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观众们正在参观展出的“旧物”。
改革开放40年,老百姓使用的物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2月16日上午10点的国家博物馆,几十位观众在一位白发老人高声朗诵的吸引下,齐声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朗诵毛泽东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截至昨日,该展览已向公众开放32天,现场观众总数累计突破150万,达151997人次。16日当天,单日现场人数超过6万人次,达60223人次,再次刷新国家博物馆单日参观人数纪录。
此次展览主体部分为六个展区,分别是“伟大的变革”、“壮美篇章”、“关键抉择——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历史巨变”、“大国气象”、“面向未来”。六个主题内容展区中,共有27个单元,展线达1865米,照片、文摘、图表、模型、沙盘、重点实物,设计互动项目等各类展览要素总计超过10000项。
互联网+、VR、AR等手段的运用是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使得此次展览在观众互动区域和互动项目的设计上极具创新性。受众通过眼观、耳听、体感等多种方式参与进来,实现了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除了内容展区设置互动参与项目之外,本次展览还专门开设了“大美中国”影像长廊、《清明上河图》穹幕影院、“时光博物馆”等多个集中的互动参与区域。现场还设置“展览说吧”、语音留言台,自11月13日开幕以来,累计收到现场观众留言166万字。
展览同步开设了网上展馆。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互动手段,网上展馆利用图文、视频、三维模型等,对重点展品进行延展和补充。此外,网上展馆解说词的制作采用了国内先进的语音合成技术,全部由电脑和软件来完成制作。
展览还安排了编印画册、举办讲座,并不时组织“快闪”、合唱等现场互动活动。
昨日,国家博物馆,全民悦读全国阅读会联盟发起人贺彩(右)和周瀓澧(左)在展览现场朗诵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现场:七旬老人现场朗诵 观众闻声应和
“焦裕禄封沙治水治碱,顶着大风带头探流沙,趟过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汛情流势,虽然只在兰考待了475天,兰考人民却对他念念不忘。”
昨天,在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历史巨变展区第三单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讲解员杨艳喆来到展馆现场,为观众讲解焦裕禄的故事,并朗诵了习近平总书记作品《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驻足整段讲解的现场观展的几个研究生感叹:“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党员前辈们的贡献,正是他们的付出造就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她们告诉记者,自己家在农村,这几年国家在飞速发展,家乡也在一步步改变。“能来北京读书,能见证时代变化,感觉自己非常幸运。”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上午10点,源源不断的观众在“关键抉择”展厅前聚集围观,齐声朗诵毛泽东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站在人群正中央的白发老人,是72岁的昌平朗诵艺术协会副主席周澂澧。根据场馆空间设计,他特地挑选这首词在观众中间朗诵表演。周澂澧所站的位置,左手是“上九天揽月”单元,右手是“下五洋捉鳖”单元,背后便是展示推进改革开放战略的“关键抉择”展区,空间与诗词意味的巧妙重合,让闻声而来的观众忍不住一起高声朗诵起来。
随着老者激昂的朗诵,观众进入“关键抉择——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展区,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和决策部署。张先生和正读高三的女儿在“党的十九大描绘蓝图”主题前驻足聊了许久。“我们历史课刚学完这一部分,到现场看还是非常震撼。”张先生的女儿说。张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学习党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展览上许多展品难得一见,非常珍贵,当画面展现在眼前还是热血澎湃。
展区中,刚来中国三个月的荷兰留学生韦恩佑看得格外认真。他已经学习中文四年,对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关键抉择”展区的参观过程中,他十分关注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关系,在香港澳门回归部分观看了很久。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讲解员杨艳喆在展览现场朗诵习近平总书记《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讲述:“把展品背后的故事讲给观众听”
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名一线讲解员,杨艳喆曾在重大活动中完成中央领导同志、各国驻华大使、参加阅兵式外籍军官、外媒记者等国内外团体的中英文接待讲解工作。2017年起她更是担任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抗战馆活动项目负责人。
昨天,来到国家博物馆现场,杨艳喆主要为观众讲解了焦裕禄的故事。对于焦裕禄精神的理解,她总结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在深受感动的同时,作为在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她认为自己非常有必要把这些时代精神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承给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们。
谈到对于“讲故事”的重视,杨艳喆提起了最近发生在她工作时的一幕。平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讲解英雄事迹时,面前的很多观众都会流下热泪,一般女孩或者老人更容易感动。而那天,来了一位高个男孩,戴着眼镜,当杨艳喆讲到左权将军牺牲以及与妻子之间传递烽火家书的故事时,“他推开了眼镜,默默地用纸巾擦下了自己的眼泪。”这让杨艳喆更加确信,在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上,需要更多的故事带来直接的触动和感动。
相比场馆展品陈列和文字说明,杨艳喆相信,“有声语言的传播,可以更生动地讲出展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把这些图片文物文字等有机地串联起来,增加展览的逻辑联系。”用这样的方式给观众介绍,更方便受众理解。而针对小朋友、老年人、外宾、少数民族地区、台港澳同胞等不同受众,讲解内容会有不同偏重。
特殊展品看改革开放
【邓小平题词】中国大陆已设立7个经济特区
在“关键抉择”展区,1984年邓小平同志给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的题词,被摆放在一起,展示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对经济特区的重视。
其中,邓小平同志1984年为厦门题写的是“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11月13日展览开幕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时曾强调“其他经济特区都跑起来了,厦门要赶紧追上去。”
中国经济特区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90年代。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经济特区的设置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共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上海浦东、霍尔果斯、喀什7个经济特区。
【许海峰领奖服】我国创造体育世界纪录1300次
“历史巨变”展区第三单元的奥运展品橱窗,展示了许海峰在1984年夺得我国第一个奥运冠军时的领奖服、北京奥运会的金银铜牌,以及中国队获得的2015年女排世界杯冠军奖杯等物品。
展览内容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民健身及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国体育健儿捷报频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许海峰斩获中国奥运史上的首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截至2017年,中国运动员共获得奥运冠军240个,世界冠军3340个,创造世界纪录1300次。
展览展出的许海峰1984年奥运会领奖服等奥运相关展品。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经典电影剧照】我国故事片年产700余部 位居世界第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
在此次展览中的文创产品展台,来自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出品的文化创意产品,包括钢笔、水杯、手提包、茶杯等,是我国当前文创产业的一瞥。
据展览内容显示,2017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37422亿元,占GDP比重4.2%。随着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推进,电影产量大幅度跃升,每年故事片产量稳定在700余部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三,国产故事片数量从1978年的46部,增长到2017年的798部。展厅里,我国40年来优秀舞台剧剧照和经典电影剧照,打开了观众电影记忆的闸门。
新京报记者 倪伟 见习记者 马瑾倩 摄影记者 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