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伤花怒放〕伤花怒放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2-12-10 09:16:4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最近几年的电视剧荧屏上,已鲜有如《亮剑》等类型的战争题材“剧王”出现,而近日正在中央一套黄金时段热播,芒果TV全网首播的电视剧《怒放》,终于又让观众看到了久违的战争题材精品大剧。24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管理中心、文艺报社在京举行了电视剧《怒放》创作研讨会。除了出品方嘉宾海润影业制作有限公司制作总监蒋译霆、电广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山,该剧制片人李铁、导演刘新、编剧聂欣、主演林永健出席。一众专家学者包括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当代电视》主编张德祥、《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也到场并在会上发言。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的献礼作品,电视剧《怒放》将一个草莽英雄历经残酷战争的洗礼最终选择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传奇经历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在其中巧妙地融合了战争时期浪漫高尚的爱情。精良的制作、真实的战争场面还原、诸多实力派演员的倾情演绎,都使该剧呈现了信仰与爱情怒放的正能量,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议,更是赢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主办方领导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视协主席赵化勇、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张显、中国视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彦民、中央台电视剧管理中心项目部副主任王浩、中央台电视剧管理中心项目部节目统筹组组长郭婷、中央台电视剧管理中心项目部编辑张小驰也均到场,就该剧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方面和与会嘉宾进行探讨。

编剧聂欣:我就借咱们电视剧怒放创作的过程谈一谈我的感想。

《怒放》这部戏一开始是根据一个小说改编的,小说是军旅作家裴指海的中短篇小说《伤花怒放》。背景是解放战争,我们最后把它放在北伐战争时期就是觉得好像还是对那个大革命年代比较清楚,可能我这个年龄的人小时候也看了《大浪淘沙》这一类的电影,就觉得那个年代好像国共分分合合、军阀混战时期,把战争和爱情放在这中间可能更出戏。当时就想把小说主要人物关系保留,把这个故事放在北伐战争背景下。在创作《怒放》的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很多元素,因为一个长篇连续剧容量是很大的,一个中短篇小说可能是很简单的人物关系,同时我们放到北伐战争又把赵关克这个人重新塑造了,和原来有了很大不同。现在大家看到的赵关克就是林永健老师演的,等于是跟他量身定做的这么一个有性格有魅力的人。

这个戏从风格来讲可能对战争戏有一个全新的诠释,我们没有按照以往写战争戏的套路去写这个戏,这和人物定位有关。我们写的是这样一个英雄,他从一个草莽英雄到军阀最后到共产党员的过程,《怒放》写的主要还是这个人物的成长史,就是赵关克怎么从那样一个人蜕变成最后这样一个奔着南昌起义去的共产党员。同时我们把爱情元素也加入了这个戏当中,把战争和爱情结合起来----战争是残酷的,爱情又是美好的,这两个东西有一种发酵反应。特别是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给予了他不同阶段和女人的关系,这在赵关克这个人身上发生是很有意思的。他不太常规化,他就是这么一个不常规的人,所以他的爱情经历也一定是不常规的。这部戏主要还是写他和罗麦之间的爱情,就是这样一个草莽英雄爱上了这样一个漂亮的战地护士,这中间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写一部电视剧可能这种悬念会给观众很大的期待,就是说这个人物追这个女孩子看似那么不合适、那么错位,但是最后我们把不可能的东西写成了可能,就是最后罗麦是怎么爱上他的,赵关克所有的变化也好、救这个女孩子也好,可能这个戏的女主角也和观众经历了一样的过程,最后喜欢了赵关克这个人物,这个人物可能这样的话就塑造成功了。

