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指出居民身份证上有语文错误后,《咬文嚼字》主编胡明鉴最近在该杂志《2015年十大流行语》发布会现场指出新版100元人民币有错别字,“百元”的“元”字被错误使用。
(12月18日中国青年网)很多人看了这个新闻,觉得这位主编未免过于吹毛求疵,对文字的用法太过苛刻甚至极端。笔者认为,这样的看法是不对的。这种对事严谨,做事认真的吹毛求疵精神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的能量之一。于是,笔者本着求知的心态,翻看了新华字典对于圆的解释,却让笔者发现,这位主编的观点是错误的。
新华字典中,圆有7种解释,其中两个解释圆可以作为元用。一个是圆形货币:银圆。又做元。这证实了郝主编的观点,因为历史原因,过去形容货币的单位用的是圆,现在可以理解为元。这里的圆和元通用是概念上的通用,是过去和现在单位的一种换算。所以,我们说银圆,而不是说银元。另一个对于圆的解释是这样的。我国的本位货币单位。又作元。这里则明确说明,圆是我国的货币单位,应该理解为圆与元是同样单位的不同叫法,从概念上的理解和实际上的用法应该是一样的。我们可以说一元钱,也可以说一圆钱。由此可以看出,人民币上的圆并没有用错。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郝主编错了呢?还是笔者对新华字典的理解错了呢?笔者并非文学方面的专家,因此无法得出结论。但笔者认为,无论谁对谁错,对待文字这样具有民族特色、代表国家文化的事物就应该严肃一点。可是,为何“圆”“元”字之争,无人反驳?
也许是因为郝主编是专家,没人对他质疑。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低迷,是文化传承的危机。
在如今中国社会上,呈现出一个可怕的现象。外来的食品比中国的食品更贵且没营养,却受人追捧,只因它是洋货。商店取名,不去翻看字典,而是直接用上英文名,因为看上去高大上。产品名字,为了追求国际范,用上外文,甭管看不看得懂,看上去洋气就行。这些现象,是个案吗?非也,它已经成为我国商业的普遍现象。它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在文字上的沉淀和追求已远不如前,在文化领域的战斗中,传统文化在洋文化面前正在节节败退。
因此,重振中华传统文化,首要就是从文字入手。从文化的根源入手。笔者建议,弘扬传统文化,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宣传。制作更多有益有趣的传统文化节目。比如文字书写大赛、成语大赛等等,都是收视率很高的综艺节目。在这个基础上,是否可以将文化融入到其他节目当中呢?比如在真人秀节目中对中国历史介绍;在饮食类节目,除了介绍如何烹饪,更可以介绍菜品的相关历史故事;在歌曲的制作中,多出品一些中国风歌曲等等。只有让文化渗透和参与到人民的生活当中,才能真正做到弘扬传统文化,人人有责。
二是审核。在一些楼盘、商品、店面注册商标或者是名字时,对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内涵的名字拒绝使用。比如联想、海尔等品牌,虽然也有英文名,但那是为了和国际接轨,而且英文名更是千挑万线,斟酌再三才选出来的。比亚迪汽车,更是用bring you dream英文单词的缩写,寓意带给你梦想。这样的名字,无可厚非,在社会上传递正能量。但例如“饭醉团伙”“无饿不坐”之流,歪曲词语本意,在成人看来是幽默,但孩子看来,是否就会认为本该如此呢?所以,这样有碍瞻观的名字,还是少一些为妙。
三是严谨。对待文字和语言工作,应该有一个严谨的态度。错就是错,对就是对。不然,当错的被广泛流传,被人口皆传时,大家都认为错的是对的,也就歪曲了文字本意,让传统文化走上了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