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渔夫有趣的方言
没有圈子就占不到位置!湖北原子很多。
湖北话真细腻!手指大的小球是“丸”、药丸、子弹和乒乓球大小的肉丸类食品,一律称为“圆子”,拳头大小的球形食品称为“端子”。
团圆,团圆,团团圆圆,肉丸子称为肉圆子,更为喜庆吉祥!
在湖北方言里,团字有更广泛、更独特用法。甲鱼,称团鱼。
湖北小吃大麻圆俗称欢喜坨,什么来由?
请听湖广渔夫细说。
一、团团圆圆,“团”“圆”是一家
团子也称米团子,为湖北江汉平原地区传统节庆食品。民间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把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看得比春节还要重要。过元宵节不是吃汤圆,而吃团子。
团子的做法,是将大米磨成米粉,用开水搅拌后各成面状,包上芯子(馅料),搓捏成圆球形。
芯子各种各样,如菜芯、肉芯、糖芯等。过去团子做得比拳头大,现在变“秀气”了,小如鸭蛋。
在江南一带,有清明节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做法是在糯米粉里拌入了浆麦草(汁),所以颜色发青。团子蒸熟后,刷上食用油,看上去油绿如玉。
其实,团作为球状食品名称,自古有之。汤圆,起初又叫“汤团”“团子”。
唐代白居易《寒食日过枣团店》:“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官场现形记》第八回:“其时新嫂嫂正坐在客堂窗下梳头,陶子尧坐在旁边,坐着吃汤团。”
古人为此专造出一个“米+团”的字(糰),用于食品名称。近代这个字废除了,字义归于“团”。
团tuán字的本义指圆形的,后指把东西揉搓成圆形,今泛指球状物。
圆形的扇,团扇。
成球形的东西:纸团儿,棉花团儿,面团,粉团,线团,等等。
作动词用,把东西揉弄成球形:团泥球。团纸团儿。团饭团子。团线。
作量词用,计量成团的物品:一团面,两团线,三团废纸。
在湖北方言里,团字有更广泛、更独特用法。甲鱼,称团鱼,因为呈圆形。圆脸,说成团脸,团团脸。圆镜子,说为团镜子。舌头不直,说为团舌头。腿外盘不直,称为“团胯子”。
湖北有俗语: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打得满天飞。
团团转,即转圈子,围着四周转。字面意思,家养的鸡,再怎么打也不离家;野生的鸡,一打就高高地飞走了。喻意,一家人再怎么打闹,还是一家人。
二、湖北圆子多
普通话中的丸子食品,湖北称为圆子。
湖北圆子食品特别多,除肉圆、鱼圆,还有藕圆子、绿豆圆子、豆腐圆子、萝卜丝圆子。
肉圆子简称圆子。肉圆子做成的名菜有:大白菜烧圆子——以油炸过的黄焖圆子为原料;蓑衣圆子——即珍珠圆子,肉圆裹上一层糯米蒸制;生汆大肉圆子;鱼汆圆子等
丸,音wán(完)。这种乒乓球大小的球状食品,称圆子无疑比称丸子更好。如果把汤圆称为汤丸,顿时少了内涵。
丸,指圆而小的物体,如弹丸,药丸。湖北的肉圆、鱼圆,个儿都不小,称丸子,真不太合适。
湖北民间有“无酒不成宴,无圆不成席”的说法,就是节庆与喜庆宴客,必须要有鱼圆与肉圆。鱼圆、肉圆不仅是美味,也象征团圆、圆满。
圆子做得好不好,也是评判筵席水准高低、厨师技术好坏的标准。
旧时湖北汉川民间酒席,上桌首个菜是“鱼氽圆子”,喻意“年年有余,万事圆满”。这鱼圆以青鱼鱼茸为主料、蛋清为辅料制作,柔绵,细滑,白嫩,浮于清汤之中,入口即化。
在明清小说中,也能找到“肉圆”叫法。炒肉片,煎肉圆,闷青鱼。——《儒林外史》
三、“欢喜坨”来由
湖北还有一种球状食品,称“欢喜坨”,现今仍是武汉流行的街头小吃。武汉很多高档餐馆都有这个食品。
坨,指成堆、成块的东西,如粉坨。
欢喜坨似油炸汤圆,形状滚圆,裹有芝麻,中空。
欢喜坨也称欢喜团、麻汤圆、麻圆、大麻圆。
欢喜坨名称毕竟有些俗气,武汉小吃店这样称,但大酒店称之为大麻圆。
坨字,并不强调形状圆溜,所以这种食品称为坨,单从形状上并不切义。
欢喜坨,据说是湖北沔阳人发明的,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欢喜坨制作:用糯米粉吊浆后加红糖,滚成粉团,再裹上一层芝麻进油锅炸。炸的过程中,粉团受热膨胀,中间成空心,粉团可膨大几倍。炸熟后外脆内软,色泽鲜艳,又香又甜。
湖北汉江平原农村,老人一般把逗人喜爱的胖墩墩男孩子,称为“欢喜坨”,体现舐犊疼爱之情。这个油炸芝麻汤圆,圆乎乎的,香甜可口,食客欢喜,于是发明这个食品的沔阳师傅,就给它取了“欢喜坨”名字。
沔阳,今仙桃。
(配图来自网络)
点关注,看湖广渔夫趣说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