曾经有一个老师问我为什么三个女人死心塌地地爱着赵关克,大家看的过程中可能会一点点了解这个人物为什么这么多女人一直爱他。可能就是他身上那股爷们儿的劲儿,他敢去将生死置之度外救人,就敢那么仗义地去救他的兄弟。包括通过跟周真强的分裂,站在敌对双方的立场,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折射的是当时国共的分分合合,我们写的这三年中间就是国共从合作到最后分裂这样一个过程,可能在这个时期共产党的力量就像我们电视剧里写的一样,还没有自己的军队,只是在国产党里头有共产党人在,最后才酝酿了南昌起义,这个时候共产党是很艰难的。收编赵关克从草莽英雄最后变成共产党员这个过程也一样是艰难的,他身上流出的气息和最后的觉醒以及成长可能是我写这个剧本笔墨比较多的地方,这个人物立不住可能我们这个剧整部戏就有问题了,所以在赵关克身上花的力气是比较大的。

赵关克和别的戏里的英雄是不同的,他是独一份儿的,当然也可以看到那个年代英雄的影子,但是赵关克身上独特的东西挺明显的,避免了和其他战争剧的同质化。我认为可能一部戏的成功和剧本的打磨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我们这个剧本打磨了三年,三年中可能写了有四、五稿,这中间其实也挺纠结的,我们制片方包括导演、演员给我们提了很多好的建议。特别是导演,刘新导演在这个戏整体的风格把握和戏的节奏上跟我探讨的非常多,而且每一次跟我说完以后我也很兴奋,我觉得这个导演特有想法,他也有一种战争情结,想拍一部好的战争戏。我们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大家一起做成了这样一部戏。

主演林永健:我跟刘新导演拍了好几个戏,当时导演跟我讲说想给我打造一个戏,抗日战争的时候有一个人物叫李云龙,解放战争时期有一个人物叫石光荣,我想打造一个再往前推的一个英雄,是军阀混战时期的赵关克,我说好!因为我对刘新导演很信任,我就答应了。答应了以后结果这个戏一拍,我在拍戏的过程当中真是很过瘾,人物演起来游刃有余,而且我本人就是军人出身,演起这样的角色浑身的血液在涌动,血脉在张扬。我也很喜欢这样的角色,能够抒发自己的情怀,爱恨情仇就来了,高兴就高兴,不高兴就不高兴,有时候现实生活中不敢,但用在剧中的人物身上就可以。

中央台电视剧管理中心项目部副主任王浩:我介绍一下目前央视播出的情况和怎么选择这样一部戏的情况。

《怒放》前一周平均收视率在1.3左右,昨天(23日)是1.587。“怒放”是这个戏的一个主题词,它讲的是一个草莽英雄生命张扬和怒放的过程,他的爱情张扬的过程,他对道路选择怒放的过程。正好是在那样一个时期正是国家救亡图存和选择自己道路的时期,国民党共产党都在选择怎么样让国家复兴之路,在混战的时候选择的道路,后来成名成将的很多将军们都是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人物,写他这样一种生命历程是在题材的选择上和在人物的表现手法上过去所没有的。可能我们看到的李云龙,他是抗日战争时期充满血性的男人,跟过去高大全共产党干部或者军人们不一样,所以那个戏很真实。这个戏可能比那个戏更容易挥洒,因为赵关克本身就是草莽英雄,这样的人是有生命、智慧的,能够在那样的时期走出自己的道路,做出自己的选择。恰恰是你这个独特发现感动了台里的专家也感动了大家,所以从主题到人物的选择上这个戏是适合在黄金时期播出的。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

这个剧我们都在看,看的时候也觉得挺过瘾的,好多话好多事平时要说的话还得考虑环境和他人的情绪,赵关克在里面可以说的很任性,可以很自我,所以有时候我们听的也比较解气过瘾。

