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晁姓、晁姓百家姓排第几…

时间:2023-03-15 18:23:3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今天我来介绍一下。我姓——。读为[ch o]。赵子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贾雪的“马”[刘去世],下面是徐雪祖丰年的“赵”[朱]。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只有一个字“姓”,可谓简单粗暴。我又查了查其它字典,发现晁字与“鼂”(我楞没看懂怎么写)“朝”在以前属于同一个字,读音相同,也可以说是后两者的古字,因此多了一个早晨的意思。

很多人不认识这个字,一读就容易读成[zhào],这还可以忍受,有可能是看见下面的兆字后,以为这个字就这么读吧。不过,更有甚者,直接读成了[huǎng],这就不能忍了吧,我也不能当面问怎么能读成那个字,导致我很长时间都不能理解。最近,我才想到了,有可能是认成了“晃”这个字了吧,大致如是。

每当我遇到人们不认识的情况时,我就会说这是《水浒传》里托塔天王晁盖的晁字嘛。众人听后,一般都会恍然大悟道,“哦,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姓这个字的人”。

晁姓的名人虽然不多,但还是有一些的,我为什么说只说晁盖呢。这是因为人们即使没有看过《水浒传》这部古典名著,也肯定看过电视剧了,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说别人不一定认识。

回忆到此,咱们言归正传。

其实,作为一个姓氏,晁姓真的是一个很古老的存在了,最早的起源出自姬姓。

王子朝奔楚

东周周景王的庶长子叫做姬朝,人称王子朝。由于景王太子早死,而周景王又最宠爱庶长子王子朝,于是就打算立王子朝为太子。但是立储事宜还没有办完,周景王就突然得病死掉了。

此时,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为了自己的利益,拥立了王子姬猛作为周王,这便是周悼王。王子朝发动周都部分贵族和失去官位的旧贵族子弟起兵,赶走了悼王。这时,晋国作为春秋霸主,就跟现在的米国一样,看到周王室内乱后就开始拉偏架,一屁股坐到了周悼王一边,立刻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归国复位。可是不久以后,周悼王身体不争气,也得暴病而死。

而周景王的另一个儿子姬匄[gài]其实早就想得到王位了,于是他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晋国的君臣作为外援。周悼王死后,姬匄马上继位,这就是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又赶跑了周敬王,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国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只好带着家属和周朝的典籍逃到了楚国的南阳地区。王子朝的子孙后代在此繁衍生息,后来便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因为是鼌、朝的古字,因此又写做晁、鼌氏,王子朝便成为了晁姓的得姓始祖。

这就是晁姓的最初来源。其实我想说的是,上溯两千多年我们家也是贵族,哈哈哈!

除了《水浒传》的晁盖之外,晁姓名人还是是有很多的,像晁错、晁迥、晁补之等等等等……

先说一说晁错,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朋友都应该还记得,当初是谁提议汉武帝的老爸汉景帝削藩吧?没错,他就是晁错。

晁错,是西汉颍川人,应该就是属于王子朝的后代。他作为汉景帝的老师,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提出了削藩政策,力图加强中央集权。

只是可惜,由于政策损害了诸侯王的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借机叛乱,口号就是“清君侧、诛晁错”。 汉景帝梦想着杀了晁错,来平复诸侯王的怒火。于是,就这样成为了汉景帝的挡箭牌,被腰斩于长安东市,结局令人唏嘘。

接下来,我再介绍一下大文豪苏轼的学生晁补之吧。

晁补之,是北宋时期的山东巨野人,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合成“苏门四学子”。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

最后介绍这位同志之前,先让大家欣赏一下诗仙李白的一首悼亡诗: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这首诗悼亡的对象名字叫做晁衡,各位注意了,这个人可不是中国人,他是个在唐朝生活过的日本友人。

日本遣唐使 阿倍仲麻吕

晁衡,日本名叫做阿倍仲麻吕,全名是阿倍朝臣仲麻吕,生于公元698年,卒于公元770年,职业是日本遣唐使。

阿倍仲麻吕生活的那个年代正逢大唐盛世,而日本还非常落后,甚至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所以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热情很高。那时的唐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是周围各国学习的榜样。日本不顾海上交通的艰辛危险,不断派出遣唐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地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顺便说一句,“留学生”这个词就是由日本人根据汉字创造的,可以算是最早的外来语了。

日本当年共向唐朝派遣了十三批遣唐使团,人员规模十分庞大,而且所选之人都必须聪明博学,以此来确保使者能够尽可能多地带回唐朝文化。

日本遣唐使团入唐路线

阿倍仲麻吕出身于日本奈良的贵族家庭,他天资聪敏,自幼勤奋好学,尤其酷爱汉文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晁衡因汉文修养良好而被选为遣唐留学生,跟随第八批遣唐使团进入唐朝,这次使团的规模达到了557人,而当时他还不满20岁。

在到达长安后,阿倍仲麻吕发现他已经爱上了这里的一切,不想离开了(其实这跟我们去欧美的留学生理由都差不多)。为了方便跟本地人交流,自己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晁衡。

之后不久,晁衡就进入国子监太学来学习大唐文化。他聪敏勤奋,成绩优异。太学毕业后参加科试,一举考中进士,之后开始担任洛阳司经校书,负责典籍整理的工作、

作为一个外国人,冒着生命危险,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潜心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在那个没有高额助学金,更没有学习伴侣的年代,这得需要多大的努力啊!就凭这一点,也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晁衡和唐代著名诗人,如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人关系密切,完美完成了自己中日交流桥梁的作用。随着他的学识进一步得到器重,以后不断升官晋爵。历任仪王友、卫尉少卿、秘书监兼卫尉卿,肃宗时擢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

到了唐玄宗天宝12年(公元753年),晁衡已经五十五岁了,他在大唐生活了三十七年,思乡情切。这时,正好有一队日本遣唐使团正要回日本,于是晁衡向唐玄宗申请回国探亲。

唐玄宗感念他仕唐几十年,功勋卓著,家有年迈高堂,割爱允求,并任命他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任命一个外国人为中国使节,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说明仲麻吕是如何得到朝廷的器重和信任。

消息传出后,长安朝野人士纷纷送别,举行了大型欢送会,王维、李白等著名诗人纷纷参加。王维给他写了一首送行诗。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晁衡也是十分激动,立刻写了《衔命还国作》的动人诗篇,赠答友人。

《衔命还国作》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晁衡在诗中写出了留恋中国,惜别故人和对唐玄宗的感戴心情,意境深远,感人至深。《衔命还国作》后来收录在宋代编辑的优秀诗文集《文苑英华》里,也是《文苑英华》中唯一外国人的作品。

在乘船归国途中,晁衡乘坐的船遇到了一股没来得及命名的强烈台风,与船队失散。之后,他们被洋流送到了越南,他们便在那里登陆,历经千辛万苦,从陆路回到了长安。这时,李白等人都以为晁衡已经葬身大海,李白还专门写了上面那首悼亡诗。

晁衡此后继续在唐朝做官,他经历了安史之乱、肃宗自立、代宗即位,侍奉了三代大唐皇帝。公元770年,他病逝于长安,时年七十二岁,结束了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唐代宗为了表彰晁衡的功绩,追赠他从二品潞州大都督。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