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唐铭唐铭 北京大学…

时间:2023-03-15 05:42:3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编辑

渊源、新闻摘要、信息都知道。

北京大学新年首篇Science

无山的地球中年——时间旅行背后的故事

2月12日,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唐铭研究员题为“Orogenic quiescence in Earth’s middle age”的研究成果。研究显示,地球中年存在长期的造山沉寂,一直到新元古代才逐渐恢复。地球中年的造山沉寂可能终导致全球海洋营养元素持续匮乏和大气氧气浓度回落,从而严重阻碍复杂生命的出现和演化。该文章为北京大学2021年发表的首篇Science。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研究详情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肖瑞平课题组

发现异源二聚体介导心脏保护

近日,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肖瑞平教授课题组报道了β2肾上腺素受体介导心脏保护的新机制。他们合作研发的小分子新药MNF能够显著促进β2AR与5-HT2BR的异源二聚化,为心脏保护提供新的候选药物。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Circulation Research。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杨文元研究员在几何群论的Martin边界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的论文<Martin边界满射Floyd边界>被顶尖数学期刊Inventiones mathematicae在线发表》

近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杨文元研究员与合作者的论文《Martin边界满射Floyd边界》被顶尖数学期刊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在线发表。论文主要针对群上随机游走相关问题,杨文元与合作者把双曲群中的Ancona不等式拓展到了任意有限生成群上有限支撑的随机游走中,并籍此证明了存在一个Martin边界到群的几何边界称为Floyd边界之间的连续满射。

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陈默涵及合作者研究成果入选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月20日在京揭晓。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陈默涵研究员及其学生路登辉与合作团队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机器学习模拟上亿原子:中美团队获2020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入选。该团队在六支决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2020年国际高性能计算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

信息学院周小计课题组和合作者

发现三重向列序量子超流体

在近期的高轨道光晶格实验中,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周小计教授团队和复旦大学李晓鹏教授合作,发现了超流版本的液晶态。研究团队在一种蜂窝状的光晶格中,观测到了超冷原子在保持晶格平移不变性的情况下,形成破缺晶格转动对称性的超流体,并将此新型量子物质状态命名为三重向列序超流。该成果于2021年1月21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北大公卫学院詹思延课题组在《柳叶刀》发文报道中国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教授课题组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边佳明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了中国最大规模1.7亿张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我国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率达标,但用药指征仍需规范。《柳叶刀-感染病学》1月28日在线发表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为我国未来进一步开展抗菌药物管理计划、制定促进门诊合理用药措施提供了参考。

北大深研院化生学院韩伟/李子刚研究团队在多肽自组装设计和机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韩伟教授课题组和李子刚教授课题组结合计算与实验手段,采用手性侧链装订肽合成技术,并运用多尺度计算模拟方法,实现了针对由短肽形成的超螺旋纳米自组装结构的从头设计,并进一步在原子层面上理解了该结构形成的机制。这项研究在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

北大生命学院李程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人类大脑进化的三维基因组调控机制

1月27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宿兵研究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程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张世华研究员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构建了灵长类迄今最高分辨率的大脑三维(3D)基因组图谱,通过跨物种多组学分析和实验验证,揭示了三维基因组参与人类大脑发育的进化机制。

北大白凡/王俊研究团队合作揭示亚实性肺腺癌结节肿瘤微环境特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王俊院士团队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学院白凡研究员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应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全面揭示了影像学表现为SSN的肺腺癌肿瘤微环境特征,为SSN相对惰性的生物学特性和较好的临床预后特点提供了单细胞尺度上的解释。相关成果于2021年1月27日以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Science Advances

大数据人类活动与区域治理实验室运用大数据带你提前看2021春运

疫情影响人群流动不确定的背景下,北京大学和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团队首次采用全国尺度的百亿级出行时空轨迹大数据,提出大尺度人群流动动态模拟模型,对我国2021年1月28日~3月8日为期40天的春运进行高精度模拟预测,对于人口流动、疫情防控、春运运输和就业服务、应急管理等决策制定提供支撑。

北大朱彤和薛涛研究团队系列研究证明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显著改善公共健康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教授、公共卫生学院薛涛副研究员及其团队开展了系列研究,发现自2013年《大气十条》初步实施后,大气PM2.5浓度的下降与中老年人群中医疗支出减少、抑郁风险降低和肺功能改善显著相关,系列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PLOS Medicine、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Western Pacific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北大郭雪峰课题组与合作者在电场催化的D-A分步反应新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雪峰教授课题组、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张德清研究员课题组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Kendall N. Houk教授课题组合作,发展了一种基于单分子器件平台的单分子电学检测及调控新方法和新技术,获得了证明单分子器件的明确实验证据,发现并实现了在单分子水平上对于分步Diels-Alder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调控。

北大物理学院杨晓菲课题组及合作者在激光核谱技术和丰中子核“新幻数”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杨晓菲课题组及合作者提出在瑞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ISOLDE放射性束流装置上利用激光谱技术研究质子幻数钙附近极端丰中子核52K基本性质的实验计划。该研究提出的β衰变标记的共线共振电离激光谱实验新方法可将极端丰中子核基本性质和结构的研究拓展到更远离稳定线的核素区域。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物理》杂志上。

北大环境学院刘颖君与合作者在PNAS发文揭示室内臭氧反应机理与影响

近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工程学院刘颖君研究员与合作者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研究论文,通过分析一户住宅的室内空气观测数据,定量评估了室内臭氧氧化反应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他们基于对一户住宅中室内空气组分为期八周的在线观测,发现即使观测期间臭氧浓度很低,臭氧氧化反应仍对室内空气中的一系列挥发性有机物产生显著贡献,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该研究所得到的观测证据,对于我们深入认识臭氧健康效应具有启示意义。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健课题组揭示Hedgehog信号途径稳态调控新机制

