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些规则可以体会,但没有人说清楚。
微信成为与人交往的平台后,顺理成章地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烟花,礼上往来、聊天、洞察人性都在其中。
成年人的感情,并不是牢不可破的,那些离开你的人,连招呼也不会打一个;要暗算你的人,从来大张旗鼓;真正关心你的人,又是润物无声的。
因此说,以下几条社交潜规则,不得不知。
02
朋友圈里,每天给你点赞的人,不一定是喜欢你,多半是碍于情面。
春秋时的某一天,子路问孔子:“老师,管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仁也。”
管仲辅佐齐桓公,兼并了谭国,和与宋、陈、蔡、郑等诸侯国在北杏会盟,商讨安定宋国的办法;召集宋、陈、卫、郑又在鄄会盟。从此,齐国称霸一方。
因此,管仲获得了孔子的点赞。
在古代,点赞是根据一个人的仁德、对天下百姓的功劳来确定的,但是现在的人,点赞的理由、动机,变得扑朔迷离。
有人戏称,微信社交,就是点赞之交。也就是说,朋友圈里的点赞,是随手的行为,根本就没有动脑筋,也没有认真去领悟。
从现实来看,一个人得到的点赞数量,和身份地位、金钱多少有一定的联系。比方说,一个单位的上司,随便发什么,都有人点赞,并且大多数下属会刻意去追捧。阿谀奉承的问题,一览无余。
当你因为得到很多点赞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应该立马给自己一盆冷水。要清醒地看到,点赞是一种娱乐方式,是互相吹捧的征兆,这份感情,在你没有地位、缺少金钱的时候,就变得冷淡了。
03
你拥有的群再多,再喜欢群聊,也难以遇到真心帮助你的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加入的群,暴露了你的工作状态、亲戚朋友的情况。
朋友群、兴趣爱好群、家长群、工作群、亲戚群......一拥而上。闲来无事,你在群里发言,大家互动交流,好不热闹。
《北京青年报》上有这样一条消息:一位打工人张海林,因为母亲患病,父亲开车惹祸,急需用钱,她鼓起勇气,在微信里借钱。
“我需要30万。寻找300位朋友,每个人借我1000元。”当她发出消息之后,陆陆续续收到了 好心人的帮助,解决了燃眉之急。
过后,张海林发文,表示自己要做一个感恩的人,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好评。
事实上,大部分的人,不会如她一样好运。
网友“善良海洋”说,他借了钱给朋友买房,说好了他买房时,一准还钱。但是他要交房款的时候,朋友不见踪影了。无奈之下,他到处找熟人借钱,处处碰壁。
有句话说得好:“几家欢乐,几家愁。”
社会上,不是没有好人,而是微信上,遇到陌生好人的机会不多。也许,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人已经屏蔽你了。
你在群里诉苦,大家都不爱听;能听你倾诉的人,多半需要私聊,对方也是生活中的亲戚朋友。
喜欢群聊的人,多半是喜欢凑热闹,很少是真正关心谁,把友谊推向高处。
04
那些微信干净的人,并没有离开,他们只是在冷眼旁观。
如果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总有一些人,慢慢淡出了微信。不发朋友圈,不群聊,不给谁点赞,连主动发消息,都觉得是多余的。
我的一位朋友,在微信上的签名是:有事,请打电话。
也许,你有这样的经历:很久不联系的朋友,你忽然想起来,就发一个表情包,试探一下,看看他是否用微信。他很快就回复“干嘛呢”。原来,朋友只是一直保持沉默,并没有离开。
总有一些人,把微信当工具,而不是社交场。微信里,干干净净,说明他很忙,关注其他的平台,习惯了独来独往。互不打扰,这就是他喜欢的社交方式。
05
真正关心你的人,和微信里的社交没有直接的联系。
众所周知,孔子是一位老师,教过的学生有好几千。在当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群主。
在鲁国,有一个节俭的人,用瓦当炊具,做了可口的饭菜,送给孔子。孔子说:“吃到这份美味,让人想起了父母。”
在楚国,一位打鱼人家里,因为鱼太多,吃不完,还担心鱼变臭,就送了一些给孔子。孔子恭恭敬敬地接过鱼,感谢馈赠。
显然,让孔子感受到温暖的人,不仅有圈内的人,还有很多圈外的人。他们素不相识,但是彼此感动,互相教导。
当下,我们把熟悉的人,都请到了微信里。但是总有一些人,徘徊在微信之外。比方说,年迈的爷爷奶奶、不谙世事的孩子、很多年没有联系的亲戚,他们不会与你天天互动,但是不代表他们不关心你。
在你很落魄的时候,微信之外的人,就会涌现出来;在人生路上,总有太多的陌生人,用特别的方式来激励你,帮助你。
因此,我们在关注微信的时候,还要看看微信之外的世界,把社交圈放大。
06
微信上,秒回信息的人,才是真的在乎你;朋友圈里点赞越多,说明你混得越好;不回信息的人,就不删了吧......这样的论断,你应该看了很多。
凡事都有多面。当你成熟之后,就会发现事情的另一面。
我们可以利用微信,看到千里之外的人,也可以放下手机,和身边的人聊天。
人与人交往,拼的是人品,凭的是真心,而不是动动手指,调侃几句。
真正在乎你的人,在不在好友列表里,都没有关系。
要懂得,真爱无痕,善行无迹。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