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比较丧的qq名字两字——qq炫舞两字名字女

时间:2023-04-03 03:03:0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风起陇西征文##电视剧风起陇西#

随着央视《风起陇西》的热播,诸葛亮时代一众名臣的形象又再一次为世人所知。在这个古代版谍战剧中,描绘了一群蜀汉以及曹魏的特工,他们各显神通,致使剧情一再反转。然而这部剧却忽略了一名真正的大特工。在历史层面,主角们相对于他不过只是一群小虾米而已。

而这名特工在诸葛亮死后,除掉了两大蜀汉的栋梁之才。而这一看起来“自毁长城”的举措,非但没有造成蜀汉的灭亡,还使其延长了整整30年的生命。

在讲述这一史实之前,笔者先给大家讲一段故事。刘备死后不久,吴蜀两国重新恢复了同盟。一时间,两国使者往来,交流不断。在蜀汉众多使者之中,孙权最欣赏的莫过于费祎。

费祎第一次来吴国时,孙权曾有心作弄于他。孙权命令群臣:“蜀国使臣来了后,大家都趴在桌上吃饭,别理他。”不久费祎来到,孙权停食迎之,但是群臣却依然埋头干饭,权当没看见。

面对这样的恶作剧,费祎脸不红心不跳,反而嘲弄道:

“有凤飞来,麒麟懂得吐哺停食,奈何驴骡无知,只是伏食如故。”

费祎的应对让孙权大为惊讶,几经交谈,认为此人确实是大才。东吴群臣的问难,费祎都能对答如流,活像一个翻版的“舌战群儒。”事后,孙权解下自己的佩刀送给了费祎:

“先生是天下之淑德,将来必成为蜀朝的股肱重臣,恐怕不能常来东吴了。”

面对孙权的收买,费祎却并不领情:

“臣不才,何堪当明公之任命?然而刀是用以讨不庭、禁暴乱之物,但愿大王可以勉建功业,同扶汉室,如此则臣虽暗弱,也不负这次东顾贵国之行。”

然而在送行的酒会上,孙权半醉半醒的一番言语,却让曾经从容淡定的费祎瞬间失态。孙权说:

“杨仪、魏延,皆为牧竖小人。二人虽常有鸣吠之益于时务,但既已任之,其势必不得为轻,若一朝无诸葛亮,二人必为祸乱矣。你们这样胡涂,不知防虑于此,如何为将来打算呢?”

简单翻译来就是,杨仪和魏延都是牧竖小人、鸡鸣狗盗之徒。如果诸葛亮去世了,这两人必然作乱,请问你们将来如何打算呢?

孙权的这一番话,确实把费祎给整懵了,愕然不能回答。就在这时,他的随从董恢前来救场:

“杨仪、魏延之不协纯起于私忿而已,二人并无黥布、韩信等难御之心。如今正要扫除强贼,混一国内,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果舍此不任,辄尔防其后患,那不就等于害怕风波而废其舟楫吗?这并非长计。”

简单翻译来说就是,杨仪和魏延的冲突完全是私人恩怨,他们并不是英布、韩信那种难以驾驭之人。如今我们正要扫清强贼、混一海内,正是用人之时,怎能为了所谓解决后患而杀害人才呢?那不就等于害怕风波而把船桨丢掉,这并非长久之计。

这段故事不禁让人感叹,孙权确实是天纵之才。他一眼就看出了蜀国的弊病,那就是蜀军内部并不和谐。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杨仪和魏延的关系已经差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杨仪与魏延这对冤家是一路人,都属于有才无德的定时炸弹。

曾几何时,蜀汉帐下人才济济,可谓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特别是荆州陷落以及夷陵之战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法正、马良不是战死,就是病亡,人才储备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刘备死后,诸葛亮接起了蜀汉这个烂摊子。在他的关照之下,曾经一些小字辈的将领以及官员,纷纷被提拔了起来。而魏延和杨仪,自然是两颗最耀眼的明星。

