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韶、韩志富、六代女语、唐的诗、宋的词、元的曲》是后世无法再现的经典,词是宋代那个时空的流行音乐。
清平乐、卜算子、西江月……
看到这些美丽的词牌,你可曾想过它们因何得名?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共涉及到的经典词牌有22个之多,每一个词牌都有一首著名的经典词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经典词牌的前世今生,欣赏根据这些词牌创作的经典词作。
清平乐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清平乐”调名之来源历来说法不一。通常认为,此调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因李白有应制《清平调》三首传世,故后世之人易将《清平调》与《清平乐》混为一谈。
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卜算子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唐骆宾王诗好用数名,人称为‘卜算子’,词取以为名。”清万树《词律》据北宋黄庭坚“似扶着,卖卜算”词句,认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子:“曲子”的省称。即小曲的意思。因此,调名本意即为歌咏占卜测算的小曲。
此调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卜算子·咏梅》
【现代】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反用陆游同调同题词意而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描绘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下阕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心和谦虚的风格。全词运用逆向思维来立意,融合象征、拟人、衬托、比喻、夸张、对仗、顶针等手法,完美地实现了托物言志的目的。
西江月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其调名有可能取自李白《苏台览古》的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月”调大致形成于唐五代时期,最初为民间流行歌曲,后来因为清越哀伤,转入法部道曲,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文人创作统一,格律逐渐完善,直至最后脱离乐谱成为成熟的文学范式。
此调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菩萨蛮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调名,属小令。作为词牌,“菩萨蛮”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五代时期,“菩萨蛮”就极为流行。到了宋朝,“菩萨蛮”调的使用频率仍然很高。
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菩萨蛮·大柏地》
【现代】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菩萨蛮·大柏地》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933年夏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抚今追昔,揭示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热情讴歌人民革命战争,流露出一种胜利后的宽慰和乐观情绪。全词动态描写景物、巧妙运用联想,主观的情志美与客观的自然美、社会美相统一,情景交融,富有韵味。
浣溪沙
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苎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浣纱”二字,相传这里是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的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春秋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溪水。
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渔家傲
渔家傲,作为曲调,原是用于佛曲、道曲。《能改斋漫录》卷二:“南方释子作“渔父”“拨棹子”“渔家傲”“千秋岁”唱道之辞。”渔家傲词牌创调者当为北宋的范仲淹。《乐府纪闻》:“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按张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亦名“渔父词”,其调之曲拍,不传于后世。而唐宋词人,又多有“渔家乐”之作,其为描写渔人生活之词则同。至范希文乃有本调之创,题义盖与“渔家乐”无二致也。
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在李清照词集中风格独特,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历来引人瞩目。
此词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 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九万里风鹏正举 ”,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采桑子
唐代教坊曲有《杨下采桑》,调名本此。汉代乐府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此曲应是乐府旧曲《采桑》而入燕乐者。晚唐和凝词为创调之作。南唐李煜词名“丑奴儿令”;冯延巳词名“罗敷媚歌”;贺铸词名“丑奴儿”;陈师道词名“罗敷媚”。
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词人泛舟颍州西湖时所看见的美丽景色。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宛如一幅清丽活泼 、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虽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一以贯之。这首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相见欢
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忆真妃”“月上瓜州”等。从“相见欢”这个词牌名就可知,该词式的声律系统原本就不是用来写愁的,只是这个声律效果也适合与写愁而已,辛弃疾有词就不是写愁。换句话说,“相见欢”的声律特征原本是用于漫吟轻诉的,表现愉悦就成婉约,而加入些悲情便就写成愁了。
正体,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如梦令
此曲本唐庄宗所制,名《忆仙姿》,后改为《如梦令》。此调于五代仅唐庄宗两词,宋人作者甚众,一般用以抒情,自苏轼用此调表旷达之情后,亦有用以言志与写景者。
正体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韵一叠韵的变体。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沁园春
《沁园春》词牌经考证最早当出现于晚唐。词调当以北宋京都之沁园为名。此调以苏词为正体,作者极众。此调四字句为主,多用对偶,配以八字、七字、六字、五字等句,用平韵,调势活泼生动,可平可仄之字极多,较为自由,有和婉协谐而流畅之特点,适用于言志、议论、谐谑、叙事、酬赠、祝颂等题材。
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沁园春·雪》
【现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行香子
南宋程大昌《演繁露》云:“行香即释教之谓行道烧香也。行道者,主斋之人亲自周行道场之中;烧香者,熟之于炉也。”从南北朝开始,朝廷即举办“行香”法会。唐张籍《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诗:“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调名本意即以小曲的形式歌咏拜佛仪式中的绕行上香。《中原音韵》《太平乐府》俱注“双调”。
正体,双调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
