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师生qq群的名字,qq群名字颜色代码

时间:2023-03-06 21:14:4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卡内基说:“沟通是同步的。”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地方,而与人交往则要求他与别人一致。”而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指为了设定的教育教学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因此,交流沟通的终极目标是:鼓舞学生达成行动。

教育过程是师生通过说与听,然后去思考、理解,从而实现彼此间精神和思想上的融合。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源自于有效的师生交流。很多老师会经常抱怨,现在的孩子真不听话,甚至有些时候顶撞老师,蔑视老师的威严。严格来说,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存在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处理好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极大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师生要维持良好的关系就需要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按照交流与沟通的时间段来划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分为课堂上及课外交流与沟通。

按照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来划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分为言语、文本、动作及神态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

(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很多老师习惯自己“一言堂”,秉持“学生会不会、懂不懂我不管、反正我是讲完了”这样的“自私”理念;也有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太在乎学生是否能听得懂,而放大每一个教学环节,面面俱到讲解知识点。这两种极端有一个共同的结果——把学生当听众、观众,忽视了师生之间应该有的交流与沟通。每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指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在交往和互动中传递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两者必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沟通和交流。

提问,是课堂师生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我认为课堂提问,有以下几个作用:

A、求证:当教师的教学活动正在进行时,停下来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你能知道学生是否只是课堂上的一个观众或者听众。

B、启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提问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渐深入教学主题。而我们课堂上,很多老师多惯于面向所有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等无效的提问,导致正在瞌睡的学生也能滥竽充数地拖着长音回答“是——”“对——”,多问一些为什么,对于学生而言更具意义。

C、警戒:学生长时间听课,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点名式的提问不是(集体式的问答)恰恰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当然,警戒不是惩罚。在我处理过的师生之间课堂发生矛盾的几个案例中,有几起都源自于学生上课不听课、睡觉,教师直接拍桌子批评或者变相体罚。换种方式,如果当学生出现睡觉、走神等情况,执教者停下进度,及时抛出一个问题,哪怕是说“我讲到哪个问题了?”,再指向你需要提醒的学生,学生也会快速地回到教学中来,而且会有种负罪感,这种负罪感来自于对老师问题的支支吾吾,源自于周围同学的目光。当老师忽略了提问的惩戒作用而直接批评责怪时,学生的负罪感就会被批评所抵消,也就会把自己存在的问题视为理所当然——反正你批评了我,也没什么大不了。

D、激励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欢迎学生随时举手向老师提出问题。教师并不认为这样做会打断他的思路,影响了讲课的系统性或者使讲课进度受了影响,而认为这是学生在积极地思维、和他很好地配合的表现,因而常常对其中一些提问题提得恰到好处、对他的讲课有所帮助的学生表示感谢,给以鼓励,学生从这种老师的鼓励中得到自信。而老师设计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处在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回答问题的愉悦,增强学习的幸福感和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追求成功的信心。在这次段考中,七年级作文《掌声为我响起》中,多数学生都有相似的情节——一次偶然的发言,得到老师的赞许而铭记至今,乃至影响学生的性格。

听过一些课,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没有一次提问,这样严重缺乏师生双向交流的课堂,气氛沉闷,效果可想而知。

当然课堂上的师生沟通与交流还能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无声地进行,如发现学生心不在焉时可以适时走到学生身边短暂停留……所以,每位教师都要在课堂上“走下神坛”,深入学生中间,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的过程。

(二)、课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我们初中的老师面对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他自律向自律的过渡时期,有较强的逆反性。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更需要交流与沟通。如果缺少交流与沟通,他们很难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甚至会误会老师的教育,而产生逆反心理,把心中的小疙瘩,郁积成大误会。小则影响师生的感情,大则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具有闭锁性的特点,因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也许他们会因为老师而放弃学业,因为老师而讨厌学校,因为老师而讨厌人生,因此,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老师的教育,需要有效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而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某个老师课下对学生说“一会来我办公室一趟”时,其他的学生都会幸灾乐祸地看着这位“倒霉的孩子”,这位被“请”的孩子也会心惊胆战,但也许这位老师只是想让学生帮个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只是因为师生之间缺少正常的沟通与交流,以至于学生形成交流即受批的刻板印象。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只教书不育人。初中阶段,跟学生打交道最多的莫过于班主任,无论何时何地,班主任似乎成了学生的另一个父母,因为班主任要处理学生所有的日常事务。而部分任课老师只负责上课,课堂之外,任课老师鲜有深入学生之中的,所以班主任又成了任课老师的“坚强后盾”,负责解决所有课堂上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琐事。任课教师把教育跟教学分割开来,推卸了部分责任,出现问题交给班主任、家长。让师生的课下交流与沟通成为空谈,殊不知学生最反感告状的老师。生活中随处可见,步入社会几十年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班主任记忆犹新,班主任仍是师生聚会的座上宾,而少有人记得任课教师,这与昔日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程度不无关系。

