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四兄弟网名—四兄弟网名霸气

时间:2023-03-11 17:36:0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文在道

编辑财务图说

说到马云、马化腾这两个互联网巨头,在中国肯定没有人知道。没有人不知道存在。毕竟,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除了如今的这些互联网巨头和不少的民营企业家之外,在中国还有不少的隐世家族,这些家族都极为低调,却拥有数之不尽的财富,创造出令世人赞叹的光辉伟业,甚至对于中国的政商两界都有着颇为重要的影响力。

今天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三大家族。

第三名——刘氏家族

作为内地最为出名的富豪家族,四川刘氏四兄弟榜上有名。

刘氏四兄弟出生于四川省新津县城关镇,老大刘永言,老二刘永行,老三刘永美,老四刘永好。合起来就是父母对他们的深切希望——“言行美好”。

兄弟几个小的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好,可即使生活得再难,父母都没有放弃对四个儿子的教育,

  • 刘永言,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就读,毕业后就职于某国营单位的计算机室;
  • 刘永行,毕业于师范专科学院,之后顺利进入新津县教育局任职;
  • 刘永美,上的是四川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新津县做农业技术员;
  • 刘永好,毕业于四川省电大,之后被分配到一所中学教书。

在那个年代,四个兄弟的工作都很不错,算是“铁饭碗”,不出意外肯定能够干到退休。

转眼到了1979年,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高速期,很多人的命运在这个时刻发生了转变,不少年轻人都响应号召,下海创业。

在这种大环境下,兄弟四人也不甘心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下,他们决定一同辞职,下海创业!

说干就干,1982年,辞掉工作的四人将自己多年积蓄和值钱的东西都卖掉,勉强凑出了1000块钱,作为创业基金。

四人经过详细的考察,最终决定用这1000块钱建立一家育新良种厂,专门养殖鹌鹑,并取名为“希望”。

虽然四兄弟学习都很好,但并没有一人擅长养殖,只能看书摸索自己学习,最终顺利地找到了一套繁育养殖鹌鹑的新型技术、

由于那个时候,中国的农业并不发达,他们利用独创的科学养殖方式,很快便赚到了第一桶金。之后的6年时间里,他们一直进行鹌鹑养殖,规模一再扩大,并挣下了属于他们的第一个1000万。

此时还未到九十年代,万元户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这种千万富翁更是寥寥无几。他们的成就有过惊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通过养殖鹌鹑挣到钱之后,四兄弟并没有就此满足,又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之后,他们又将事业的重心放到了饲料市场。

四兄弟发现,因为改革开放,农村家庭也都富裕了不少,家家户户都开始养猪,猪想要肥又壮,就需要多吃饲料,而那时候大部分饲料都需要通过进口。

面对这种情况,四兄弟有些气愤,如此庞大的市场,就这样白白被外国企业占据,赚着咱们中国人的钱。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斥巨资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饲料品牌,利用研发出来的新型猪饲料,很快便给新津希望饲料厂打响了名头。

新津希望饲料厂

随着事业越做越大,四兄弟成立了刘氏集团,并根据各自的优势,负责集团的各个部门,老大刘永言主要研究科技领域的发展,刘永行和刘永好负责旗下分公司的发展规划,至于刘永美则负责现有产业的稳步运用。

四兄弟各司其职,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将集团越做越大,1999年饲料厂的净资产突破10亿人民币,从1982年的1000元,到1999年的10亿元,仅仅用了17年的时间,刘氏四兄弟就造就了一个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行业奇迹。

最后,随着集团规模越来越大,四个兄弟为了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上发展得更好,决定分家。他们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一人分到了饲料厂25%的股份,之后又根据各自对于集团发展所做的贡献,将集团进行拆分,并利用“希望”作为自己之后的品牌,继续创业。

刘永言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科技型人才,创立了希望集团;刘永行则创立东方希望集团;刘永美创立华西希望集团;刘永好则创立新希望集团。

从他们各自的集团名字,我们也能看出,四兄弟虽然分家了,但他们的心还是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们都将“希望”放在心里,继续传承着最初的理念。