《行香子·树绕村庄》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行香子·树绕村庄》是北宋词人秦观创作的一首词。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词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反词人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变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江城子
江城子,又名“村意远”。兴起于晚唐,来源于唐著词曲调,由文人韦庄最早依调创作。有单调四体,字数有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种;双调一体,七十字,上下片各七句,五平韵。格律多为平韵格,双调体偶有填仄韵者。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破阵子
破阵子,又称“十拍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名。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按:《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之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经时,一国王曾询及之。见所著《大唐西域记》。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
破阵子定格,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满江红
满江红又名“念良游”“烟波玉”等,调名来源说法不一。一说调名咏水草。满江红是一种秋冬时节群体呈现一片红色的小型浮水植物。一说调名咏江景。一说调名咏曲名。清毛先舒《填词名解》等书记载,唐朱庆余志怪小说《冥音录》中载有“上江虹”曲名,后转易“上”“虹”二字得《满江红》调名。
满江红为北宋新声,柳永词为创调之作,岳飞词与柳永“暮雨初收”词格律相同,为宋人通用之正体。另有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八句五仄韵,后段十句六仄韵;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十句五平韵等变体。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满江红·小住京华》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她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本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定风波
定风波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等。 此体始自五代欧阳炯,为通用之正体。此调以七言句式为主,每句用韵,于平声韵中包孕三换仄韵,插入三个两字句,调势于流畅时忽然顿挫转折,因而韵律复杂,个性突出。从始词来看,此调宜于表现社会重大题材,亦宜言志与酬赠。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该作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作者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与精神追求。
临江仙
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等。该词牌名格律俱为平韵格,双调小令,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该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通过回忆早年生活的情景,下片表达了作者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的感叹。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感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太常引
《太常引》,词牌名,《太和正音谱》注“仙吕宫”,又名《太清引》。又因韩淲词有“小春时候腊前梅”句,故又名《腊前梅》。
太常引有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另有双调五十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念奴娇
念奴娇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壶中天”“酹江月”等,是因为唐天宝时有著名歌女念奴的芳名而得名。此调以苏轼《念奴娇·中秋》为正体,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字,前片九句四仄韵,后片十句四仄韵等十一种变体。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就词牌的缘起而言,娇艳是此调的本色。但就这一词调的声韵而言,则更适宜表达豪放悲壮的情感。该调的创作历史,大部分作品为豪放词。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是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该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其雄姿英发、豪情万丈,直接影响辛弃疾、陈维崧等豪放词人的创作;其超脱旷逸、慷慨悲凉,则影响张孝祥、萨都刺等一大批豪放婉约兼而有之的作家。
永遇乐
永遇乐亦称《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二十二句,首起两句,第四、五、七、八句均为四字对,前后阕各四仄韵,上去通押。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刘辰翁等均用此词牌创作过,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该词是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写下的怀古名作。时宋宁宗开禧元年,辛弃疾六十六岁。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被起用。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表示出作者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声声慢
声声慢,又名“胜胜慢”“人在楼上”“寒松叹”“风求凰”等,该调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词,古人多用入声,有平韵、仄韵两体。 平韵者以晁补之、吴文英、王沂孙词为正体,格律有双调九十九字,另有双调九十七字;仄韵者以高观国《声声慢·壶天不夜》为正体,双调九十七字,另有双调九十九字。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国破家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鹊桥仙
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忆人人”“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以欧阳修《鹊桥仙·月波清霁》为正体,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另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等变体。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词作上片写牛郎织女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将全词升华。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写景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
桂枝香
“桂枝香”又名“疏帘淡月”“桂枝香慢”。五代王定保《唐遮言》卷三在唐裴思谦《及第后宿平康里》诗:“夜来新惹桂枝香。”唐袁浩登第后亦作《寄岳阳严使君》:“桂枝香惹蕊枝香。”调名当本于此。以王安石《 桂枝香·金陵怀古 》为正体,双调一百零一字,前后段各十句、五仄韵。另有双调一百零一字,前后段各十句、六仄韵;双调一百零一字,前段十一句五仄韵,后段九句五仄韵等变体。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初出任江宁知府,两年后即入中枢为相。这首词当作于任知府期间。作为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远。
这首词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全词以写景开头,又借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点题,隐喻现实,寄兴遥深,堪称北宋词坛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