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 是客家话中的常用词,有几种意思,可以指“女儿”,如“妹欸”,也可以指“妹妹”,如“老妹”;还常用于指称年轻女性,如“细妹”、“细阿妹”、“靓妹”等。
但除此之外,客家话中还有一些由“妹”构成的词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这些词却与我们渐行渐远了。如“阿妹”是长辈对晚辈的昵称,无论男女,小的时候都常被父母叫做“阿妹”,即便是长大成人了,父母也仍会用“阿妹”来称呼自己的孩子,承载着无限的疼爱之情。此外,还有“花囤妹、等郎妹、驳脚妹”等,三者都是对不同女性的指称。
“花囤妹”指的是旧时客家妇女在丈夫下南洋后,家中无后,又没钱买别人的儿子续香火,便领养一个女儿守家,叫“花囤妹”,有“囤家”之义。
“驳脚妹”指的是男方丧妻后再娶的女子。因为此女子要继续履行死去妻子的一切职责,包括认前妻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逢年过节得去前妻娘家“转妹家”,所以叫“驳脚妹”。
“等郎妹”在客家地区又叫“等郎嫂”,是指旧时在婴幼儿时便被卖给或送给人家做媳妇,期间像带小弟弟一样服侍未来丈夫的女子。
上述三个以“妹”指称的客家女性的命运应该说都是不幸和悲惨的,但在客家人心目中,这类女性是符合传统客家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要求的,因而均能以“妹”指称。
客家话中还有一个常用于指称女性的词“嫲”,相比较“妹”而言,“嫲”则没那么幸运了。“嫲”本指雌性动物的,后用在指女性的词,带有贬义色彩,如一些道德败坏或行为不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女性均用“嫲”来指称,如老举嫲(妓女)、“媱嫲”(穿着花俏、行为不端的女性)、“懒尸嫲”(懒妇)等。
有些词后面可加上“妹”和“嫲”,但感情色彩完全不同,如同样是指称爱哭鼻子的女孩子,可以说“叫吱妹”或“叫吱嫲”,前者有怜爱之情,后者则厌恶之感。女孩子名字后面也通常可加“妹”或“嫲”,如“阿英妹”、“阿英嫲”,前者可作为一般指称,而后者则只能用于指称熟悉的同辈或晚辈女性,否则是不礼貌的。
可见,客家话中的“妹”正如客家情歌里所唱的:“条条山歌有妹名,一条无妹唱唔成”,一声“妹”的呼唤中传递多少的浓情蜜意。
时至今日,“客家妹”一词家喻户晓,已成了客家新女性的代表,是客家文化中一道抹不去的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