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工作中遇到过内向的人吗?
休息时间大家聚在一起闲聊时,他们似乎言辞冷淡。比起下班后和同事聚餐,一个人在家更好。被公司强迫参加集体活动,之后他们一定会花一些时间恢复元气。他们没有严重的社会不安,只是对社交没有热情和兴趣,更享受独处的时间。……。
或者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据研究表明,内向人占人群总数的30%-50%。也就是说我们的身边,每2-3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内向的人。
可怕的是,内向的人常被贴上这些标签:闷、不爱说话、不合群、孤僻、傲慢、情商低、社交障碍......
他们背负着这些标签,往往得承受更多压力。知乎上一条关于“性格内向真的不好吗?”的话题讨论吸引7.7万人关注,阅读量高达1600多万。在职场中,他们不敢尽情做自己,他们在意别人的眼光,他们担心不被接受,甚至被讨厌。
外界的看法,仅凭一己之力确实难以撼动,但自己的态度才是更重要的。内向人在职场要勇敢自救,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好的机会和发展。
01
别人真的讨厌你吗?
哈佛大学著名积极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在《过你想过的生活》中写到:
我们的脑海里充满了持续流动的想法,其中也包含了大量有害的负面信息,由于这些负面信息存在的时间太久了,导致我们误以为它们就是现实。
比如,许多人认为自己不配做一个幸福、成功的人;有人坚信自己是一个不会读书、学不会技能的人。但通常来说,这些负面信息都是没有任何事实基础、非理性的。我们经常会在未加思考的前提下相信并接受它们的真实性。
一直以来,我们从家人、同学、朋友那里不止一次获得“你太内向”的反馈,而当下人们倾向于认为内向的人不够圆融,无法在这个社会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外向才被普遍认为是好的性格。
“外向是一种有巨大吸引力的性格类型,但是我们已经把它变成了一种要求我们大多数人都必须符合的压迫性标准。”
—— 苏珊·凯恩
假如在我们的意识里已经形成了这样固定的认知,来到职场中,我们也想当然地认为领导和同事不喜欢我们内向的性格。
工作中,那些让我们感到被讨厌、被排挤的尴尬时刻,那些我们接收到的来自别人不友好的讯息,都真实发生了吗?或者只是我们内心“以为发生”了呢?
02
同事的健康相处之道
同事,是围绕工作目标而聚集在一起的人群。虽然每个人的工作动机不同,但展现良好的工作能力是个人实现目标的一致途径。也就是说,不管关系好不好,同事之间竞争的核心点是工作表现。
一个人若仅是性格好、好沟通,但工作上总给团队拖后腿,依然不会有人愿意跟他长期共事。
因此,职场上同事间的相处之道真正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以下三点:
001 力求双赢
- 一个人若只顾个人表现,枉顾团队利益,就会招来排挤;
- 一个人若只看得到自己的需求,对别人的需求视若无睹,就会招来孤立;
- 一个人若只顾保全个人利益,甚至损害他人利益,就会招来敌视;
在职场中,真正受团队和个人欢迎的人,不是业绩最好的人,也不是最合群的人,而是不仅自身工作能力强,还能眼中有团队,眼中有同事,力求双赢的人。
当你的目标是取悦别人时,你就会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留心别人的反应上,而不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以取悦别人的心态面对同事交流,通常会令别人出现相同的心态,同事间的交流就会因此丧失真实的情感,充斥着虚伪。最终,你会发现,这也不是你想要的同事关系。
与其关注同事是否喜欢自己,并因此而烦恼,不如聚焦工作本身,把更多精力用在如何可以令自己和团队整体的工作成绩更出彩。
002 由衷赞美他人
尽管力求双赢才是职场生存之根本,但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并非置之不理。而要为自己营造融洽自如的同事关系其实也并不复杂,最重要做到一点:由衷赞美他人。
卡罗尔·麦克劳德和大卫·梅辛在《你把水桶加满了吗?》一书中比喻性地描述了一个世界,其中所有人都随身携带一个隐形的水桶,水桶的作用在于装载每个人的积极思维和感觉:装满的水桶表示我们感觉良好,空了的水桶则表示我们不幸福。
当我们让他人感觉良好时——赞美他们、善待他们或者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我们其实是在帮助他们装满自己的水桶;当我们让他人感到不舒服时——贬低他们、嘲笑他们或者通过某种途径伤害他们,我们就是在抽干他们水桶里的积极情绪。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一个由衷的赞美可以让我快乐两个月。”
和同事相处,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在适当的场合下给与真诚的赞美,你将带给别人莫大的快乐。试问,同事还会讨厌你吗?
