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就像生命,一般是父母赋予的,包含着上一代人的期待,被打上时代的烙印,成为一个人的代码。
我对自己姓名这普通的符号总觉遗憾,奈何修改程序复杂,又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还是作罢,不经意间走过了52年。因为网络,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名字,出现在微信、QQ、邮箱以及各种平台,想起个震撼有内涵的网名,以补充心里残缺。于是翻阅唐诗、宋词、元曲、汉赋、离骚、老子、庄子等等,给自己找个字号之类,装作有点文化的样子。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但要契合自己仍觉得困难。一介草民,不善也不喜言辞,觥筹交错中更觉孤独。喜欢读书,正史野史、小说诗歌、散文鸡汤、经济哲学、中国外国无所不包,但都停留在字面,品不出其中精髓,更写不出美文佳句。爱好旅行,却囊中羞涩,名山大川所历无几,多是不见经传甚至未开发的山野河谷,甚至就着地图册意淫抵达某个世界遗产。如此下去,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目标相距甚远,心中惶恐不安。
想起陶渊明的《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原来认为这是勉励年轻人蓬勃向上,学习奋进的诗篇,与我过半百之龄不合拍。细读未然,很巧,陶渊明作此诗时五十岁,他感叹生命短促,人生难把握,社会黑暗,欢乐难寻,要抓住偶尔一点欢乐,尽情享受。
现在世界一片光明,除此以外并无大变,曾经的理想被扼杀埋葬或遗忘,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好在一息尚存,还憧憬诗和远方,希望多留下步履或文字的印记。
于是鼓励自己:岁月不待,该游游,该读书读书,其他,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