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名字孤独感微信名字〕微信背景图片孤独感…

时间:2023-02-16 09:02:2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人类是群居动物,渴望交流,害怕孤独。能在城市生活的我们经常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紧张的生活节奏。

虽每天被人群包围,却都是偶尔相交,然后擦肩而过。更多时间我们在交谈而不交流,我们对视却不走心。我们总在寻找着相似的灵魂,可眼前的人却往往让我们失去诉说的勇气甚至开口的欲望。

近年美国心理学家对现代城市人孤独感做了一个调查,在400名参与的受访者中,90%的人称常常感到孤独。

孤独感难缠,但并非不可摆脱。城市孤独症的来源并不是缺少交谈的的对象,而是缺少一个空间,让我们诉说内心,互相取暖。今天的指尖儿(z),么么哒就来介绍几款另辟蹊径的社交app,希望可以成为这样的载体,为你提供一个倾诉和分享心情的空间。

1.same:匿名无关注,摆脱熟人圈和粉丝包袱,无压力记录生活点滴

用“状态社交”来描述“same”,似乎有些简单。因为它的包容性很强,几乎百无禁忌,能让用户在完全匿名的状态下,得到隐秘愉悦的记录分享体验的和心有灵犀的感觉。想远离熟人关系,只是想随着心情吐吐槽撒撒娇的小伙伴们不妨来体验一下。

①萌系简单的UI设计,交互良好

打开App,一片萌萌的蓝色小人被热气球拉起,简单有趣萌化了的风格让人眼前一亮。

②无关注·全匿名·无压力无负担地分享和记录生活

同样的一张美食照片,老大不小的人在朋友圈晒是装逼和卖萌,但是在same中,就变成了陌生人之间的默契和交流。由点赞改为“同感”、由评论改为“悄悄话”、这种全匿名、无关注的形式,使same既没有微信熟人圈社交里的种种世故,也免去了微博式社交下的粉丝包袱。如果偶然发现了自己的好友,则可以设置对其隐身或加入黑名单哦。

③意识流式的信息结构:任何话题或内容都可以成为频道

在Same里,有各种各样的频道主题,如“脚拍大赛”,“大便中频道”等,贴切各种生活情境。既可以肆意分享和互动、获取共鸣,也可以毫无顾忌地创建频道。你能看到的都是一群简单的人,随心随性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直面自身,感知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在别人的故事里得到共鸣。

但不得不承认,“百无禁忌”的“包容”,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频道内用户分享的内容普遍质量不高,闲置频道较多。

2.Tinder:基于地理位置进行头像推送,外貌协会求勾搭的脱单利器

不论是都市白领、大龄青年,只要你还单着,交友就都是个强需求。而国外的这款交友应用Tinder则将这个强需求做出了新意,尤其适合外貌协会哦。

①简单操作、设计,告别传统社交“烦”和“繁”

在形式上,Tinder在操作和设计上都采用了极简风格,告别了交友软件一贯密集的信息分布和花花绿绿的社区版面。并且,只需选择区域范围、年龄界限和性别,之后就开始像皇上选后宫妃子一样在符合条件的照片海洋里随意打勾画叉吧。

②基于地理位置进行头像推送,帮你寻找“对的感觉”

Tinder匹配和互动的模式很简单,当用户使用Facebook账号登陆,它就会自动推送附近一定距离的异性头像,用户根据照片进行选择,向左滑表示不喜欢,右滑表示喜欢。当然单方面的“Like”是无效的,而只有当你们相互认可,成功配对后才可以开始聊天。

因为它的“以貌取人”,有些人觉得它的匹配模式很肤浅,而且照片的真实度也难以保证。但换个角度思考,如果能得到互相“Match”后的心有灵犀,也会是种别样的快感。当然,和大多数国外社交软件一样,Tinder目前还只能在翻墙情况下使用;另外使用者歪果仁居多,所以英语不好的人可能就不太适合了呢。

3.一半:一人拼一半,让美图控和文艺宅感受默契的图片社交轻应用

幸福感的来源,从来都不是独占,而是分享。灵魂的靠近也并非取决于距离的远近,而是默契的程度。“一半”是一款形式新颖的图片社交App,面向情侣、闺蜜,以及爱好图片创作与分享的文艺小清新们。

