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刘怡)互相爱慕的年轻人,却因为长辈反对不得不放弃婚约;私下结合的年轻男女,回到家乡也不敢公开声张……过去,在广东省普宁市下架山镇汤坑村和军埠镇大长陇村两地,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皆因一例“不相往来、互不通婚”的旧俗。
2018年12月4日,这一旧俗被打破。在汤坑村马氏祖祠内,两地村民代表举行了友好邻乡缔结仪式,破除了在两地流传数百年但早已无从考证的陈规旧俗。当地村民昨日(6日)告诉新京报记者,当年的遗憾永远不会发生了。
友好邻乡缔结仪式上的“睦邻友善”牌匾。 图片来源:普宁市委宣传部官方微信
百年恩怨拆散鸳鸯
相隔五公里、乘车不过十分钟路程,汤坑村和大长陇村村民却几乎不往来——起码在公开场合,没人会主动宣称“我要去邻村做客了”。
汤坑村和大长陇村成为邻居已数百年。两村都坐落在广东省普宁市大南山畔,是名副其实的古村,又是当地著名的人口大村。记者了解到,汤坑村以马姓村民为主,人口达36000多人;大长陇村以陈姓村民为主,人口逾37000人。同时,汤坑、大长陇还是普宁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乡亲共近20万人。
然而,这两个村子却有一个共同的旧俗——“不相往来、互不通婚”。大长陇村萃涣堂理事会会长陈亚角告诉记者,这是一个代代相传的誓言。
“但族谱、文书上都没有记载过这个旧俗从何而来,只是记得小时候我们都被大人教导过,不要和汤坑村人来往、不能通婚。”陈亚角说。
陈亚角推测,旧俗可能来自多年前的某次争吵。“我们两村同靠一座山、同饮一溪水,以前可能曾为了获取水源、柴火等发生过摩擦。”
“不相往来、互不通婚”的祖训,很少有人违背——极少数违背的,要付出一些代价。
陈亚角提到,两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在广州等地认识、相恋,最终都卡在了回家见长辈这一关。“有些青年回家告诉父母,说想娶汤坑村的女孩,父母一般都会反对。”陈亚角说,“长辈就会提起这个旧俗,说咱们和汤坑村的人没有姻缘,算了吧。”
汤坑乡敬睦堂理事会会长马锡辉告诉记者,在宗族观念根深蒂固的潮汕地区,子女极少激烈违背父母的意见。不过,偶有坚持爱情的,也只能在外偷偷结婚,绝不可能在村里办婚礼。有年轻人过年回家被问到“你老婆是哪里人?”,也只能尴尬笑笑。
更多的是半途放弃的爱情。“我年轻时,身边就有好几个朋友因为这则旧俗而分手,非常遗憾。”陈亚角称,“不过,现在他们和我一样,都七十多岁了,错过也只能错过了。”
互赠牌匾一笑泯恩仇
12月4日一大早,汤坑村的“汤坑乡道”牌坊前熙熙攘攘。汤坑村的男女老少早早来到牌坊前,队伍延续了近两千米长。
一场“迟到”的团圆,即将让数百年互不通婚的两村重新来往。
上午9时,100余名大长陇乡亲代表来到牌坊前,一块挂上大红绸、刻上“睦邻友善”的牌匾送到现场。随后,在马氏祖祠内,两村举行了友好邻乡缔结仪式,宣告破除陈规旧俗,缔结友好邻乡关系。
破除陈规始于一个月前。今年10月,在当地政府与乡贤的推动下,两村互派代表进行协商。“这么多年过去了,其实早就有人想破除旧俗,但一直没人牵头来做。前段时间,政府派人来了解情况,我们就决定,干脆趁着这个时机,让两村重归于好。”马锡辉告诉记者。
仪式结束,牌坊前重归于静。“现在好了,恋爱、婚嫁不会有人阻拦了。”陈亚角告诉记者,“当年的遗憾永远不会发生了。”
新京报记者 刘怡 编辑 张太凌 校对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