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经理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产品的创新是产品经理能够突破的大方向。
那么,产品经理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力,在市场中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文分享了关于创新力培养的相关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在那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喊得振聋发聩的时代,产品经理与创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那时最闪亮的一群人,总是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创新,赋予业务新的玩法,赋予市场新的价值。而即便是跌落神坛多年之后,产品能否创新,依然能够影响企业的的发展。
一、什么是创新力
对于创新,百度百科的解释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适用的领域不计其数,聚焦到互联网产品领域,我们可以将创新定义为:创造新的价值。
在日常,我们通过新的工作方式提高效率,提升质量,就是创新。在产品,我们通过新的设计增强体验,新的功能提高黏性,也是创新。在客户,我们通过新的产品增效降本,甚至带来业务增长,还是创新。在行业,我们通过新的商业模式推动行业发展,创造新兴价值,更是创新。
二、为什么要创新
任何领域,在特定的模式下,其所能产生的价值都存在上限。就比如我们一般1分钟可以打100个字,那么在打字方式不变的情况下,10分钟也就最多能打1000个字。再比如一个行业每年的交易额1个亿,那么在行业模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10年也就最多有10个亿。任何优化、调整,不触及底层模式,不改变行事逻辑,也只是让产出无限趋于上限。
很多行业,潜移默化中都遵循着“技术→产品→运营”的周期规律。当一个行业从0到1,技术往往是最先开始行动的领域。而当这个行业已经完成基础技术积累,产品化也就应运而生。再当行业赛道已经挤满玩家,就会开始追求运营的差异与深度。再往后,行业每一分钱都被赚走,创新就变得势在必行。
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就是国内电商。当上个世纪末,电商开始兴起的时候,各企业做的最多的,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快速实现业务,简单粗暴。当市场逐步开拓,企业需要以更好的方式服务客户时,产品经理的作用也就开始显现。
产品经理通过更为系统、全面的产品方案,满足客户需要,提高企业收益。当电商平台都做得大差不差,各家卖的货品也都不分伯仲的时候,运营开始发挥作用。造节、搞活动、做内容、无死角营销推广,最大可能地提升业务规模。再放眼当下,电商的上限已经越来越近,各家也都开始从其他领域发力。
其实国内一直在做的产业升级,也是类似的道理。只不过产业升级是在明确的产品链条中,向高价值层作跃迁。而产品创新,更多是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摸黑”创造更高价值。
创新的理由也就很简单了,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创新都是必然,不创新,早晚被淘汰。
三、培养创新思维
很多人所经历的创新,大多是在漫长岁月中大量积累之后,某一时刻“叮”地一声恍然大悟。这里我们摒弃一些看似拿来即用的实操方法,简单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思维手段。
1. 第一性原则
创新不是漫无目的的瞎子摸象,而是立足于明确的基准点进行发挥。提到创新的时候,我们总是模糊、混沌、一头雾水,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的思绪凌乱无章。在之前一段短暂的工作经历中,就遭遇过这样的问题。公司是一家无目标无规划无经验的三无小企业,却打着创新的名义,一口气开了各不相同的多条业务线。为了创新而创新,结果不言而喻。
第一性原理是基本的命题和假设,不能被省略和删除,也不能被违反。抛开哲学范畴,第一性原则对于互联网领域,则在摒弃表面或周边的问题,更强调核心逻辑。而第一性原则的创新,就是基于核心逻辑开展。
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微信。在移动互联网早期,基于手机的即时通讯开始蓬勃。对于腾讯来说,强推QQ,过于庞杂的功能会劝退大多用户,过于庞杂的程序也会劝退大多数终端。重新开发一款适用于移动端的轻量级即时通讯工具,就显得势在必行。
社交软件也好,通讯工具也罢,其核心就是关系。在那个年代我们可以看到,飞信主打升级短信通讯,但关系都放在用户手机里,且不能跨网。米聊更重视通信方式,而忽略了关系本身。更多的设交软件,LBS、内容、匹配,过于注重陌生关系建立,而忽略了既有关系维系。于是就有了后来,微信迅速席卷整个市场。
先是承袭QQ的社交网络,快速固化一大批基于同学、好友关系的种子用户。又通过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提供陌生关系建立渠道。再通过更多琳琅满目的实用功能,拆掉“社交门槛”,吸引各种需要的人进入,实现亲人与社会化关系的链接。
在漫长时光里微信的所有再创造,都是围绕关系开展,或者由关系支撑。也只有聚焦关系,微信才能打造现在的通信生态,改变世界。