003 学会说“不”
维持融洽的同事关系很重要,但绝不意味着我们要委屈自己,无条件地顺从他人。有的人长久以来都受此观点困扰:他们担心拒绝别人将导致同事间关系僵硬,因此,即使自己不愿意或者客观条件不容许,也会选择委屈自己,顺应他人。
泰勒·本沙哈尔在《过你想过的生活》中写到:“不”是字典里最好读的字眼之一,但它也是许多人最难说出口的字眼之一。我们通常会因为想要满足别人、不让别人失望、或是担心他人失望会引发自己内心的愤怒而答应他们。但我们忽视的是,有时候答应别人其实就是在对自己说“不”。
内向的人担心被团队排外,而不敢拒绝同事们发出的聚餐邀请;希望被大家接受,而不敢拒绝同事塞给自己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害怕被说不合群,而勉强自己加入茶水间的八卦时间。
事实上,勉强自己做不愿意的事根本无益于增进彼此的关系。一个人,若要变得更快乐,更成功,我们就必须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意愿。这意味着我们要暂时放下别人的利益,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印度圣雄甘地说过:“在该拒绝的时候你要说“不”,这要比为了满足别人(或者更糟的,为了避免麻烦)而随口答应对方好得多。”
03
内向是缺点吗?
尽管社会导向把赞美之词更多给与了外向性格,但是内向性格就不好吗?
001 内向不是缺点
2011年韦尔斯利大学的心理学家提出4种不同类型的内向者:
(1)社交型内向
这种人倾向于小群体的社交,2-3个人的群体是最令他们愉快的,他们并不排斥社交,他们只是追求和别人不同,他们希望拥有少而非常亲密的朋友。
(2)思考型内向
他们是别人眼中的沉思者,对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比较保守,不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沉静在自己的世界中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
(3)焦虑型内向
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内向,这种内向往往与不自信,以及强烈的自我意识结合在一起。拥有这种内向心理的人往往容易感到焦虑,特别是在社交场合,他们会把关注点转向自己。他们总是会思考一个问题: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
(4)克制型内向
这种内向的人往往奉行这条准则: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提前做好准备。他们在说话前会在心中打好草稿,做事前一定会做好规划。
这与人们常说的沉稳有点像,但毫无疑问,这也是内向型人格,因为他们需要在独处时才能回复心理能量。
这种人的外在表现和外向者非常相似,但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如果出去聚会,外向型人格会什么都不想的直接出门,而克制型内向者会在聚会前思考很多东西。
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内向类型不仅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还能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脱颖而出。
002 内向的人一样可以取得成功
对内向者进行过大量研究的苏珊·凯恩,在《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答案:“1/3以上的人是内向者,内向不是缺陷,无须改变,同样可以创造非凡。”
据说,世界上70%以上的成功者都是性格内向的人,比如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斯皮尔伯格、爱因斯坦、村上春树、罗斯福、甘地……
小时候的比尔盖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除了读书。七岁时,别的小男孩都喜欢交朋友,扎堆玩耍,而盖茨最喜欢翻阅那本庞大无比的《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一读就是几个小时。
等他长大一点儿了,他最喜欢待在家里的地下车库,专心捣鼓他自己的小实验,甚至连妈妈叫他吃饭,他都不愿离开。
盖茨的妈妈对他的表现感到忧心,便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对盖茨做了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和观察,最后他给盖茨妈妈的建议是:
“你最好不要干涉他。”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盖茨很早便展现出他在软件开发方面的天赋,他创建了微软公司,并在很多年中蝉联世界首富。
003 内向的人也可以很受欢迎