分家后,除了最初的饲料行业,他们还涉及了多个领域,比如金融、房地产、铝电之类的,也都是福布斯排行榜和胡润排行榜上面的常客。

2001年,最小的弟弟刘永好成为中国首富,到了2008年,二哥刘永行又当上了中国首富,据统计,四兄弟的总资产至少2000亿。

要说刘氏四兄弟最令大家佩服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被滔天财富迷了双眼,没有各种各样狗血的利益纠纷。

这种成功之后亲人间相互算计的例子太多了,甚至还有人会为了钱和地位,不惜手足相残,但刘氏四兄弟却始终将目光放在外界广阔的天地,他们同心协力将家族企业发展的更加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十分令人佩服。

第二名——包玉刚家族

说起李嘉诚,大家肯定并不陌生,这个靠着卖塑胶花获得万贯家财,甚至还多次被誉为华人首富,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在李嘉诚还未发迹之前,华人首富的位置是属于“世界船王”包玉刚的。

包玉刚

虽然时至今日,包玉刚早已去世,可他的家族却依旧延续他生前的风光,他的5000亿遗产被分给四个女儿,女儿们对于家族产业并不感兴趣,但四位女婿却将他的事业发展的更上一层楼。

甚至在香港还有这样一句话:太平山下,城是李家的城,港是包家的港。说的就是李嘉诚和包玉刚。

1918年,包玉刚出生,作为包拯的第29代孙,他的父亲包兆龙是宁波的一个普通商人。虽然包拯后人的名头听着挺厉害,但在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并没有什么用处。

包兆龙

为了儿子的未来,也是为了躲避战乱,在包玉刚十几岁的时候,便被父亲送到了上海中兴学堂读书,之后又考入了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商业振兴,必借航业,航业发达,端赖人才”,这便是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当年创立的初衷,也是因为在这里系统的学习,为包玉刚之后投身航海业,并创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0年,包兆龙前往上海开设银号,本想安排包玉刚回来子承父业,在银号任职。可包玉刚并不愿意就这么按照父亲的规划过完这一生,于是悄悄地进入上海银行工作。

刚来到银行的时候,包玉刚只是一名小小的柜员,可凭借自身的努力上进,短短7年便晋升为上海市银行副总经理。

那时候的他还不到30岁,作为金融界的后起之秀,很多人都以为包玉刚会一直在金融界发展,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1948年底,包玉刚竟然选择离开上海,远赴香港开启新的人生征程。

刚开始的时候,他和朋友合资开设了华人行,主做进出口贸易。渐渐地,包玉刚发现,香港作为不受海关管辖的自由港,每天船只都在不间断地装货、卸货,航海运输行业存在的商机要比进出口贸易大得多,于是便打定主意发展航运业。

决定好了之后,包玉刚找到父亲包兆龙商议此事,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毕竟发展航运业投资太过庞大,而且还存在风险,一旦失败损失惨重。

可包玉刚却认为此时是发展航运业的最好时机,最后在他的劝说下,父亲终于同意了他的想法,并给出了大笔资金作为支持。

凑够了77万美元之后,包玉刚买了一艘已经被使用了28年的旧货船,排水量8200吨,以烧煤为动力。

包玉刚给船只取名为“金安号”,作为自己航海征程的开始。

金安号

当时,大多数的船商为了能够从动态价格浮动中获利,都会选择短期租船,毕竟跑一次结一次钱,这样来钱也快。可包玉刚却认为这种租船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由于缺乏信任,大家无法找到能够长期合作的伙伴。

于是他反其道而行,直接选择了长租方式,将船只3年、5年甚至10年的租给别人使用,虽然面对他这种租法,不少同行都不看好,认为这个门外汉铁定会赔钱。

可包玉刚却有自己的打算,他知道,只有长期租用,才能收获长久的合作伙伴,也能打响自己的口碑,与合作商建立信任关系,这才是做生意最基础的。

短期租用虽然来钱快,可每次租用之间的等待时间过长,这些空闲时间加起来,损失的利益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但长期出租就不一样了,既可以保证收入稳定,还有大笔的流动资金可以在购买更多的船只,用这种方式,包玉刚很快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船队,并腾出了更多的时间来系统的学习如何经营航运业务。

