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很少人知道的qq名字很少人知道的诗人名字?

时间:2023-02-27 19:27:10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北方村庄喜欢被称为“某章”或“某章”,南方特别是皖南山区的村庄被称为“某坑”或“某坑”。

这几年喜欢上户外徒步运动,我常常利用节假日时间,在黄山市(原徽州地区)附近200公里的范围内活动,走过了很多皖南山区的小村庄。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在黄山市黄山区龙门乡南部一个叫“油榨坑”的村庄,每当遇到带有“坑”字的村名,我特别留意,喜欢打听一些村名的来源和相关故事。

在我老家“油榨坑”附近,就有“党坑”“上平坑”和“夏家坑”等三个“坑”庄。“油榨坑”据说上古村庄里有一个榨油作坊而取名,“上平坑”因村庄上部有一块平坦地而得名,比较简单朴素实在。而“夏家坑”就不同了,整个村庄全都是姓“李”,一个 “夏”姓也没有,非常有趣,偏偏叫“夏家坑”,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而其中的“党坑”,古名为宕汘,山民纯朴,古风犹存。该自然村位于黄山区龙门乡南部,属于龙源行政村,村庄不大,总共只有十几户人家,基本上是汪姓,其一世祖汪氏为越国公汪华后裔,宋末明初年间由绩溪迁居于此繁衍生息,后来村民认为“宕”字不旺,遂改现名。

“党坑”自然村迄今仍保留着一种古徽州特别的习俗:腊月二十八吃年饭,大年三十的年饭全吃素。这与当地流传的一个故事有关。

党坑始祖汪氏来自徽州,很有商业头脑,他认为龙门的茶叶品质优良,口感极好,定居党坑后,便做起了贩卖茶叶的生意。随着茶叶畅销渠道的拓展,久而久之,他便在扬州租用店面开设龙门茶庄,以诚信打理小店,坚持一茶不卖二价。每年春茶上市之际,小小的店堂便挤满了客商,就是到了春节期间,也有许多老主顾上门品茶。当时的扬州商会会长魏先生,嗜茶如命,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二,都要到龙门茶庄去品一下茶,与店主汪老板切磋太平茶文化。

俗话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汪老板虽长年旅外经营茶叶,但他在每年的腊月下旬,是必须赶回龙门党坑老家的。他敬宗睦族,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率领全村老少男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宣扬祖上越国公的忠君爱民之美德,宣扬中华孝敬文化。腊月二十八率男丁上祖坟敬请祖先回家过年,准备一桌丰盛的年饭,先请祖先享用,然后再与家人团圆吃年饭。

汪老板同一家人吃过大团圆的年饭之后,便随身带上家人用竹筒盛装的炒米、锅巴糕、米馃等干粮,还有咸鸭蛋、咸萝卜干腌菜,骑上毛驴走上二十里山路,再由龙门渡上船,沿青弋江经长江水路,日夜兼程,三天赶赴扬州,一路都是素食充饥,不沾半点油腥。

正月初一傍晚,汪老板便赶到了扬州的店铺。初二早晨,亲自清洗茶具,用保管好的上等茶招待魏会长。汪老板的此举,感动了客商,徽商的作派,也提振了龙门茶庄的声誉。而他在党坑的家人,自腊月二十八年饭之后,便将厨房里的厨具一律清洗,大年三十晚的年饭一桌素菜,没有一个鱼肉之类的荤菜,体现与主人同甘共苦的意念,以遥祝汪公旅途平安。此家风在党坑汪姓人家代代相传,逐渐演变为一种习俗。

几年来的户外游走,去过很多的村庄,有的已经记不起名字了,有的却印象深刻。其中,歙县溪头镇的大谷运村,好像是我到过的“坑”名较多的一个行政村。该村位于歙县东北部,山高路险,沟深坑密,其周边有“考坑”“汪坑”“桃坑”“威坑”“如坑”“竦坑”“木坑”“盘坑”“西坑”“范坑”“野坑”“长河坑”“金竹坑”“伴娘坑”“下黄音坑”“上考坑”“外考坑”“里竦坑”“外竦坑”“桐子坑”“门东坑”“牛毛坑”“许坞坑”“杞子坑”等二十多个坑名,这些“坑”不一定都是该村属地,但都是散落在这个村周围几公里范围内的地名,是“坑名”相对密集的行政村。

