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qq音乐公司叫什么名字 qq音乐的公司叫什么

时间:2023-02-22 19:38:0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指南编辑: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在哪里?目的之一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全面提高用户体验。

而近日新发布的QQ音乐11.5.5升级版本,也是这一目的的完整体现——产品需不断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

4月6日,QQ音乐11.5.5升级版本正式发布,该版本主题为【看见音乐的美】,推出了「个性化歌单」、「专注电台」两大新功能,同时对「音乐卡片」、「音乐视频」、「歌词特效」、「歌词海报」、「黑胶唱机播放器」等功能的视觉呈现进行了优化。

正如其官方针对本次更新所宣传的“看见音乐的美”,相较去年Q4的11.0版本,新版Q音最大的改变,在于「质感」升级,不论是视觉设计,还是使用体验,都能感受到新版Q音在细节和极致的体验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关于本次版本更新背后的更多细节,与更新背后的逻辑与洞察,小编采访到了负责Q音本次更新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同学,希望能为各位产品线上的同学带来一些思考。

一、更美的QQ音乐,更极致的用户体验

先来看看本次更新的两个新功能,第一个就是「个性化歌单」。

相较于之前的歌单功能,新版的个性化歌单向用户开放了更多的自定义权限,歌单创作者除了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音乐偏好,编辑标题、封面,搜罗歌曲外,还能设置动态头图,为歌单增设音效,设置底纹,同时头图的区域占比也变得更大了。

个性化歌单已不再只是歌曲列表,对歌单创作者来说,它是作品,更好玩的创作过程和更有成就感的歌单作品也鼓励用户将歌单分享给更多的人;而对于歌单听众来说,更大占比的视频头图、进入歌单时伴随的对应主题音效,进入歌单后更好看的底纹都带来了更好的体验。

纵观QQ音乐的歌单进化史,从最原始的普通歌单,到11.0的互动歌单,再到最新的个性化歌单,歌单的演进升级,都在不断提升用户的个人体验,打造个人属性更强的歌单作品。

另一个新功能就是「专注电台」。

专注电台有学习、助眠、冥想3个场景供用户选择,选择任意场景,都会有:对应场景的视频画面和长段音乐,以及每次专注的时长记录,目前正在跟自己一起专注的人数数字这四个元素出现,为用户打造沉浸式的专注音乐空间。体验下来有一种大学自习室的安静和氛围。

其实陪伴专注这个消费场景一直都有比较高的需求,不管是QQ音乐上的学习歌单、睡前歌单,还是B站上的学习直播,数据表现都很不错。

而这也是Q音产品同学所洞察的:

目前,年轻人在社会上受到非常直接的内卷压力,通过音乐来解压是一种很不错的方式。QQ音乐借助自身丰富的音乐内容,加入视频化元素来强化音乐的陪伴感,向年轻人提供音乐疗愈。

说完两个新功能,继续再看本次更新的亮点——产品颜值与质感的升级。

从社交媒体上观察,本次更新很多用户对其优化的「分享音乐卡片」尤为买单。最简单的音乐分享其实就是分享一个链接,卡片化的形式,则是在为用户提供社交货币。这就对卡片的设计和质感有了更高的要求。

而本次更新的音乐卡片设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海报/卡片,而是跟音乐的本质元素做了结合——将歌曲放进一个黑胶唱机,或是一张专辑,或是一盘老式的磁带,结合了音乐的样式之后,变得更为自然。分享音乐,更像分享一份礼物,顺带勾起了用户的回忆。

除卡片外,本次更新还优化了「高光视频」功能,两者的理念其实类似,但高光视频在“看见音乐的美”上更进了一步,让听觉感受直接视觉化,这也是在顺着互联网产品视频化的趋势走。

“比分享卡片更为显眼的黑胶唱机播放器的升级。”QQ音乐设计同学对播放器的设计带着一种匠人精神。

打开QQ音乐的播放设置,我们就能将播放页面设置为黑胶唱机模式。播放器设计复刻了经典德国黑胶品牌EMT 930st,优雅细腻,色彩光影和唱片肌理都还原得极具质感;播放的体验也处处透露着背后团队的用心——歌曲开始播放时,会有一个唱针移动到唱片上的动效,而歌曲播放时,不仅能看到唱片旋转时的光纹变化,仔细看唱针,还会随着唱碟纹理轻轻抖动,非常轻微,不仔细看不大出来,这种极其还原,却又克制不张扬的设计风格,与黑胶唱机的古典优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呼应融合。

二、看见音乐的美,最终是为了服务用户的场景与诉求

作为一款听歌软件,QQ音乐新版本在视觉和质感上的发力,除了满足年轻人对高级审美的追求,从另一方面说,也是在满足用户更丰富的听歌体验、满足他们对于个人音乐品味的表达。

而QQ音乐的本次更新,不管是产品角度还是设计角度,不管是新功能的创新还是已有功能的升级,都看到了产品站在用户角度,向用户提供更细腻、更极致的音乐体验。我们也始终相信,好的产品和有质感的设计是能激发用户的分享欲的,而这,同样也是在服务于用户表达自己的音乐审美品味的需求。

究竟什么才是产品与设计的最终目的?

产品更新的逻辑究竟是什么?

正如Q音设计同学所说:

永远都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因为功能创意千千万,如何从无数的功能点中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最终判断的依据就是来自于它是不是真的去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心理诉求。

本文由 @产品大峡谷 投稿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