内向的人也可以被大家接受,甚至被大家喜欢。一提到主持人,留给大众的普遍印象是能言善道,侃侃而谈,所以我们习惯于把主持人划入外向性格的人。
凤凰卫视王牌主持人陈鲁豫,做《鲁豫有约》已经十九年了,期间她采访了超过1万名嘉宾,这档节目至今已超过3000期了。
无论采访的嘉宾是多么大牌,多么难搞,到了陈鲁豫这里,似乎都会乖乖服帖,把自己的心里故事娓娓道来。不止一位嘉宾说:鲁豫似乎有一种魔力,总能让聊天的人轻松卸下防备,袒露出最真实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评价鲁豫:“鲁豫和别的谈话类节目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看着她就要告诉她,把难以启齿的事都想告诉她,这就是天赋。”
陈建斌在人生的很多重要时刻,也都上过《鲁豫有约》,他欣赏鲁豫身上的那股真诚劲儿。和她聊两句,你就特别想倾诉。
被CNN誉为东方奥普拉的陈鲁豫,却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是一个内向的人,除非和特别熟的朋友在一起,否则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会更自在。”
内向的性格并没有阻碍陈鲁豫成为一名出色的访谈主持人,恰恰相反,内向的特质让她能够静下心来,以放松的状态静静地坐在那里聆听,成为嘉宾们最想倾诉的对象。
陈鲁豫可以,我们也可以。
04
内向的人该怎么做?
001 接纳自己
玛丽安娜·威廉森在《爱的回归》一书中说: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觉得自己不行,我们的恐惧来自于害怕自己的潜能,因为它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最怕的是自己的优点,而不是缺点。我们常常问自己:“别人凭什么喜欢自己?我不太会取悦别人,表达能力不突出,甚至经常get不到大家的点。”但真正应该问的是:“为什么不呢?”
为什么我们不能被人喜欢呢?为什么不够外向就一定令人讨厌呢?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己不配被人喜欢呢?
威廉森说:“当我们让自己的光芒闪耀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感召他人也加入这个行列。当我们摆脱自己的恐惧时,我们充满朝气的变化自然也会解救他人。”
所以,只有自己真正地喜欢自己,让自己从令人讨厌的想法中跳脱出来,我们才可以真正地感召他人也喜欢自己。
002 刻意练习
内向的人可能会使用“是的……但是……”这个句式:
“是的,我能和同事们愉快相处,但是如果我一不小心多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呢?”
“是的,我喜欢我的同事们,但是如果只有我一厢情愿的喜欢呢?”
“是的,我其实一个人独处时感到更自在,但是如果这伤害到同事们的情感,让他们无以为我讨厌他们呢?”
哈佛大学著名积极心理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中写到:在我们收到一份礼物之前,无论这礼物来自朋友还是大自然,我们都必须事先有接受它的意愿。一个盖着盖子的水壶是无法装水的,无论你再怎么努力,怎么尝试,水只会流在外面,而不会灌满水壶。
如何练习接纳内向的自己?我们可以通过问题刻意练习来锻炼自己的理性思考。当我们生起自己不被喜欢的念头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 如果我允许自己一个人呆着……
- 如果我拒绝同事下班后一起逛街的邀请……
- 如果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内向带给我的好处……
- 当我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时……
- 要为我的工作带来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这些问题将引导我们关注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引导我们听到自己的心声,引导我们完成内在的探索,从意识到行为,完全地正视和接纳自己。至此,我们将具备能力和勇气,在职场上展现真实的自己,达成享受职场的状态。
我们不需要勉强自己,取悦别人,真实的自己就是最佳的工作状态。每个内向的人都具备充分的能力胜任我们的工作,值得认同和喜爱,也值得更好的机会和发展。
参考书目:
- 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
- 玛丽安娜·威廉森《爱的回归》
- 苏珊·凯恩《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 泰勒·本沙哈尔《过你想过的生活》
我是木夏,愿陪你度过漫漫日子,获得职场新生。
#职场达人说##职场人际##青云计划##职言职场##我要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