在包玉刚开始航运生意的第二年,因为埃及战争,苏伊士运河被迫关闭港口,使得航运费用不断上涨。做短期的船商挣得盆满钵满。

可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到了1957年下半年,航运业变得愈发萧条,租金价格也跌到了史上最低点,那些短期出租的船商一个个愁云惨淡,只能赔本赚吆喝。

而包玉刚因为和合作商签订的长期出租合同,就算是行业萧条,也没有影响到他分毫,这时同行们才不得不承认,包玉刚还航运业是个有远见,有本事的人。

就这样,包玉刚的事业做得越来越大,跟不少的合作商都建立了长久的信任关系,甚至因为在业界口碑良好,日本的船商甚至愿意让包玉刚将船先开走,以后再慢慢付款。

1978年,包玉刚的航运事业走向巅峰,直接坐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次年凭借202艘航运船,包玉刚被誉为“世界十大船王”之首。

如此高的身家,自然会遭到不少女性的觊觎,可面对外界的诱惑,包玉刚从没有丝毫的动心,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女人永远是自己心爱的妻子黄秀英。

包玉刚与妻子黄秀英

为了能够让妻子放心,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及时汇报给妻子,在那几十年里,从未与任何女性传出过绯闻。

别的富豪对此都很不解,为何包玉刚从没有惦记过年轻貌美的女性?

对此包玉刚回答:“我家中已经有了五个女人,哪里还有时间惦记别的女人?”

包玉刚口中的五个女人,除了妻子黄秀英,还有他们的四位千金,分别是长女包陪庆,次女包陪容,三女包陪丽和四女包陪慧。

在四位女儿到了成家的年纪,分别都嫁到了四个不同的国家,因为没有儿子,四个女儿对于航运事业并不感兴趣,所以包玉刚的公司基本是由4个女婿帮忙打理、运营的。

包玉刚当首富这一年,因为有了亲人的消息,所以决定回到国内寻亲,当他得知国家急需外汇的时候,直接捐出了2000万美元的外汇。

由于数额庞大,并没有工作人员敢接收,最后还是邓公拍板决定,这才收下了包玉刚的捐款。此时的包玉刚,虽然加入了英国籍,但对他来说,也只是为了方便生意,在他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个中国人。

之后,为了促进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包玉刚又拿出1亿美元,专门从国内购买船只,为中国的船舶行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5年,因为身体原因,包玉刚经过一番斟酌,将主营业务交给了女婿吴光正,而自己的财产则平分给了四个女儿。

虽然没有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但包玉刚并不觉得遗憾,不管是对于女儿们的宠爱还是对于女婿们的信任,都能彰显出包玉刚广阔的心胸。

第一名——荣氏家族

要说到中国最神秘,最豪气的家族,荣氏家族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他们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连毛主席都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荣氏家族图谱

其实早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荣氏家族缔造者荣德生就已经是清末最富裕的商人,垄断了清朝的纺织业和面粉业,之后他的儿子、孙子,也打破了“富不过三代”谣言,将荣氏家族发展的越来越强大。

荣德生,1875年生于江苏无锡,祖先荣启期是孔子的72弟子之一,从小就读过私塾的荣德生15岁前往上海的钱庄做学徒,并白手起家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钱庄。

荣德生

靠着积累,到了1901年,26岁的荣德生与哥哥荣宗敬开了一家面粉厂,在挣得了第一桶金以后又涉足纺织业,到了1915年,已经在全国开了9家纺织厂。

在之后的8年里,荣德生的面粉事业越做越大,占据全国近3成的占有率,靠着面粉和纺织厂,荣德生和哥哥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资本实业家之一。

随着战争的爆发,本着一腔爱国之情,荣德生并没有答应日本的收购要求,而是顽强地硬撑下来,直到抗战胜利,在无锡成立了天源实业、田园麻纺织厂和开源机器厂。

1952年,77岁的荣德生因病逝世,他的产业则由四子荣毅仁接手。

荣毅仁,1916年生于无锡,在他出生时,荣家已经是全国都赫赫有名的富豪之家。

荣毅仁

因为家境殷实,从小荣毅仁就受到良好优渥的教育,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这所大学在当时可是全国都数得上名的,很多政界名流之子都在这里就读。