魏延,字文长,他曾是刘备的部曲,凭借勇力一步一步做到了将军的职位。在入蜀以及汉中之战中,魏延为刘备集团屡立功劳。出于对他的看重,刘备特意将他提拔为汉中太守,甚至把张飞都挤了下去。在他的经营之下,汉中这个前敌重镇一直坚若磐石,并成为后来诸葛亮北伐最重要的军事基地。

刘备死后,魏延在诸葛亮帐下异军突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将。至于诸葛亮因魏延脑后有反骨而不肯重要的故事,完全出于《三国演义》的杜撰。从本质来看,身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的魏延是诸葛亮的心腹爱将。

在第一次北伐之中,魏延向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谋,但沉稳持重的诸葛亮并未听从。而在决定蜀军命运的街亭之战中,诸葛亮以马谡为先锋,而非诸将公认的魏延,导致这次北伐功败垂成。

此战失败后,诸葛亮痛定思痛,他充分意识到魏延不可取代。北伐成功,就必须多依赖魏延一点。在第二次北伐中,诸葛亮命令魏延自领一军,在阳溪一带与魏国名将费瑶和郭淮交锋。结果在这场战役中,魏延三下五除二便击败了对手。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在第四次北伐之中,魏延率高翔、吴班等人逆战司马懿,并大破敌军,获甲首三千,缴获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让司马懿尝到了人生中第一次惨败。

在诸葛亮帐下,魏延屡建功劳、步步高升,封侯拜将,可谓是春风得意。让他感到不满,仅有两点。其一,诸葛亮一再拒绝他独领一军,实现他的子午谷奇谋;第二点,便是他和长史杨仪的矛盾。

如果说魏延是诸葛亮作战方面的主心骨,那么杨仪便是诸葛亮在后勤方面的肱骨之臣。杨仪本为曹魏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来背离主公投靠了关羽。关羽任命他为功曹,派他为信使西行去见刘备。刘备与他谈起国家军事大计,议论政治得失,非常喜欢他,于是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掾。刘备称帝后,杨仪成为了尚书。

在东汉末年,尚书位高权重,有“虽置三公,事在台阁”之说。尚书掌握朝廷机要,可谓是中枢之职。对于杨仪的才能,刘备不可谓不看重。

刘备死后,才华出众的杨仪又为诸葛亮所拔擢,被提拔为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出军,杨仪总是帮他制订规划,筹措粮草,做事不用过多的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军中礼节制度,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

要知道,诸葛亮北伐之所以那么困难,很大程度是因为蜀道崎岖,粮草不济。杨仪能把运粮之事办好,让蜀军不至于因粮尽而崩溃,实在是不容易的事。这从侧面也说明,杨仪的才干确实突出。

有了魏延和杨仪这对左膀右臂,诸葛亮在后来的征战中可谓越打越好,战果一次比一次大,最终将手握重兵、占尽地利的司马懿打得闭门不出,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然而让诸葛亮叹息的是,魏延和杨仪的关系就是处不好,这是因为两人的性格皆是十分偏狭,情商极低。

魏延出身武夫,为人粗暴,性格高傲。除了诸葛亮,他谁都不放在眼里。众人皆对他避之不及。而杨仪,是唯一敢正面硬怼魏延的人,因为他同样也是个眼高于顶的人。

每次军务会议,魏延和杨仪的争吵便成为了固定的戏码。杨仪凭借着口舌之利,把魏延贬损得体无完肤。嘴笨的魏延说不过杨仪,于是便扬长避短,拔出刀子恐吓他,直吓得杨仪涕泪横流。诸葛亮曾多次调和两人的关系,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最后,诸葛亮于是听之任之。每次两人发生争端,都各打五百大板,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诸葛亮生前,尚可凭借他无人能及的威望镇住二人。但诸葛亮死后,功高权重的两人必然会发生内讧。这一点,甚至连外国人孙权都知道,诸葛亮又如何会不知道呢?