《礼记》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就是强调作为教师,所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专业上的知识,更要有优良的品德。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古今中外,都把育人作为教师的职责,如果老师仅仅只教书,或许正如很多社会上不明事理的人所说——“换做是我,我也会教”。——仅仅是 “教”。不育人的老师,也不会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要务,从而也不会在课下关心学生,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师生交流与沟通。记得上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有些学生评价自己的老师为“不高兴老师”,这个称呼出自儿童文学作品《没头脑和不高兴》。私下问学生,学生答曰:老师平时不怎么搭理我们,我们有了错误就大声训斥。这个事情反映了部分老师缺少日常的交流与沟通,只有在学生出现严重、明显问题的生活才会给学生来一次暴风骤雨的思想洗礼。许多任课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后,不愿在教室驻足;课外宁愿多看一会手机,也不愿抬起头与学生真诚交流。

师生之间的课外交流到底有什么用?讲一个真实的事例。曾经教过一位徐姓学生,此生平日沉默寡言,不说话,不惹事,除了成绩,完全是所有老师眼中的“乖孩子”,所以所有任课的老师包括班主任都有一个共识,乖孩子无需额外关注,当然也包括当时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也这样理所当然地认为。直至八年级下期的一次习作中,该生一段话深深触动了我:“从小学到中学,所有教过我的老师都没有跟我说过几句话。我多么希望老师能找我谈一次话,哪怕是喊我出去批评我一顿也好……”。我在想,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都需要被关注,受到关注并不一定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是为了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在这方面,有两位老师的方式值得借鉴。晏军老师,茶余饭后,时常会看见他和学生在教室前的花池边谈天。注意是“谈天”,没有特定的聊天内容,很随意,很随机。拉家常式的交流,让学生无形中得到老师的关注,更容易敞开心扉、没有戒心地沟通。李伟,粗中有细的一位老师,进出政教处的时候常会看见他的办公桌前三两的学生,这些学生并没有大的错误,有可能只是一次迟到、一次考试失利…..善于发现苗头,防微杜渐是他教育教学的利器。从品学兼优的学生,到调皮捣蛋的孩子,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他们交谈的对象。

但是,很多老师关注得更多的是学生的成绩,找学生谈话的内容也就是“怎么又考差了?”、“作业怎么会做错了?”等等一系列与成绩相关的内容,在这样的交流下,难保每一位学生都能保持对学习的热忱;也有一部分老师,只在矛盾集中凸显的时候才会找学生斥责,“你怎么搞的?”“还想不想上了”等临时抱佛脚式的简单粗暴交流,导致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师生之间课外的交流与沟通,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纽带,有了情感的铺垫,才能有效教育。很多老师都有“我是为了学生好,学生却不领情”的委屈感,不领情的因素很多,缺少正确的交流与沟通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之外,还可以借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实现师生交流向更宽的空间拓展。现在的网络媒体超常的信息组织与递送能力,随着网络的发展,也要求教师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新的交流沟通方式的尝试。网络平台有别于面对面的交流,更加及时、开放,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学生对于网络的接受程度远高于教师。卡耐基说,如果你要使别人喜欢你,如果你想让他人对你产生兴趣,你注意的一点是: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情。因此也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能知道千与千寻,能知道蓝瘦香菇……

除此之外,师生课间的一个微笑,一个竖起的拇指……都在无形中拉近师生之间心理的距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生之间的“心理交融”是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彼此之间的“爱”。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必须有一颗爱心,只有热爱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才会在交流与沟通中从各方面了解清楚学生的情况,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接受教育。当然,通过交流沟通也会促使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从中体会到一种特殊的幸福和快乐——学生路上的一声招呼、一个微笑,甚至毕业若干年以后的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次拜访……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的,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祝所有辛勤在一线的老师们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找到工作的真谛、人生的快乐。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