想想这些“坑”名,蕴含着我们祖先多少智慧、愿望和期待。有诗情画意的,有据实写真的,也有令人费解的。像石台县七井山的“画坑”,黟县美溪乡的“朗坑”,黄山区焦村镇汤刘村的“密坑”“德坑”,休宁流口镇的“泉坑”、汪村镇的“华坑”“石屋坑”,祁门牯牛降的“壁坑”,泾县铜川镇的“奎坑”,歙县深渡镇的“佛坑”、新溪口的“塔坑”和霞坑镇的“萌坑”等,这些“坑”名,寄托了先辈们对后代的美好祝愿和对家乡故土的热爱之情,单听听这名字就十分悦耳,引人入胜,令人向往。

但也遇到过一些让人不悦的“坑”名,去年到浙江衢州市衢江区时就发现了一个叫“下流坑”的地方,我虽然没有到达该村,也不管这“坑”名有什么特别含意,反正我看了听了总觉得不雅。

我们黄山区的“坑”名也是比较多的。比如,新明乡有“猴坑”“夹坑”“甘坑”“沟坑”“平坑”“双坑”“半坑”“芦溪坑”“荷花坑”“牛婆坑”“烂泥坑”等;龙门乡自古素有“七十二坑”之称,龙源村除“油榨坑”“上平坑”“夏家坑”以外,还有“泉水坑”“甜溪坑”“石河坑”等,以及汤口镇的“直坑”“苏坑”“鸭坑”“狮坑”“社屋坑”“箬昔坑”等。仅焦村汤家庄村与太平湖汪王岭村这两个行政村之间,就有“陈坑”“笃笃坑”“新坑”“基坑”“芦坑”“半坑”“汪家坑”“板山坑”“南坑”“小坑”等十个“坑”名。乌石镇桃源村和清溪村的“坑”名也是比较多的,如桃源村的“大坑”“结坑”“里榧坑”“外榧坑”,清溪村的“济坑”“东坑”“马仰坑”等。另外,还有很多没有村庄的“坑”名。虽没统计,我估计全区有上百个“坑”名。

照我的经验,“坑”多的地方好茶多。“猴坑”的太平猴魁,汤口阮溪山社屋坑、箬昔坑的黄山毛峰,大谷运村的黄山银钩、黄山绿牡丹、菊花茶,祁门箬坑的祁门红茶,这些地方的茶叶都是上等好茶,有的已经是世界名茶。

我们皖南山区称“坑”的村庄,很多是只住着几户或十几户人家的自然村。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和城镇化的推进,许多年轻人离土离乡,移居到城市里务工生活。如今一些偏远的小山村已经成了“无人村”或“空心村”,有的杂草丛生,荒无人烟,有的房屋开始坍塌,濒临消失,可想而知这些村名也会随之消失。自然的淘汰令人惋惜,但心痛的同时,乡村振兴的春风和黄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五微”行动的号召,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文化传承,人人可为。一个“黄山云上”民宿,就让全国许多名流志士知道了汤口“直坑”这个山旮旯里的小村庄。努力推动“乡村民宿、徒步运动、旅游探密、露营野炊、赏花采果”等事项的发展,让更多的元素跟踪这些“坑”名,引用这些“坑”名,让地名大数据和更多的电子地图,锁定这些“坑”名。

虽然我周边还有许多“坑”名未曾知道,但关注那远山的村名,讲好它们的故事还会继续。我还会继续用自己的笔头和镜头,记录这些“坑”名,宣传这些“坑”名,为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服务,让这些凝结着老祖宗智慧和汗水的地名不轻易消失。(王帮助)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信息新报 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