决定军队成败,最重要的就是团结,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诸葛亮病入膏肓之时,司马懿仍在北面虎视眈眈,魏延和杨仪一旦发生内讧,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使不内讧,以刘禅软弱的性格,又如何能不为杨仪和魏延所趁?

为了未雨绸缪,诸葛亮在死前悄悄地留下了一人,并成功地将两人一一铲除。而这个人,便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费祎。

费祎出道很早,其才能曾为刘备所重视。就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而在这些贤达之士中,费祎也在其中。

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获胜,引兵回到成都。为迎接诸葛亮,朝臣们皆出城数十里相迎。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诸葛亮却在车上招了招手,将官位并不高的费祎叫上车,与之攀谈了许久。对此,朝臣们都感到非常惊讶。由此可见,诸葛亮对费祎有多么重视。

费祎为人幽默而豁达,和谁都玩得来,他的高情商和杨仪和魏延的偏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他也是少有的,和杨仪、魏延都玩得来的人。

在魏延和杨仪发生冲突时,费祎总是冲到前面做和事老。杨仪讥讽魏延,费祎就给魏延帮腔;魏延拔刀要砍杨仪,费祎就冲到前面去夺刀。在费祎的努力之下,杨仪和魏延才能勉强共事。

在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去世于五丈原。即使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头脑仍十分清楚,自己死后,没人能与司马懿相抗衡,因此撤退才是上策。而他也预料到,喜欢自作主张的魏延绝对不会听从,必然会引兵与司马懿抗衡。魏延有勇无谋,必为司马懿所趁。因此他临终留下遗嘱,将兵权交给杨仪,让他立即领兵回成都;至于军事指挥权,则交给姜维。至于魏延,则成了弃子。

诸葛亮之所以将兵权交给了杨仪。一方面是因为杨仪不懂军事,不会因贪功而继续北伐;另一方面,杨仪与魏延关系恶劣,绝不会与之合作。再就是杨仪在军队中没有威信,绝无拥兵作乱的可能。

若魏延听从诸葛亮的遗命,或许还能保全性命。如果不听从,等待他的便只有死了。

不出诸葛亮所料,他刚一死,魏延就来作妖了。而此时,费祎出马了。他首先以朋友的身份到达魏延的兵营,想探探他的口风。而魏延信任费祎,果然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魏延表态后,费祎认为他已经无可救药了。于是便策马逃出魏延的大营,向杨仪报告此事。魏延自觉失言,急忙派人去追费祎,却发现他早就跑没影了。

在盛怒之下,魏延彻底失去了理智。他竟烧毁了大军必经的栈道,派兵攻打杨仪。若此时司马懿得知消息,从后面进攻,蜀军主力恐怕就要彻底报销了,到时候他就真成罪人。不过好在诸葛亮虽死,魂魄犹在。大将王平只消吼一嗓子,就让魏延的兵马全部倒戈。而众叛亲离的魏延,也在逃亡的途中被马岱所追击,身首异处。

和《三国演义》中不同,魏延并无反心,他一心北伐复国,最后的非常行为也只是针对杨仪,更像是脑子一热不计后果行的事。到了后来,甚至连刘禅都为他鸣不平,还为他保留了爵位。他的死,不可谓不冤。

魏延死后,杨仪小人得志,其表现尤其让人齿冷。他踩着魏延的头颅说:“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然而当杨仪志得意满地回到成都,却发现诸葛亮竟然连他一起算计了。杨仪认为论资排辈,自己应该接替诸葛亮,成为蜀汉新的“首相”。然而一到成都,杨仪却发现“相位”已经被蒋琬牢牢地站住了。