这个剧从可看性和观赏性来说挺好的,看点也比较多,一个突出印象就是这个点的选择还是挺有发现的,解放战争时期、抗战时期都已经有了代表性剧目和人物,他把眼光往回看看到北伐时期,因为那个时期也是国共由合作到分裂时期,而且党派都比较微妙,另外军阀混战,战火不断,把故事和爱情放在这里面有很多生发和创造空间,而且在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丰富和饱满性上也有更多的余地。因此,这还是一种比较有眼光而且也是比较有自信的底气和精神的。整个作品看起来还是很流畅的,不管是战争场面还是爱情环节做的都比较讲究,很有品质,而且起承转合、逻辑结构还比较严谨细致,所以向你们表示祝贺和感谢,林永健把赵关克演得很另类但又有独特的特点,很有典型意义。

《当代电视》主编张德祥:

《怒放》听名字我还以为是一个现代题材表现现实生活的剧,但一看是非常严肃的革命历史题材,应当说表现北伐国共合作这段历史的比较少,讲的是背叛革命之后1927年到1931、1932年的时间国民党背叛革命以后共产党怎么来独立领导革命,这个历史过程以前还真没有把这段历史写出来的。我们作品是从基层来写这样一个历史过程,非常好看。林永健老师的演技确实很好,我们只要一打开屏幕一看到这个人物和戏剧会觉得很好看,虽然在严酷战争的年代表现的是那样一个历史环境,但这个戏里面有很多是有喜剧元素的,在残酷的环境中你看这个戏是表现那样一个事情,但又好看,里面蕴藏着一种喜剧元素。

这个戏首先是我觉得很好看,另外一点就是从编剧来看编得很严谨。有时候我们说电视剧是要靠语言的,但有很多情况下是靠演员说话的,不用语言,就是演员使一个眼色或者一个表情或一个脸色,镜头不断的切换就可以感觉到。有的电视剧就没有这么心领神会的说你看这个人物怎么样,不用对话,能够心照不宣的进行交流。尤其是在很多戏剧的场景中就感觉到导演和演员的能力,用无声来表达,用形象或者其他方法来表演,这些都增加了好看性。

开始我以为《怒放》是写抗战的,其实没有写到那儿,只写到了南昌起义这些,写这类作品的不多,所以很有特点。你们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实际面临很多难题,要在众多的作品中写出不同的内容,最后要塑造出自己的人物来不容易,我记得赵关克、罗麦这些人物,周真强比较脸谱化,像二狗在这里面还是非常个性的,包括胖嫂,就是这些人物生动的很,活灵活现得很,这样的话这个作品就成功了。一个作品叙述到最后关键是要给人留下塑造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这样一个印象,还是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的。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

这部剧看起来非常过瘾,一点也不感觉到沉闷,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我对这部电视剧他所要表达的主题的理解,就是爱情、信仰和人性。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这部作品中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且彼此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通过塑造了好几类人物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有个性鲜明的人推动了整个故事的进展,光看过程中就感觉到这是一部很震撼的戏。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这些主题的表达是放在北伐战争这样一个背景下做的,反应这段历史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很多国共两党的纷争、流血、牺牲,这方面尤其充分,这样一来给故事的进展,给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达提供了空间,这个故事的背景时时刻刻充满了战斗、流血与死亡,主人公和若干人物角色都是在命悬一线的背景下。在这种情况下和在我们通过表达和平生活比如当下所过的这种生活,但是在这样的生活中探讨同样的比如爱情、信仰、人性就很不一样。有人说过我只看死囚犯写的书,因为死囚犯生命有限,所要表达的一定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他必须要说出来的东西。

回到这个主题上,并不是说在和平时期不是说和平环境下的探讨一定没有什么新的发现、不会深刻,而只是说因为环境不同必定会影响到探讨的方向,或者他偏重于哪个侧重点进行探讨,由此必然会使这种探讨的结果具有不同的内容。就这部作品而言,血与火,生与死的背景是一种典型环境,在这种环境里主题的表达就有了一种特别的强度,有了一种集中性、紧迫性,所以从这点出发这个作品达到了一种很震撼人的效果,这中间是有逻辑关系的。

