级的。老师讲的这个道理金灿荣一直记在心里,并身体力行。“做学问不是自我欣赏,文章写得高深莫测、道理讲得听者百思不解,有什么用呢?”
近来,金灿荣关注工业化问题,认为工业化是考量一个国家成功与否的最好视角之一。他说,中国构建起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工业体系,工业化是我国最伟大的成就和最伟大的事实。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是一个很成功的国家。
(长江日报记者谭芳 邓小龙)
【编辑:贺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