①一人拍一半,图片拼接带来默契与火花

在“一半”中,用户发布出来的每张图片都只展示一半,而另一半则需要其他用户打开脑洞来拼接,而不同情境下的拼接往往会产生奇妙的火花,这种陌生的契合感所带来的心理体验实属难得。

②主题丰富,不同情境下寻找共鸣

和“美拍”有几分相似,“一半”同样用热门专题聚集人气。不仅有晒春天晒宿舍这样的常规话题,还有“拍合照不求人”、“手绘达人征集令”等特色专题,引导用户进行多样化创作的同时,切合生活情境。

③内置滤镜+文字配图,操作简单

进入应用后,点击下方的“相机”按钮即可开始制作你的一半照片,软件内置20余种预设滤镜,用户选择一个合适的滤镜之后可以写上一两句话你想说的话(Ps:文字配图,大概是段子手们发挥激情和创造力的时刻了),然后发布到广场上,就可以等待或拼接你的“另一半”了哦。

么么哒有话说:

赵博思告诉么么哒说,他们那个时候,带付扑克牌、找齐四个人就是很好的娱乐活动。

现在他的爱好还是这个,但找齐四个人已经很难了。

但在么么哒看来,90后和00后的已经不再需要“肉身”在一起才能交流了。实际上,小伙伴们交流的边界更为宽广。远远超出了70后们几个好朋友,一堆铁哥们的时候了。

在么么哒看来,孤独是一种自古就存在的状态。60、70后在年轻时写的“在人多时候最寂寞”;“在咖啡馆看人来人往”;“一个人坐着环城公交车一圈又一圈”;“想找个陌生人,说完了就离开,再也不见”……都是这样的状态。再早些时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也是孤独吧。不过那时候孤独就变成了诗句,或者就在心底去了。因为孤独是说不出的,无非是闲敲棋子落灯花。

但是现在不同了。

孤独也成为一个情境。一个可以对此开发各种相关产品的情境。你可以记录孤独(same)、分享孤独(Tinder)或者把玩孤独时光(一半)。

在这种情境下,我们不在意对方是谁,不担心下一步被谁教育,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如此无聊。但是,孤独原本就是我们释放内存的一种方式。它没有解药,只能被理解,无法被分担。我们只是需要有人温暖的分担。

孤独社交产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以后,也可以把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更好的定义和细分。

过去,每个人其实并不能准确的把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划分得很清楚。实际上那时候就那么几件事,就那么几个人,很多东西都杂糅在一起,而且也只有杂糅在一起才能略解惆怅。比如,你想发几句牢骚,骂几嗓子。可能只能找一个未必特别熟,但是接受你说粗话(或者不会听到你牢骚就过来给你讲“成功学”)的人。大家本来就在相互妥协。

但是现在,不必这样了。即便你是一个小镇(四线城市)的死亡金属爱好者,虽然整个小镇都笑话你的奇装异服,但在网络里,有一个社群却可以勇敢的自我欣赏。我们可以为自己的每个情绪、每个动作都找到一个app,甚至找到一个朋友。这个朋友甚至不必相见,也不必了解更多,但在某个细节里,我们彼此依靠、分享快乐(或者寂寞)。

不再指望一个人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但是,可以通过每个细节都找到理解的人,我们孤独,我们也一样快乐,因为我们更清楚的在定义我们自己,安静而又清晰。

孤独的情境下,这些拓展只是开始,还应该有更好的表达、描述、记录或者社交产品出现。至少可以更安心、更优雅。你觉得呢?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

在一家蛋糕店里,一个美艳的少妇给自己买了一杯酸奶,给淘气的儿子买了一块奶油蛋糕。孩子淘气的吃着,少妇不耐烦的教育着孩子,然后自拍、看朋友圈、翻微博、东张西望的百无聊赖……等待起身的时候,少妇拿出手机斜斜的拍了桌角的酸奶,发在朋友圈里,下面写着:

又是一个安静而美好的午后,蛋糕店里没有人,如此悠然的时光。

本文作者葫芦娃、么么哒,版权归指尖儿(z)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及原文链接。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