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姓陶,姓陶,姓陶的来源比较简单。
一个来源来自唐辽,古籍《元和姓纂》和《姓苑》都有记载。
尧帝在担任部落领袖之前是一个做陶器的陶工,于是他的子孙就以他的职业为姓:陶。
还有一支,也是出自唐尧,但这支眼他的职业没有直接关联,而是因为尧帝最早的封地在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后来又主封到了唐(今河北唐
县),所以尧帝又叫唐尧。因为最早封在陶,所以他的有些子孙虽然不做陶器,仍以封地为名,还是姓陶。
第三,出自舜。舜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禹,一个是商均。商均有个儿子叫虞孙、曾经官至陶正,负责管理做陶器的工人,他的子孙就以官为氏。
这是第三支。
第四支也是以职业为姓。过去的部族经常用职业来命名,像早期的日本人,就是按其手工技艺被分为不同的“部民”,如手人部、衣缝部、鞍马
部等等。商代有七个部族,其中一支以做陶器为生的部族便以陶为姓,这是第四支。
另外还有第五种,就是改姓,这不种情况历代都有。比如,北宋初年有个人叫陶古,本名叫唐古,在后晋时,他为了避后晋高祖石敬瑭的讳,就
由唐改成了陶。
还有第六种,其他民族取的汉姓。比如满族的陶佳氏、托和罗氏,达幹尔族的吐钦氏,锡伯族的托库尔氏,等等。你看,这些姓氏首字的发音
都是跟陶有关的,所以取汉姓时候就顺着发音取成了近似的陶字。现在的白族、傣族、京族、苗族、黎族、布朗族、蒙古族、回族也都有陶姓。
起源始祖
得姓始祖
唐尧,上古时期五帝之一,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伊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故史称唐尧。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
迁徙传播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周以前,陶姓于史书不显。春秋时才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
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今安徽宣城)人。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大司马、鄱阳(今江西波阳)人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
宋代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宋代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西、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姓有播迁于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之地者。
明初,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作为明初另一大移民聚集地的江西瓦屑坝,陶姓北迁安徽、湖北等地,而两湖之陶姓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清时,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
如今,陶姓分布以安徽、江苏、湖北为多,形成了长江流域地区高比率陶姓分布带。在近600年间,陶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和南部向华中回迁成为陶姓迁移的主流。
郡望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国,后改为郡,治所在济阳(在河南省兰考东北),领济阳、考城(今民权县东北)诸县,辖区相当于今河南兰考、民权一带。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丹阳郡:
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古地名。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朝政和年间升为镇江府。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
浔阳郡:西晋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朝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
堂号
济阳堂:以望立堂。
浔阳堂:以望立堂,亦称九江堂、江洲堂、河阳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润州堂、丹杨堂。
周以前陶姓的存在不太明显,春秋时候,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陶姓人物,而且还是个女性。是谁呢?陶婴。陶婴,春秋时鲁国人,年轻的时侯就守了寡,坚持抚养遗孤,以纺织为生。陶婴的贤良远近闻名,吸引了很多当地人向她求婚。但是,陶婴非常恪守妇道,为了让向她求婚的人打消念头,就作了一首《黄鹄之歌》,以表明自己的志向。鲁人听到这首歌,果然没人再敢动这个念头了。后来,陶婴的事迹被刘向写进了《列女传・鲁寡陶婴》,她也就此名垂青史,成为了妇女坚守贞节的典型形象。
要说陶姓当中最有名的,当属陶渊明。但在这里不想讲他,因为陶渊明大家太熟悉了。讲讲他的曾祖父陶侃。至今各地一些陶姓的祠堂
里可能还会有这样一副对联:“寸阴珍惜日,一刻爱春宵。”教育大家要珍惜时光。这说的就是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了。
陶侃(259-334),江西人,后来到庐江寻阳(今九江)一带当官。他非常勤奋,不喜欢饮酒,也不喜欢赌博,这在以名士风流著称、饮酒风
行的晋朝非常少见。他在广州任职时,每天工作很劫奋,闲不下来,一旦空下来,就浑身不自在。不自在到了什么程度呢?没事的时候,他居然搬
砖头玩。把一百块砖从房间里搬到外头,又从外头搬回房间里,反正不让自己有闲着的时候。别人见了,觉得奇怪,说:“疯了吧你,没事儿搬什么
砖头,又不盖房子。”你猜他怎么说?他说:“我正在为将来收复中原失地而努力,过分悠闲和安逸可能会使我懒下来,长此以往,将来就不能担当
大事了,所以,我要让自己一直辛劳。”陶侃就是这么一个人。
陶侃还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衙门里很多事情他都亲自去检查,任何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所以衙门口从来没有排队等待的人。换句话说,不
管什么事儿,来了都立刻给人们解决,不让人浪费时间等着。他总是跟人强调:人不要游手好闲,要珍惜时间,要有备无患,从长计议。
陶侃反对游手好闲这点,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陶侃在广州当官时,有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一个人手上晃着一把还没成熟的稻穗,一边走一边唱着歌。陶侃喊住他:“哎,你过来,你干吗的?种
地的?”“我不种地。”“你不种地你拿稻穗干吗?”“我路过一片稻田,觉得长得挺好的,就顺手掐了一把。”陶侃一听,大发雷霆,就把他臭揍一顿,
说:“你这游手好闲的家伙,不种地你还去掐稻穗,吃饱了撑的吗?”
还有一次在广州一处造船厂,陶侃遇到一些人正准备扔掉木屑、竹钉子之类的造船剩的边角料,他马上给拦住了,说:“有备无患,都给我收起来。
他官大呀,人家必须得听,收起来了。结果有一年,下大雪了,路上非常湿滑,人们一上路噼里啪啦摔成一片,出行成了难题。怎么办呢?广州跟北方不一
样,很少下大雪,不像北方都会准备些煤渣、碎石子,以备路滑时撒在路上用。这种事肯定又要找衙门解决了啊,陶侃就说:“哎,前几年我叫你
们收的那木屑呢?扔了没有?没扔撒地上去。”哎,这就用上了,渡过了一道难关。除了木屑不是还有很多竹子的边角碎料吗?后来也用上了。有一年,东晋的大将桓温率兵去征讨四川的成汉政权,需要造船,正好缺钉子,可是铁钉不行,会生锈。这时候,陶侃留的那些边角料就全部做成了竹钉,又派上了用场。
陶姓在今天中国姓氏当中排名第102位,人口大概200万,约占全国人口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