原来在临终之前,诸葛亮早就做了人事安排,顺次将蒋琬、费祎、董允列为自己的接班人,而杨仪根本就轮不上趟。在他看来,蒋琬年纪比他小,才能没他高,功劳没他大,却凭啥能在他之上,简直岂有此理。杨仪到京城后,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部属,只是自己便宜行事而已。

如果杨仪知进退、明得失,就应该明白诸葛亮对他的苦心。一个人坐到了根本就不属于他的位置,其结果必然只是个悲剧。为相者必有海量,若让心胸狭窄的杨仪当丞相,不仅害得不仅仅是国家,还有他自己。

然而杨仪并不领情,无论在上班时还是在家里,杨仪每天都怨声载道、哀叹连连。大家都畏惧他出言不逊,不敢与他交往。而看望他的,只有我们的老熟人——作为后军师的费祎。

和当年魏延一样,杨仪也放心大胆地向费祎大倒苦水:

“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也就是说,丞相去世,我若举兵投靠魏国,哪会落到今天这般田地?我后悔啊!

然而让杨仪想不到的是,费祎这个外表忠厚的“小老弟”出门就把他卖了。他毫不犹豫地向刘禅和蒋琬告密。祸从口出的杨仪也因此被放逐到远方。在流放地,杨仪依然口无遮拦。忍无可忍的刘禅最终下达旨意,结束了杨仪的生命。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杨仪和魏延的死都是因为他们过于偏狭的性格。都说命运早就为每个人都标好了价码,杨仪和魏延却都眼高于顶,虽有栋梁之才,却无容人之量,最终都自取其祸。更可怕的是,杨仪和魏延都在谋求自己根本就难以胜任的位置。

魏延想成为大军统帅,继续北伐,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的梦想。但是以他的才能,这能像诸葛亮那样屡出祁山而不败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弱蜀之所以能将强魏按着打,是因为诸葛亮拥有千古无二的才能。而这种才能,显然不是魏延能够复制的。

若魏延不死,他必然连年北伐。以他这种敢于冒险的性格,很容易将蜀汉本就不丰厚的家底败光。到时候蜀汉必然面临灭亡的结局。因此魏延成为诸葛亮的第一个弃子。

杨仪想做丞相,完成诸葛亮的未竟的事业。但他的性格实在太过糟糕,很难处理复杂的人事关系。一旦他成为丞相,蜀汉必然党争四起,最后内爆而亡。更加糟糕的是,杨仪甚至可能抢班夺权,成为蜀汉版的曹操、司马懿。由此,杨仪成为诸葛亮的第二个弃子。

因此魏延和杨仪,不得不除。因此诸葛亮在自己死后,安排了费祎。

从费祎的所作所为来看,费祎其实就是诸葛亮用来监察群臣乃至于刘禅的“暗桩”。南中之战后,诸葛亮之所以将费祎单独叫到车上,显然是为了得到自己不在成都时群臣们的表现。

而费祎与杨仪、魏延的交往,恐怕也是诸葛亮所为。正是因为费祎外表的宽厚,才让杨仪和魏延失去了警惕,探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而这些话,也成为了他们的取死之道。

费祎不整人则已,整人就必须要整死。自古书生杀人不用刀,费祎真是个杀人不见血的“克格勃”啊!然而正是这样外宽而内忌、善于整人的大特工,却保全了蜀汉三十年的江山。不得不说,历史就是那么具有戏剧性。费祎确实配得上诸葛亮对他的器重。

其后,蒋琬、费祎和董允相继成为宰辅,他们均采取了稳健政策,一再制止姜维进行大规模北伐的申请,让蜀汉得到了安定。然而董允死后,姜维失去了制约,进而连年北伐,最终耗尽了蜀汉的国力,致使其成为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政权。

最后提一句,费祎的最终命运也让人扼腕叹息。善于阴人的他,竟在一场酒宴上,被魏国降将郭修刺死。随着这名大特务的离去,蜀汉的灭亡也就难以避免了。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