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这首《西江月》是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的开场诗,同《三国演义》的开场诗一样,都是明初才子杨慎《二十一史弹词》中的作品。
中国经历了三皇五帝的部落联盟时期,到大禹之子启建立夏,正式出现了“家天下”的国家形态。传说初时夏朝有方国过万,后汤灭夏建立商朝有诸侯三千,周初有八百余诸侯方国,而经过春秋吞并,到战国初期只剩下了十几个,其中最强的七个被称为战国七雄。
其后又经过了两百多年,惨烈无比的统一战争,七雄之一的秦终于扫清六合,一统天下。但是这并非说秦是七国之中最强的,论国力其不及楚、论贸易和文化不及齐国、论骑兵精锐不及燕赵、论武器不及韩国,战国初期甚至被魏国打的不敢东顾,秦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全赖商鞅变法,及六代明君的坚持不懈。
因此七国实际各有特色和优劣,如要说透不是几篇文章能够完成的,所以这篇文章只为大家介绍七国最根本的来历和国号含义。
秦
在《史记》中记载秦的祖先是颛顼的后裔叫女脩,一次女脩在织布时,有只燕子飞过并掉下一个蛋,被她吃掉后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了少典的女儿女华,生下儿子大费。舜帝时期,大费随大禹治水有功,被赐黑色旗旒,并娶姚姓女子为妻。大费被任命辅佐舜驯养鸟兽,并赐姓嬴氏,叫柏翳(也称伯益)。
柏翳生两子,一叫大廉,即鸟俗氏;一叫若木,即费氏。大廉的玄孙中衍为商帝太戊驾车,其后便世代辅佐殷商,逐渐成为诸侯。
中衍子孙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蜚廉和其子恶来,都是上古传说中的勇士,三国时猛将典韦便被曹操比作“古之恶来”。但因忠于纣王,在周武王伐纣时恶来被杀死。其后蜚廉的另一个儿子季胜继位,季胜生子孟增,有宠于周成王,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造父因擅长驾车有宠于周穆王,并有辅佐平定徐偃王叛乱之功,封于赵城,从此称为赵氏。这一支为赵国的祖先。
而蜚廉还有一个儿子叫恶来革(这里历史记载有矛盾,有说恶来、季胜、革为三人,又有认为恶来革即恶来,《史记》记载也自相矛盾。),早逝,有儿子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他们都因为造父的缘故而也称赵氏。
而非子便是秦国的得国始祖。当时非子居住在犬丘,因为善于养马,周孝王想立非子为大骆的继承人。但当时申侯之女为大骆的妻子,生子成,已经立为嫡子。在申侯的劝说下,周孝王以柏翳曾因善于驯养牲畜被舜赐姓为赢氏的典故,封非子于秦,并继承赢氏的祀统,号称秦嬴。秦国从此正式立国。
所以网上现在有些说法以秦国为嬴姓赵氏为理由,认为秦始皇应该叫赵政而非嬴政,其实是错误的,因为秦赢继承的是柏翳嬴氏的祀统,所以秦始皇还是应该叫嬴政。
后来因为周厉王无道,诸侯反叛,犬丘的大骆一族被反叛的西戎灭族。周宣王继位,以子非之后秦仲为大夫,讨伐西戎,但被西戎所杀。秦仲有五子,长子是庄公,宣王又给他门七千士兵讨伐西戎,并取得胜利。此后周宣王连同大骆的封地犬丘和秦重新封给庄公,并封为西垂大夫。秦国从此常年与西戎征战,开疆拓土。
秦的国号虽然是得至地名“秦”,但又有什么含义呢?
