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甜心宝贝英文,甜心宝贝英文怎么写sweet…

时间:2022-12-09 21:29:2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小童/播讲

收听文话童心故事的小朋友们,你们好!又到了小童给大家讲少数民族故事的时间了。今天我们讲56个民族56朵花之中的哪一朵儿呢?

好欢快的旋律!这首儿歌的名字叫《其多列》,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比较熟悉,是不是?这是音乐课本上的一首少数民族儿歌,这个民族就是哈尼族。

Honey?嗯?!“我妈妈不就叫我honey小甜心吗?”

是的,听起来是有些像,妈妈叫你甜心宝贝是依据英文单词honey,蜂蜜。蜂蜜是不是甜甜的啊,honey就翻译成“甜心宝贝”。而这个哈尼族,可是和蜂蜜扯不上任何关系。

如果想了解这个民族,那就请记住小童总结的几个特点吧:

哈尼梯田天下无双

坐骑磨秋翻飞如燕

婚礼迎亲猛捶新郎

哈尼梯田,天下无双

在一片云蒸霞蔚之中,哈尼梯田惊艳出镜了。看到上面这幅图了吗?是不是特别美?好多小朋友看到照片,会以为是很多镜子。梯田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来说的确有些陌生。顾名思义,梯田是阶梯一样的田地。“山间水沟如玉带,层层梯田似天梯”说的就是哈尼的梯田景观。这一面面“镜子”其实是一个个水面。

哈尼人民生活在大山里,可以耕种的田地十分有限,聪明、勤劳的哈尼人民,向高山取地,辛勤劳作开垦出很多的梯田,被誉为“神奇的大山雕塑”。

哈尼梯田中最有代表性的在云南元阳,那里有19万亩梯田,特别壮观。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构成了良好的农耕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哈尼族耕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在唐宋时期,哈尼祖先开垦梯田的耕作水平就已经相当高了。聪明的哈尼人根据梯田分布的高低、气候的炎凉,种植了十几种稻谷。他们创造了一整套科学的梯田耕作方法,代代相传。

木刻分水

“梯田是哈尼人的根,水是梯田的根。”在梯田水源的分配上,哈尼人创造了独特的“木刻分水”。

自古以来,哈尼人修沟造渠,把高山森林中的泉水引来灌溉梯田。这个工作需要很多人、很多钱和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哈尼人就户与户联合或者村与村联合,一起挖沟引水,根据出钱和出力的多少来确定每个村寨、每一户所分水量的大小。

为了能公平、合理地分配水源,避免纠纷,哈尼人使用分水木刻来分配。分水木刻是一根横木,哈尼语是“欧斗斗”;因为分水木刻会长期浸泡在水里,一般会选择板栗树或黑果树等材质比较坚硬的木料;木料底端刻出平整但宽窄不一的凹槽,水就是从这些凹槽流过的。

根据约定,投入多的人,分水木刻的凹槽宽,水流大;投入少的则凹槽窄,水流小。为了确保度量的统一,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右手掌的四指根部作为宽度的基准;对用不了一个单位的,就缩减为一指、二指、三指来细分。划有不同刻度的木刻安放在各家梯田的入水口,泉水流过,各家各户以及每块梯田都得到充足的水量供应。

为了保证分水的公平,还设有“沟长”这个职位来管理分水木刻。沟长由各村中道德高尚、正直公平的人担当,全程监督分水木刻的制作或者更换,还要监督木刻是否被人挪动或者毁坏。如果有人违反水规,擅自破坏分水木刻进行偷水,一经发现,必然受到惩罚。“通常的惩罚是罚款加罚物,情节轻的罚‘三块三、六块六、鸡一只、酒一壶’,情节严重的要拖猪杀牛。”

