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员很多。
流行语年年更换,但有些流行语坚守阵地,长期在网络上活动。比如“懵逼”之类的“无聊”。
现在,问题来了!这些网络流行语你读对了吗?
“懵逼”这个词,实在是太火。因为它已经不止是“一脸懵逼”,而是进化到“万脸懵逼”、“对角懵逼”、“博弈论懵逼”等高级阶段了。
所谓“懵逼”,指的是一种震惊到目瞪口呆、简直不能相信的表情。不过,当你“一脸懵逼”的时候,“懵逼”大概是“二脸茫然”,因为它好端端地就给改了名儿哇!
“懵”这个字从来都念“měng”,不念“mēng”。“懵”的本义是昏昧无知的样子,常用词有“懵懂”、“懵头转向”。事实上,“懵逼”出自东北方言,习惯成自然之后,“懵”字的本音就给抛到爪哇国去了。
有首《拽》歌这样唱:“你拽,你拽,你拽个什么拽!”问题是,“拽”字有三个读音,zhuāi、zhuài、yè,就是不读zhuǎi。
其实,这都是错别字惹的祸。在不少地方的方言里,比如四川、安徽、河南、西安等地,人们习惯把摆谱、拿架子的高冷范儿称作“zhuǎi”,其正确的写法是“跩”。
“跩”的意思是走路像鸭子一样左摇右摆,倒是很符合唯我独尊的大爷样儿。不过,能“跩”起来的人通常都是有点资本的,要么有颜,要么有才,要么有钱。如果要啥没啥还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那就不是“跩”,而是患上妄想的毛病了。
“我勒个去”又名“我了个去”,按理来说不会读错音,但偏偏大家喜欢读成“我lèi个去”,也许是因为这样听上去更有霸气的感觉。
“勒”字可以读成“lè”,可以读成“lēi”,就是不能读成“lèi”。“我勒个去”实质上是东北发音“我去”的衍生版本,出自cucn201配音组配的日本动漫《搞笑漫画日和》中文配音,原文字幕为“holy shit”,这是一个表示惊叹的词组。
简单来说就是“天啊”“我的妈啊”这样的意思,这与“我去”的中心思想基本相符,但为了对口型,cucn201配音组就加了两个字,变成了“我勒个去”。
通常来说,“我勒个去”应用十分广泛,比如“我勒个去,这天气说变就变”,再比如“我勒个去,你什么时候找了这么漂亮的女票”,简直全能!
“心塞”这个词,可不是网络的专利。早在三千多年前,它就已经出现了。《周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塞。”渫,除去污泥之意。按现代的说法,这句话就是“干干净净的井水你不喝,我简直是想不通”。
“塞”字有三个读音,其中“sāi”和“sè”意思相同,都是指“堵、填”这样的动作或“堵、填”所有的东西,但“sāi”作动词时多是单独使用,如“老妈塞给我五百块钱”,而“sè”多用于词语或成语中,如堵塞、闭目塞听等,因此相比于“心sāi”,“心sè”的读音要更加准确。
最近“怼人”很是流行,虽然大家习惯把“怼人”读作“duǐ人”,但实质上“怼”字正确的读音应是“duì”。中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广雅》里记载:“怼,恨也”,如怨怼、怼恨、怼怒等等,总之不是很愉快。
那么,“duǐ人”这个读法是怎么来的呢,表达的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要从河南方言说起了,因为“怼”在河南方言里确实读作“duǐ”,通常表示收拾的意思。比如“看我不怼你一顿”,这意味着老爸要收拾儿子了。
不过,真正让这一河南方言广为流传的是芒果台播出的《真正男子汉》第二季,当时袁弘被收拾了一顿,满怀委屈地问班长“这就叫被怼吗”,于是班长和他探讨了一番“小怼小进步,大怼大进步,不怼不进步”的理论,从此“怼人”就火了。
“靐”这个字,非常形象。尽管它并不念“雷”,但确实与“雷”有关。《康熙字典》:“靐靐,雷声。”
“雷”是一个很流行的网络用语,泛指“无语”、“晕倒”等意思,那些“霸道总裁爱上我”式的玛丽苏文,那些“裤裆藏雷”式的奇葩桥段全都让人很“雷”。
大概是新新人类的脑洞开得太大,单凭一个“雷”字已经无法形容众人的感受,于是出现了“雷”的升级版“靐”,表示“太雷了”,要三个“雷”字才能镇得住,基本上等同于“天雷滚滚”和“晴空霹雳雷”。
那么,“靐”到底该怎么读呢?它的读音和“雷”可就毫无关系了,它读“bìng”,但用法和“雷”相同,比如“那些节操碎一地的台词靐到我了”。
“槑”和“靐”一样,都是近年比较流行的生僻字,认识这字的人比较少,大伙儿都直接读成“二呆”,表示很呆、双倍呆的意思。
但在字义上,“槑”和“呆”可扯不上关系,它读作“méi”,义同“梅”,没有一点“呆”的意思。另外,“槑”字看上去像两个牵着手的小人,因此也能用来代表热恋的情侣,十分生动。
除了“槑”和“靐”,这种网友根据外形赋以新意的生僻字还有不少,比如烎(yín,原意指光明,现在流行表示“开火”的状态)、兲(tiān,同“天”,现在直接拆作“王八”使用)等等。
当然,这里只列举了很小一部分被读错音的网络流行语,作为一块引玉的砖,不知道有没有砸中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