关于创新,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不做没有“底层逻辑”的上层创意。
2. 反共识
网络中已经有一些关于反共识的解释,这里就不做复制了。在之前的文章中,有举例说到“非共识决策模型”,其实跟反共识就非常相近。这里聊一聊笔者自己的理解。
人类社会非常显著的一个现象就是,或是被动灌输,或是自我摸索,大家都在潜移默化中遵循着很多的共识。当我们面对相同、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直接通过共识,对事物进行判断、处理。就比如,正式场合就应该正式着装,公交地铁不应该随地拉撒。
然而有意思的地方是,细细想来,我们会发现会多共识其实经不起推敲。很多传统认知自古有之,很少有人提出质疑。就比如同样的食材,我们会自然地认为文火慢炖的更滋补,然而高汤里面主要是脂肪、嘌呤和调料,营养基本还在食材里。很多的社会化“潜规则”并没有反向的规定,人们却仍然只在正向地执行。就比如坐出租,最多会中途下人,却不会有人中途邀请拼车。
互联网行业也是如此,当一些共识变得根深蒂固,很多扇门就被人为关上了。产品经理需要有这样子的意识,当我们开始形成一些“跳过论证给结论、没有分析就定义”的惯性思维,那么创新就会变得岌岌可危。反共识的意义也就在于,要做大众共识的逆行者。
首先,反共识需要跳出思维惯性。越是看似自然而然,却又说不出所以然的事情,越有重新思考的价值。猫腻,往往都悄悄藏在从来如此里。
其次,反共识需要保证正确性。我们说创新是创造新的价值,正确性就是价值的保证。反共识不是抬杠、缺心眼、钻牛角尖,如果不能保证正确性,那就毫无意义。
最后,反共识需要懂得坚持。人潮汹涌,站着不动尚且困难,逆行就更是难上加难。反共识也就意味着要面对更多的反对,在正确的事情上,坚持就显得难能可贵。
我记得以前在做一款体育赛事数据采集的产品,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场上运动员进行比赛,场下记分员拿着App记录数据。随着市场规模扩大,赛事越来越多,关于采集的需求和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团队都在“排需求→做设计→推开发”的常规工作中。即便是连轴转,问题仍然是剪不断理还乱。但当跳出产品工作惯性,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场上风云突变,手上操作跟不上导致的。于是语音辅助功能就应运而生,只要嘴巴跟得上节奏,数据就能跟得上节奏。
3. 迁移替代
迁移替代会显得比较正式,产品式的“借鉴”就更容易理解了。我们很多的日常工作,都可以从友商那里获得灵感,创新亦然。
我们仔细想想,我们从友商那里更多的,好像都是表象层面的直接“借鉴”。这个功能应该在某App里见过,有印象,赶紧去看一看。那段内容好像在某个小程序有提到,能照搬,赶紧去翻一翻。然而替代式的创新,不应该只停留在表象,要被骂。也不能够只停留在表象,太肤浅。
我们一定能够发现一个现象,国内很多互联网产品,我们原本以为是土生土长的原创,其实都能够在国外找到原版。国内这方面的创造力为什么不比国外,我们不做评判。但是如果认为这些是表象层原封不动的抄袭,那么多多少少还是有失偏颇。就比如QQ与ICQ,如果当年腾讯只是一味地在通讯层面模仿,就没有空间、QQ秀这些个性功能,也就不能形成音乐、邮箱、游戏等等这样的早期生态。抄卷子还知道稍作修改、写对名字,抄产品自然也是。
我们借助用户体验五层模型,迁移替代就会更加容易理解。如上面说的,我们更多时候借鉴的还是表象,而很少关注下层。那么五层模型就能够告诉我们,可以把下层怎么拆解。迁移替代简单来说就是,哪一层面有问题,就去相似产品的那一层面找答案。就比如我们要做一个外卖系统,我们需要规划范围层核心流程,那么我们很自然而然地就能想到,先去美团下一单。这么做确实解决了问题,但不是我们需要的创新。同行之间的相互借鉴,本身也只是同质化竞争而已。
迁移替代式创新,更重要的是更进一步,在不同模式下找类似,在不同行业中找相同,在不同世界里找替代。当然,漫无目的的寻找肯定容易无功而返,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对自身的产品能够做出多维度的提炼与抽象。
就比如,共享出行的概念是,人们无需拥有车辆所有权,以共享和合乘方式与其他人共享车辆,按照自己的出行要求付出相应的使用费的一种新兴交通方式。其本质就是,工具所有者或技能拥有者,为其他人提供服务。
那么我们可以延伸,工具/技能普及度、覆盖度不高的场景,是不是都可以往共享上面靠。在网约车之后逐步兴起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都是在模式层面的替代,只不过平台方也是供给方。这就是在模式层面进行替代。
再比如,当今大宗贸易电商化已经开始蓬勃发展。但是区别于2C业务,大宗贸易客单高、信任低、交易过程冗长。常规的 “选货→支付→收货”电商业务很难有起色,所以很多平台都打着电商的名义做着传统线下业务。而同样是“客单高、信任低、交易过程冗长”的房地产领域,链家就主要通过经纪人促成交易,并通过CRM对交易过程进行管理。再看大宗电商领域,很多平台已经开始将传统电商作为门面,业务实际开展放在CRM端。这就是在行业层面进行替代。
更多的替代思维将在后续的商业模式章节中介绍,这里只作抛砖引玉。
四、总结
跌落神坛后的产品经理,已经越来越被强调执行。在各企业对产品定位已经越来越清晰的现在,产品已经跟绝大多数岗位一样,在固定的框架内循规蹈矩地做着重复性的事情。创造力已经成为公司没要求,自己也懒得提的事情。
然而我们看看国内,很多领域已经做到了瓶颈,创造新的价值势在必行。再看看国外,那么多的万亿帝国,仍然将创新视为第一生产力。
不应该随波逐流,保持一颗创新的心,未来世界的大门就会不期而遇地“叮”中你。
本文由 @绵竹县吴彦祖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