这部作品通过赵关克人物的蜕变是对这个主题非常有利的表达,是非常有效果、出彩的表达。所以赵关克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有真实的历史依据和人物原型的依据的,这是这部电视剧一个很大的贡献,在人物艺术长廊中很大的一个贡献,对于赵关克脱胎换骨的过程付出了代价。电视剧对这点表现得很充分,他看到了共产党人伟大的追求和坚定的信仰,这也是为了让他克服掉自己身上存在的那些恶习而必须要有人来买单,要有人付出代价他才会进步。所有这些都深深地震动了他,使他对生命意义有了全新认识,也让他认识到理想信念、纪律和作风的重要性,从而逐渐的去除了自己身上的土匪习气。这样一来这种蜕变就有了很充分的让人信服的理由。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

这个剧确实有他很独特的一些地方,我认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是一部人物剧,在这里塑造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电视荧屏的这样一个人物。其实在这里如果把主人公赵关克作为一个独角戏来看待的话,这个独角戏也足以撑起整个这部剧。因为整个34集的叙事我感觉分了三个部分,很清晰:前面十集主要是写赵关克的收编和自我完善,中间十集集中写了赵关克爱情的成长,开始对罗麦就认为这是我的女人,就像我打仗占领山头一样,我肯定能得到这个女人,所以非常的一厢情愿。

下面谈两个方面的感受,在大量的年代戏里北伐战争多作为时代背景的交代来写,《怒放》首次正面表现了北伐战争,以英雄叙事展现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北伐战争时期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是比较复杂的一个年代,拍戏复杂,信仰多元,人情多变。这正应了“乱世出英雄”那句话,于是英雄赵关克就出现了。但这又不是人们心目中已经定格的英雄形象,而是非主流的草莽英雄,全局就是紧紧围绕赵关克从土匪到军阀再到共产党人的蜕变过程,展现了一个军人一个男人在历史进程中成长及人性中的变与不变。该剧一开始就聚焦了传奇人物赵关克打仗的勇猛和神奇,国民革命军独立师吴师长就是看重他这点,他除了能打仗一身的毛病,因为能打仗会打仗豹子团对他生活中的粗鲁无礼都不计较。但罗麦的出现让赵关克有了第二个不能降服的人,一眼就看中了她要她当媳妇,赵关克的一身匪气在罗麦的眼里就是一个流氓。被纠缠的罗麦恨不得一枪毙了赵关克,为此二人展开了水火不容的对手戏。随着剧情的推动使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因为罗麦战争中的爱情怒放了,经过战火洗礼爱情的波折。赵关克一步步改变了自己,罗麦最终执着的爱上了真正的英雄,也最终演绎了一场生死绝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

这个戏很好看。第一,这个片子叫“怒放”,写的是赵关克这个人,马上想起了生命的本质就是自由的不断奔放。再有,这个片子讲的是一个草莽英雄在动荡时代的人生抉择,这是这个戏总的主题,关键是草莽英雄参加革命在大浪淘沙中最后走向高潮,这个戏适应了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角度,在这方面迈出了不小的步伐。这是双重的,一个是草莽土匪,另一个就是军阀底下的一小部分部队。

通过赵关克这样一个草莽英雄的人生选择,也是仕途的选择,从小受苦然后走向旧军阀,然后就是北洋军阀,然后又进入了共产党。通过这个东西我觉得在中国从新文化运动以后一直到1949年,五四运动有人说本身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有人说五四是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所以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前提,一个就是民族独立,一个就是人民解放。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既需要启蒙又需要独立,这又是一场很艰巨的争论,启蒙要走向下面的话和革命关系的问题,现在相当多的人就说过去长时间甚至于过分的强调的革命,结果压倒了启蒙和所有老百姓的科学知识的教育。革命压倒了启蒙,所以中国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还要继续完成当年启蒙的问题,还要对老百姓进行教育,到现在为止这仍然是一场很大的争论。我想这部剧可能也是在不经意中也从一个角度特别是通过赵关克形象的塑造就揭示了非常深的关系----启蒙和革命是不能分割的。启蒙不会完全离开革命启蒙,也绝不会有完全离开启蒙的革命。当下做主本身需要有知识武装,这本身就是一种启蒙。贫穷是革命和犯罪的源泉,从贫穷中间机能产生革命也能产生犯罪,现在也能看到这点。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