遵从自然

哈尼族崇尚自然,梯田的农耕遵循时令的变化。

十月是哈尼族的年首新年,一切生产活动以此为界。冬季的三个月,山野草木叶落干枯,动物开始冬眠,是哈尼人休耕不种田的时节。

春季的三个月,春风吹绿山野,树草唤发新生,哈尼人在燕子、布谷声中开始忙碌的农耕。犁田、育秧、栽苗……种下一年的希望,期待秋天的丰收。

夏季雨水充沛,天气炎热,田地的庄稼和山野的草木都长得很快,催促人们入田除草,让庄稼发旺,有好的收成。

梯田鱼

秋天则山花开谢,野果成熟,成熟的稻谷低头变黄,人们忙碌秋收,把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收割回家。沉甸甸的谷子入仓,一家人来年的生活就有了着落。

就这样,一年四季变换更替,耕作收获也循环往复。哈尼人善待自然环境,因为他们深深地知道遵循生态规律,保护所生存的环境,才能更好的生活。

文化遗产

哈尼梯田为世界所知还要感谢一位法国人。上个世纪90年代,法国摄影师杨拉玛来到哀牢山,他被漫山遍野、层层叠叠的哈尼梯田迷住,将大量关于哈尼梯田的摄影作品带回法国,法国人为之倾倒,哈尼梯田被报刊评为“1993年度新发现的世界七大人文景观之一”。这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梯田、研究梯田。

2013年,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第一个以民族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彩色”与“黑白”的梯田

说了不少关于哈尼梯田的事儿,我们再来说说哈尼族节日和婚俗中有趣的地方。

坐骑磨秋,翻飞如燕

每逢夏历五月,哈尼人民便迎来了盛大的节日“苦扎扎”。“苦扎扎”是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时三到五天,庆典活动非常隆重。这时繁忙的春耕已经结束,正是盛夏农闲的时候,这正好为哈尼人留出娱乐的时间,因此,“苦扎扎”节既是娱乐活动,也有社交功能,还包含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安康”的意义。

节日里杀牛祭神,年轻人聚集在一起荡秋千、坐骑磨秋、摔跤、唱歌、跳舞,尽情欢乐。荡秋千、唱歌、跳舞什么的都好理解,这个“坐骑磨秋”是什么呢?

“坐骑磨秋”是“苦扎扎”活动当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磨秋”指的是横架在结实秋桩顶部的松木秋杆,样子有点儿像小朋友们经常玩的跷跷板。秋杆两端骑坐上数量相同的人,一般来说一边骑一个。骑在一边的人先用脚猛地蹬一下地便腾空而起,另一边的人等双脚落地,也猛地一下蹬地腾起,秋杆反复起落,飞旋不停,惊险刺激。勇敢的哈尼族小伙子在秋杆上翻飞如燕,悠然自得。

还记得上刀山、下火海的傈僳族不

(戳链接重听)

?哈尼小伙子的“坐骑磨秋”也需要技巧和矫健的身手!人们历来对于行动敏捷、灵活矫健的人会多一份好感。灵巧、协调、勇敢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婚礼迎亲,猛捶新郎

在云南新平等地,自称“卡多”的哈尼族,迎亲时有一幕新娘“捶新郎”的喜剧。

据说,迎亲那日,当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中,主人和客人寒喧几句就开怀畅饮,双方家长也在那里大吃大喝,说东道西,似乎忘了这天是新娘出嫁的日子。

过了好一阵子,头系红绸、胸前挂满银饰的新娘羞涩地、缓缓地出现在迎亲队前。当走到新郎面前时,她突然满脸愤怒,举起双手向新郎劈头盖脸地捶去。围观的群众不但不拉架,还会起哄助兴。新娘又哭又捶,新郎则东躲西闪,毫不还手。当新娘捶够了,破涕为笑时,新郎这才说“现在-该走了吧”。

女孩出嫁,与娘家难舍难分,新娘与母亲抱着又哭又唱。此时,新郎的亲友团才强行把她俩分开,背起新娘就往外跑,迎亲队伍也尾随而去。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思,小童查资料的时候,看到这里也是忍俊不禁呢。据说,“捶新郎”是为了考验新郎对爱情忠诚与否。看来,哈尼小伙子娶个老婆也是很不容易,要过上一关呢:)

但愿哈尼族男女的婚姻以及哈尼人的生活,就像与他们民族名字发音相近的“honey,蜂蜜”一样,幸福的,甜甜的……如果这个民族就叫“甜心”的话,我想大家也不会反对的,你说是吗?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