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健课题组研究发现了磷酸酶PP6的催化亚基PpV特异地调控Hedgehog 信号途径,阐释了PpV通过竞争结合磷酸酶PP2A调节亚基Widerborst 介导Wdb蛋白降解,并且作为Hh的直接感受器精密调节Hh稳态的作用机制。该研究完善了Hh信号传导机制的关键环节,为深入理解Hh信号稳态的调控提供了重要信息,对人类先天发育缺陷和包括癌症在内的疾病预防和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Cell Biology

张泽民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多癌种内髓系细胞特征图谱

近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学院、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张泽民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步召德课题组和季加孚课题组,在国际期刊Cell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单细胞水平对15个癌种内肿瘤浸润髓系细胞进行了系统性的刻画,比较了肥大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不同癌种内的特性,为靶向不同癌种内髓系细胞的免疫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北大地空学院沈冰课题组揭示成冰纪全球冰封事件结束时的海洋甲烷生产过程

近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沈冰课题组与国内多家单位合作,对我国华南地区南沱组顶部的黄铁矿结核进行了系统Ni同位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铁矿的Ni同位素和稀土组分记录了甲烷菌与海水的混合过程,指示了在全球冰封结束时深海及海底的存在大量甲烷的生产过程,对深入理解成冰纪全球冰封事件后地球气候、环境、生物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北京大学新材料学院基于材料基因大数据研发的“未名材料解析系统”投入应用服务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教授及其团队在“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发固态锂电池及关键材料”该国家重点项目研究中,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材料智能识别的效率和精度,构建了拥有60余万种结构的高质量晶体结构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材料基因到数据构建整合材料制备,材料检测与分析于一体的新型“未名材料解析系统”。该系统将为未来材料学研究的计算、分析提供巨大的技术支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参加北京市政协委员集体采访

1月22日晚,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我是委员”集体采访。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围绕“抗击疫情”主题回答记者提问。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领队,他表示,流淌在血液中的使命感,是医务人员信心和决心的最大源泉。

北京大学纪委集体学习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

1月26日,北京大学纪委召开专题会议,集体学习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新任务,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遵循,是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学校纪委将继续组织学习交流研讨、研究贯彻落实,确保全会精神在北京大学落地见效。

北京大学方精云院士再次当选生态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近日,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组织章程》的有关规定,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遴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研究中心方精云院士再次当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生态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为召集单位。方精云为2015年成立的第七届生态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本届再次当选,对于加强北京大学生态学科“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北大清华互相开放本科课程

2020年初,北京大学教务部与清华大学教务处联合发布通告,宣布两校达成共识,于2020年春季学期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且学分互认。2021年春季新学期到来之际,两校将继续开放互选课程,并进一步扩大课程种类与容量,为同学们提供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选择。

校团委与体育教研部联合开展“健康北大人”系列活动

健康北大人 | “领跑者”,集结!》

为鼓励师生在假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北京大学校团委、体育教研部在寒假期间联合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康北大人”系列活动。系列活动包括“我是领跑者”、“云上展身手”、“冰雪乐未名”等。

北京大学与北京市文物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近日,北京大学与北京市文物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共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共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双向人才培养基地、共建首都博物馆、共同推进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共同开展重大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

北京大学参加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2021校长年会

1月27日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2021校长会议举行。北京大学自2006年作为创始成员加入该联盟以来,在学生流动、暑期课程、人口老龄化、性别研究、校友网络、创新创业等方面积极参与联盟活动。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李秀娥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

近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党委委员、护理部主任李秀娥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她将四手操作引进国内;将急救融入口腔护理培训;编写口腔护理丛书,并把经验辐射至全国,成为口腔护理学科带头人,用敬业担当助推我国口腔护理事业发展。

北大陈堃銶教授获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夏培肃奖”

1月3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2020年度颁奖典礼在苏州举行。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陈堃銶教授因领导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大型软件的设计和实施,为我国的印刷出版业技术进步作出重大贡献,被授予2020年“CCF夏培肃奖”。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访问北京大学

2月2日下午,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体卫艺司体卫处副处长、一级调研员樊泽民一行访问北京大学并举行座谈会,调研北京大学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王登峰高度肯定了北京大学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他指出,今年的疫情防控形势比起去年疫情突发时有很大的变化,总体上要确保春季学期全面、安全、正常开学,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未来疫情波动状况进行调整,随时做好疫情防控形势的分析研判。

北京大学召开2021年专家学者新春座谈会

2月3日,北京大学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召开2021年新春座谈会。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师资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北医三院副院长沈宁荣获2020年度“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称号

2月7日上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沈宁荣获2020年度“感动海淀”文明人物称号。17年前,非典疫情暴发,31岁的沈宁曾奋战抗击非典第一线,是呼吸急先锋;17年后,在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救援中,已经成长为呼吸与危重症专家的她,驰援武汉,使命必达。

师生同欢庆,燕园过大年

为了配合疫情防控大局,近万名学生和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响应“留京过年”的号召,选择寒假留校。为了让全校师生度过一个平安温暖、喜庆祥和的春节,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各院系、各直属附属单位和学工系统、后勤系统、保卫系统等职能部门周全考虑、各出新招,为大家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春节“盛宴”。

内容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静宇、南瓜酱

排版:文婧、南瓜酱

责编:昭花花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