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完了铅画,只是为了呈现不同的历史。
读者们大家好!大自然这段时间讲了很多北宋轶事,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兴趣,一位粉丝在私信中问自然,北宋时期的“元佑干堂”是怎么回事。
说起来,这件咄咄怪事其源头只是因为统治者祖孙之间存在代沟,结果却导致整个大宋“官不聊生”。▲宋哲宗赵煦坐像轴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郁闷了整整八年的宋哲宗终于心情舒畅起来,这是因为他头顶上的那片“乌云”终于远去,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正仪的薨逝,让他终于可以掌握天下所有权力,八年的隐忍生涯也就此结束。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二月,宋神宗赵顼驾崩,由于神宗死前并未册立储君,朝中各派势力为此四处活动,最终由高太后抱着年仅十岁的神宗长子赵煦登基。由于高太后贪恋权势,因此在她临朝称制时期,赵煦仅仅是一个摆设。虽然高太后本人对年幼的赵煦很爱护,后世对其评价也很高,甚至称她是中国历史上的“女中尧舜”,但二人关系却并不是太和睦。
▲北宋官员剧照
究其原因,高太后是一个典型的传统长辈,她不懂得赏识教育与尊重孙子赵煦,和后者存在严重代沟,这对正在成长中的哲宗来说极为不利。高氏临朝称制时,其御座与哲宗龙椅相对,商议军国大事时,朝臣大都面朝高氏奏报,丝毫不理会年幼的哲宗,连对他的例行汇报都没有,正当青春叛逆期的哲宗自然会认为这是对他这个少年天子藐视与羞辱。再加上高氏“望孙成龙”心切,对年幼的赵煦抱有殷切期望,不仅为他找来名儒程颐、大学士苏东坡、宰相吕公著、司马光等人执教,还为他量身打造了一整套学习课程,这令哲宗反感透顶,但畏于高氏的“废立”大权,他不得不每天做一个好孙子,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
▲北宋皇后画像
更过分的是,高氏为了让自己的皇孙成为像太祖、太宗那样的一代雄主,甚至不惜派人监视赵煦,防止其“早恋”。在将哲宗宫中所有年轻貌美的侍女统统调走后,她把自己宫里的年长侍女派来过来,照顾哲宗的日常起居。更令人诧异的是,高氏在哲宗继位之初,甚至要和他睡在一个房间里,以便严加看管这个皇孙,如此做法自然令哲宗更加反感。
▲今人仿建的宋皇宫
时光流转,哲宗赵煦暗无天日的生活终于熬出了头,于是他立马变得鲜活起来,先是将曾经依仗高太后而数次藐视自己的朝臣全数收拾了一番,该削职罢官的就削职罢官,该流放边荒的就流放边荒,虽然宰相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早已入土,但赵煦并不打算放过他们,二人不仅被追贬与削夺死后恩封,还险些被哲宗命人劈棺戮尸,好在有人劝谏说“发人之墓,非盛德事”,此事方才作罢,但二人的后代却还是跑不了,被迫顶罪流放岭南。至于苏轼、吕大防、梁焘等人,先后被贬至岭南、琼州蛮荒之地,黄庭坚贬至涪州,刘挚、刘安世则被先后贬往新州。他们中的许多人被贬时已垂垂老矣,一些人在半路上就因舟车劳顿而死。
▲宋徽宗赵佶与蔡京
这种批发式的贬官,自然引起了北宋官场的“官不聊生”,然而这只是“牛刀小试”。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蔡京为相后,为讨好宋哲宗赵煦之弟徽宗,他在德殿门外立起一块“党人碑”,在其上镌刻司马光、吕公著、苏辙、苏轼、黄庭坚等太皇太后高氏重用的309人,统称为为“元祐奸党”。这些人轻则贬放远地,非经朝廷特许,不得擅自回乡,重则由后代替罪受罚。大宋王朝官场高层震荡,直接引发了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北宋也逐渐滑向覆亡深渊,而这却是高太后所不曾预料也不曾想到的。
参考文献: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宋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哲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