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小丽。
惯性村,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村子的名字是20世纪80年代初,邻居家的女儿嫁给了惯性,父亲老罗很忙。
儿时的认为既然是城,关城一定和城里(指安新县县城)一样的繁华热闹,好羡慕她能嫁到这样的好地方。长大后与关城无数次的亲密接触,关城人的诙谐幽默,能言善辩,反应敏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有关城的历史和传承等待我去寻找。一、前世与今生
关城,百度解释为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或关塞上的城堡。 汉代枚乘 《上书重谏吴王》说:“深壁高垒,副以关城,不如江、淮之险。”关城一个白洋淀边一个村庄,为何取名关城,或许当时关城以白洋淀作为天然屏障重要,扼守白洋淀东西保定与天津水上交通,或许因宋辽军事对峙防御北方入侵的重要屏障城池的遗存,还是因为是交通枢纽。我多次走进小村也没有发现其特别之处,或许这个穿越了千年的村庄只留下来了“关城”这个名字,随着历史的变迁,斗转星移,以物是人非,多少属于自己的历史的印记,已变成今天零星记忆和传说,待让后人追忆,让历史再传承。
关城,根据《安新县地名资料》记载:“关城原名卞家庄子。相传明崇祯(1628-1644)李自成进京,有一将官在此驻扎,用砖垒起围墙,由此取名“官城”,后演变为关城”。另据村内张建国老人介绍:“关城原名为卞家庄,北宋时候杨家将在此戍边驻军便更名为官城,后驻军撤走,爰更名为关城”。从建村时间上考证,张建国老人讲的有根据,至少《安新县地名资料》记载的关城村名的不是明朝末年出现。据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河间府志》记载, “白洋淀 (在) 关城,周六十里,与安州、新安、高阳共之。深广四通,芰荷交匝,望之若江湖焉”。这个记载至少在建村时间提前了100年。在清代记载关城村的有清《畿辅通志.水利营田》关城村营田引白洋淀之水,泄于村后沟内。雍正六年(任丘)县治西北关城村营治稻田共四十五顷八十亩农民自营稻田共四十顷。清乾隆五年(1740年)《任丘县志》记载:关成村引水,做沟渠九道,许公埝引水沟一道。清乾隆《任丘县志》记载:赵北口社在城(任丘县城)北57里,共统大小四村赵北口、枣林庄、杨何庄、关城村。民国时期曾因为村事纠纷分为东、西关城,后经官府大力协调才以和解;关城村1944年从任丘县划归白洋县一区辖;1946年2月白洋县、安新两县合并为安新县属安新县三区(端村)辖;1949年10月属安新县端村区;1957年7月属关城乡;1958年9月属徐水县白洋淀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安新县建制属白洋淀人民公社,4月恢复关城人民公社(同时把关城划分为关村一村、关村二村、关村三村、关村四村四个行政村);1984年5月改公社为乡镇属关城乡;1996年4月区划调整属端村镇。
在清乾隆《新安县志》地图上,关城村时隶属任丘,关城村东临新安县端村相连,西接安州(当是安州府下辖新安(安新)、高阳两县)曲堤村,北与安州东西垒头接壤,南望新安县(安新县)杨庄和小刘庄(1942年杨庄与小刘庄合并为杨刘庄)被两个县(府)村庄包围,只有水道与自己母县(任丘)而连接,去任丘县城直线距离23公里。穿越临县的几个村庄。关城西北距离安州(府)为7公里,东偏北据新安县城9公里,而去任丘县城走一段水路后是走陆路可知一路的辛苦。关城大抵是因为她有些历史来头吧,传说,不知道那个朝代新安县太爷与任丘县太爷下棋打赌,新安县太爷对任丘县太爷说:这次咱们赌注是一座城,如果我输了就输给你一座城,你输了也给我一座城。经过一场博弈,新安县太爷输了。任丘县太爷大喜,新安县太爷拿出地图指着关城对任丘县太爷说,关城归你了,结果就把关城划到任丘去了。传说必经是传说,从历史上来看,宋以前新安(安新县)属莫州辖下,金代新安县独立划出为县时,或许关城村与莫州有什么特殊关系我们已经无从查考,而留在了莫州(任丘),直至1944年才从任丘正式划归白洋县(今安新县)至今。
二、民俗与物产
关城 “朝阳会”,始于唐代盛于明清代,自建立起千余年,世代流传。其乐谱、乐曲是本村太平寺乐僧所传,属北乐。乐队由笙、管、笛、云锣、鼓、镲、鐃、鈑、铛子、开道锣等乐器组成。乐曲保留了明清时代甚至更古老的曲目,属北乐性质的民间乐社。其中文场乐器有笙、小管、云锣、竹笛;武场乐器有大堂鼓、行乐鼓、大镲、大铙、小镲、铛子;乐谱为工尺谱的草写形式——俗字谱。音乐会每年有4次固定的演出:一是农历正月十五上元灯节开坛吹奏;二是本村五月初五端午节为庙会演奏;三是“七月十五”鬼节,音乐会乘船在白洋淀放荷灯,按民间的说法,中元放灯在水里,超度死去的亡魂,为村民消灾祈福。四是每年九月十五去老河头庙朝庙进香,祭祀执司冰雹之神杨祖,使安新百姓免受冰雹之害,几百年来这一规矩一直延续至今。2013年9月,关城音乐会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关城村,还有个体现传统习俗的地方,那就是村北的“天仙宫”。逢年过庙,这里最热闹,民俗风情很重,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正月十五)。从正月十三晚上起,天仙宫开始响棚,搭佛祖画像,佛棚,然后摆香案,燃放鞭炮,敲一晚上音乐,意思就是请神佛来这里坐阵。十四晚上再敲一晚上音乐,叫请神,十五再敲一晚上,叫安神,十六再敲一晚上叫送神。这些风俗都很有讲究的。