这个戏我一看到是林永健演的就觉得这个戏可以,它以相当的长度讲故事,它是一个中国故事的一部分,讲述了二十年代国共两党那样一个曲折的情况下经历了本来是兄弟的成了敌人,本来是敌人最后成了兄弟。在这个故事当中没有更多的说教,没有更多硬塞的东西,反映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在追寻正确的道路,同时也追寻他正常的一种情感生活,追求他的爱情。这种戏很容易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可能不愿意通过电视剧来接受比书本更深的东西,这是教材里面的事。他就看这个人物立住没立住,这个故事跟我们国家那段历史和后来的走向到底契不契合,这个戏达到了这个目的。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视协主席赵化勇:

首先我看了一下题目,《怒放》,看到最后我就在想这部戏到底说了什么东西。一般看一部电视剧总想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想说明什么问题,说共产党还是国民党,这些标签都不是那么太强烈。最后在中央台播了,实际是讲草莽人物曲折的成长历史,从土匪到军阀到最后在共产党的影响下慢慢成为革命人士,是讲一个小人物的成长过程,有它的特点。

赵关克这个人很特殊,可以为了他的爱人去拼命,用枪打自己的腿,为了兄弟可以流血。前两个都是人性的本能,因为碰到了喜欢的女人我可以去拼命,结拜弟兄碰到困难我可以流血。但最后经过那么长时间慢慢的熏陶也好,启发也好,赵关克的思想开始趋向成熟。他为了信仰,为了主义可以去献身,最后几集表现得很明显,他的确体现了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历史,很有意思。永健演得非常精彩,编剧创作了一个非常好的空间,土匪、军阀、刚刚启蒙受影响的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或者在同一时期三种身份也都有,活灵活现,很吸引人。我就有一种感觉,一个好的演员加上一个好的主人公再加上一串故事能救活一部电视剧。我感觉这部电视剧有点仓促,感觉这个本子在一边改一边拍,但挺吸引人的,我感觉有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就是它的大背景是模糊的,大背景又清楚又模糊。清楚的是北伐,这是总的东西,但再看一下北伐线路是模糊的,始终是在部队之间你打我我打你。然后在北伐当中的关键事件是不清晰的,当然也有好处,它是模糊不清晰的,所以给编剧导演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你可以自由发挥。但有一个缺陷就是由于大背景是模糊的,关键事件是不清晰的,降低了整个的分量,这是我的第一感觉。

第二,主人公非常好。但一些次要的东西影响了主人公,赵二狗是很有个性的一个人物,很能打仗,但再能打也打不过赵关克,结果赵关克在收服赵二狗的时候我认为是一个败笔。那个团是很能打仗的,结果被他扔手弹搞的乱七八糟,最后你一个人征服了他,这不像豹子团的作战能力,降低了整体的作战能力,有点伤这个队伍,感觉有点牵强。再有就是小刘护士叛变了之后为杨青山提供情报,最后接头人又是周真强,这有点牵强附会。从周真强的地位来说他是党代表,也掌握很核心机密的军事情报,那个小护士掌握不到那种情报,结果让小护士情报传给周真强,周真强再传到那边去,这有点失真。

第三,情真好像胜过党真,这里面主要的一个就是周真强。按道理说剧的大背景是讲国共合作到国共分裂,应当说党真之间的分量更强一些,现在看来不是太强。包括周真强往往信息不是来自国民党的最高层,而是他老念念不忘杀父之仇,感觉就是党真的分量变轻了,情真分量变强了。总体感觉应当说不错,我始终感到中央台选这个剧来播出是挺大胆的。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