在荣毅仁毕业那年,正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在不断地炮火洗礼下失去了昔日的风光,变得破败不堪,荣家的产业也因为战争而不断的缩水。

伯父荣宗敬面对这种情况,为了避免被日军胁迫,决定前往香港避难,却因为身体原因,没两年便旧疾复发离开了人世,因为荣宗敬的离世,家族重担全部落到了父亲荣德生身上。

为了替父亲分忧,荣毅仁开始辅佐父亲经营自家产业,从最开始在无锡的茂新面粉公司担任助理经理,一步步稳扎稳打,做到了经理,再到董事长,几乎所有的岗位都了解了个遍。

世人只是看到身为荣家家主的无限风光,却不知这背后要付出的努力和承担的压力有多大。

当时,国民政府在国民党的统治下,百姓民不聊生,甚至都不知道中国的未来在哪里。国民党为了抵御共产党的冲击,大笔的敛财,总会以何种莫须有的借口来掠夺民营企业,作为富甲一方的荣家,自然不可能幸免。

至于蒋经国给荣家安排的罪名则是“东北失守,是因为军队吃了荣家提供的发霉腐烂的面粉拉肚子”,这种说法着实可笑,可并不妨碍他们制裁荣家,给荣毅仁定罪。

幸好共产党及时解放上海,蒋经国匆匆逃走,荣毅仁才逃过一劫。

根据他的回忆,那时候共产党为了解放上海,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可即使占领上海之后,他们依旧对待百姓秋毫不犯,不扰民也不住房,就这么露宿街头等待指示。

露宿街头的解放军战士

这让荣毅仁看到了共产党一心为民的一面,让他的内心大受触动,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坚决拥护共产党,与我党共进退。

因为局势动荡,不少企业家都决定转移资产,出国避难,荣毅仁本来也打算将子女送往香港,可在看到共产党进驻上海的那一刻,荣毅仁的心彻底安定了下来。

他决定就留在中国,不迁厂、不离开,不光不走,还要将所有的亲人全部接回来。

此时,荣德生已经到了古稀之年,荣氏家族的大小事务都有荣毅仁负责,虽然年纪不大,却是当时全国最大面粉厂和纺织企业的当家人。

在政府的帮助下,荣氏家族顺利度过战争带来的创伤,重新站了起来。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荣家作为当地龙头,积极响应上海工商业举行的社会改造计划。

率先将荣氏企业的所有之项目账册都交到了政府手中,全力协助政府盘查账户,清点物资,并带头提出愿意将荣氏企业进行“公私合营”。

荣毅仁发自内心的认为,这种变革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有了他的支持,其他的民营企业也都纷纷响应,为中国工商业的振兴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甚至当年毛主席还亲自前往荣氏纺织工厂视察,见到毛主席的那一刻,荣毅仁激动地连话都说不出来,毛主席看到他之后,亲切的说:“你不是让我有时间来看看吗,我这不就来了。”毛主席在看到荣毅仁交上来的荣氏企业的所有账目物资之后,称赞他为“完全守法户”。

之后,到了八十年代,为了能够将荣氏家族发展的更大,荣毅仁从中国走向了国际,带着手下探索不同的领域,直到2005年去世,享年89岁。

荣智健,作为荣毅仁的接班人,1987年从父亲的手中接过家族重任,并带领企业开始新的篇章。

荣智健

老话常说,“富不过三代”,可荣氏家族至今已经走过了120多年,依旧辉煌灿烂。

结语

关于这三个富有且神秘的家族,有些人可能不太了解,但他们背后的故事却值得大家深思,为什么他们可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为什么不少看似辉煌的家族却随着历史的车轮变得毫无声息?

如今看来,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的,他们之所以能够长久,靠的就是不争不抢,踏实稳重,诚信为本,在国家大义面前,能够为了国家和人民而放弃自己的利益,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