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这次上海展览会上买得很不开心,所以默默地翻了小矿。嗯,其中最喜欢的标本就是这块硅铍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作家)。
呃,因为矿物注册登记的进度滞后于买矿的进度,所以,真的是藏品不知道多少号。总之,看图啦(因为懒,图也简化了):尺寸:26 x 18 x 11 mm
虽然巴西、马达加斯加和美国也同样是宝石级硅铍石的著名产地,但是最著名的,终究还是缅甸。点开硅铍石的mindat页面,就会发现首页上的三张图里,有两张来自缅甸。缅甸硅铍石的最著名产地在著名的抹谷,那里同时也出产红蓝宝石、尖晶石、锂电气石、黄玉、赛黄晶、氟磷灰石、铝硼锆钙石、硼碱大隅石等等数不清的珍宝。而在距离抹谷不远的,默默无闻的孟密乡(Mongmit/Momeik Township),也在默默地出产大量优质的硅铍石标本。孟密乡最著名的产出是透锂长石,以及大家应该至少都有点眼熟的蘑菇形的粉色电气石,到头来硅铍石还是陪衬XDDD
不过陪衬归陪衬,抹谷和孟密的硅铍石还是很有特色的。这次买入的这块,是孟密乡莫洛地区Khetchel村的Palelni矿。缅甸的硅铍石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们普遍存在的双晶现象({-1010}穿插双晶,双晶轴{0001}),表现在晶体上,就是在每个三方双锥面(是的,硅铍石和水晶一样,属三方晶系)的中间存在一个小的缺口——正常的晶体都是凸多面体,不是双晶的话是不会出现这样的凹面的。
说完产地和产状,我们回过头来介绍一下硅铍石。硅铍石英文名叫做Phenakite,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语φεναξ(phenax),意为“欺骗”,因为这种矿物在野外非常容易与水晶混淆。之前就说到硅铍石和水晶一样属三方晶系,它的硬度为7½ - 8,与水晶的差别也不会太大,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也与水晶的非常类似。因此,硅铍石还有另外一个中文名字——“似晶石”。
说起化学成分的话,硅铍石是简单的硅酸铍,Be2SiO4,嗯,和中文名的同步率非常高。它的sturnz编号是9.AA.05,算得上是硅酸盐里的排头兵了——确切一点说,9代表硅酸盐;第一个A代表硅铍石属于岛状硅酸盐;第二个A则表示这种岛状硅酸盐不含有额外的阴离子,而阳离子处于四面体配位中;05则表示他属于硅铍石族(Phenakite Group),与锂霞石(Eucryptite)、硅锌矿(Willemite)一起。
硅铍石也有被切成刻面宝石的传统,从各个角度看来,它们也符合作为宝石的标准。不过就我看来,除了更加稀有之外,与水晶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优势。因此,硅铍石刻面标本一般也就只存在于收藏家的盒子里,用于首饰镶嵌的并不多见。
虽然很早就入手了巴西的扁平状的硅铍石,但是直到今年四月之前,更加向往的缅甸产地的双晶标本却一直处于缺位状态。所幸先是从safaa那里入了一颗单晶(呃,严格说来是木有底岩的小双晶),然后又入手了这颗有围岩的标本。接下来该去寻找的,应该是马达加斯加的那种脑袋更尖一些的晶体,以及那些美国、俄国、乌克兰等地的历史标本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