真武大帝的诞辰日为农历的三月初三日,每年的三月三庙会人山人海,虔诚信徒不辞路途远或徒步或划船来烧香,这几日香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同寻常。庙会上百货云集,每个小货摊前都围满了人,挑拣货物,讨价还价,人声嘈杂。庙会上各式美味小吃吆喝售卖声热闹非凡。走江湖的杂耍艺人街头的表演吸引大家驻足观看,街上人头攒动,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白洋淀苇席做工精细,据《保定郡志·食货志》记载:唐朝时就有土贡“席三千领”,宋朝时“席二千领”。白洋淀苇席的历史上关城的“花边席”和边村、垒头的“小边席” 与安州的州席最著名。关城的大米、松花蛋等也分著名。
三、移民记
“山有脉派也,脉为来龙。水有源也,源为养泉。草有根也,根为本。”关城村最早的先民在何时,据史载元末明初战乱不断,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明初,开始了大量移民,从明洪武、明永乐年间先后从山西洪洞、古北口小兴州(栾城县兴州乡)的移民来到关城村。
1、洪洞移民 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关城先民是那一次那一年已经没人记得了。只有留下的传说和故事一辈一辈的传下来,移民是强制行的,路上怕有人逃跑,便把他们捆绑起来,如果途中有人要大便或小便。便对押解差人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便或小便”。由于移民路途远时间长,大小便称呼也习惯说“解手”了。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背手的习惯,据说也与迁民有关。迁民路上绑着上路背起手来,行走多日,也就演绎成习。
2、口外小兴州移民 小兴州是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官方组织移民的又一集散之地。据《明史兵志》记载:在古北口外 设大宁都司,辖大宁前、后、左、右、中五卫及会州卫、营州中护卫 、兴州中护卫。当时的小兴州在大宁都司的管辖范围。《明史》卷四十载:“北平行都指挥使司 本大宁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治大宁卫。二十一年七月更名。领卫十。永乐元年三月复故名,侨治保定府,而其地遂虚。”这次的军民的内迁,有部分内迁的军民被安置在了关城。
3、避难移民,据村内有张姓老人讲,村内张姓传说是张士诚的后人。但也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传说。我记得一次在百度里看到过任丘市还是附件县有自称是张士诚后人,可惜我在百度搜索没有寻到,或许自己记错了吧。《明史列传》记载:“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亭人。有弟三人,并以操舟运盐为业,缘私作奸利。颇轻财好施,得群辈心。常鬻盐诸富家,富家多陵侮之,或负其直不酬。而弓手丘义尤窘辱士诚甚。士诚忿,即帅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杀义,并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居。入旁郡场,招少年起兵。盐丁方苦重役,遂共推为主,陷泰州。
历史上的关城经历了三次融合,土著人居民与移民的融合,明朝迁移民入住与土著居民共同建设村庄;二是行政区划的融合,从属任丘县辖下的村庄划归安新县,与周边的村庄相互联系增多而融合到安新县;三是东、西关城的村民派系的融合。三次的融合造就了今日关城人宽厚与包容、诙谐幽默、能言善辩的性格。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宣布成立,关城村又要经历一次蛹化碟的华丽转身,或许更是一次凤凰涅槃而重生。多少年以后,今天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一树一木等都留在记忆中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