《说文解字》:“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籒文秦从秝。”可见秦在古代是一种谷类作物,而秦的金文中,下面有两个“禾”字,说明这是一种密集丛生的谷类作物。
另外“秦”甲骨文一种是双手拿着杵正在捣米脱粒的形象。或者中间部分从“幺”,相似捆绑起来的一大串“禾”,又似一丛密集生长,穗自立向天的谷物。
雒江生先生对此曾做过考证,认为“秦”是现在西北仍有少量种植的“草谷”,这种草谷只要撒下种子,不需要间苗,不需要锄草,就能茂密的生长。到了秋天成熟,不用去穗,一起割下,铡成草节就是非常优质的饲料,晒干后还能作为牲畜过冬的储备。
如果上古时代真如雒先生考证的那样,那么就可以解释非子之所以善于养马,正是其所在的“秦”地非常适合草谷,也就是“秦”的生长。他“种秦养马”而得以立国,因此将利于“秦”生长的地方命名为秦,更是以其为国号。
赵
参考文章“秦”部分,赵国和秦国均是来自于同一祖先柏翳,造父被封在赵城后,其后代便称赵氏。造父传六世到奄父,为周宣王赶车,在千亩之战中曾驾车帮周宣王脱险。奄父生叔带,当时周幽王无道,于是叔带便离开周王朝来到晋国,侍奉晋文侯,为晋国赵氏祖先。
赵氏在晋国逐渐兴旺,经过五代传到赵夙。赵夙为将讨伐霍国,国君霍公逃到齐国,结果这年晋国大旱。占卜认为是霍太山的山神作怪,于是赵夙到齐国召回霍公,恢复地位主持霍太山祭祀,晋国又重新丰收,于是晋献公就把耿地赐给赵夙。
赵夙生共孟,共孟生赵衰,赵衰侍奉重耳。重耳因骊姬之乱逃往翟国,当时翟人正在讨伐廧咎如,得到了两个女子,翟君将年少的送给重耳为妻,年长的送给赵衰为妻,生赵盾。
重耳流亡十九年后,返回晋国成为国君,便是历史上的晋文公。赵衰被封为原大夫,居住在原成。晋文公回国后设立三军制度,每一军有一将一佐,被称为三军六卿,这帮助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同时,也为其后晋国公室衰弱,三家分晋埋下了隐患。
三军将佐的位置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
不过晋文公在时多有依靠赵衰计策,因此其长期支持朝政,赵氏势力迅速上升。赵衰死后,赵盾继位,接替主持朝政,并在晋襄公死后,扶助太子继位,便是晋灵公,从此独揽朝政。
但晋灵公荒淫无道,赵盾多次进谏,不但不听,反而派刺客想要杀死赵盾。但赵盾平时宽厚,曾送食物给一个饿到在桑树下的人,得到这人的掩护,赵盾得以逃脱。本赵盾想逃往他国,结果还没出边境,堂弟赵穿便杀死晋灵公,立黑臀为君,即晋成公。
赵盾听到消息,回国继续主持国政,不过因未出国界,而且回国后没有处罚弑君的赵穿,史官董狐直笔:“赵盾弑其君”。
左一电影《赵氏孤儿》中的赵盾,但历史上此时赵盾其实已死
晋景公时,赵盾去世,其子赵朔继位。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诛杀赵氏全族,只有赵朔遗腹子在门客程英和公孙杵臼的帮助下幸免于难,这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
不过赵氏真正的灭族原因,还是因为赵盾念及赵衰正妻赵姬让位的贤德(赵衰流亡前已娶妻,并生三子),将权利分给赵姬的三个儿子赵同、赵括、赵婴齐。
结果三人能力平平,尤其是赵同、赵括更是飞扬跋扈,再加上赵氏长期把持朝政,引起了栾氏为首的诸卿不满。最终以赵婴齐与赵庄姬通奸,被赵同赵括流放,赵庄姬报复诬告为导火索,族灭赵氏。屠岸贾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只是动手之人,而非主谋,幕后推手应该是栾氏的栾书。
但赵氏的覆灭也影响到了和其亲近的韩氏等族的利益,于是十几年后在韩厥的帮助下,晋景公恢复了赵氏孤儿,即赵武的封地,并攻杀屠岸贾一族。
赵武重立赵氏后27年,做到了晋国正卿,势力得到恢复,成为未来赵国立国的奠基人,历史上称为赵文子。
其后,晋国公室渐弱,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7),六卿依照法令诛杀国君的宗族祁氏和羊舌氏,至此晋国国君沦落到与周天子类似的局面。
而晋国内各诸侯之间的争斗和吞并也愈演愈烈,最后只剩下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四卿。公元前454年,智伯率魏、韩两家围攻赵氏的晋阳,赵襄子坚守城池,并暗中联络魏、韩两家灭智伯。公元前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魏、韩、赵三国的诸侯地位,三家分晋,赵国正式立国,首代国君为赵烈侯赵籍。
赵国的国号非常简单,以国君的姓氏为号,而造姓源于祖先造父的封地赵城。但赵字没有甲骨文或者还没有发现甲骨文,因此不知道其本身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但《说文解字》中解释:“赵,趋赵也”,从走,从从肖,肖亦声,《广雅》:“赵,及也”,可见赵字本意有小步快走跟随的意思。在《穆天子传》中有:“天子北征,赵行囗(wéi)舍”,郭璞的注释是:“赵,犹超腾”。可见赵字的本意应该和造父以及赵氏祖先们的主要工作“驾车”有关,正是因为是天子的司机近臣,所以需要亦步亦趋的跟随左右。
另外金文的“赵”形象非常像一个驾车的人,因此我脑洞打开赵是否就是赵人祖先造父驾车的形象,赵城也是因造父而得名,音取“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