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
中央电视台引进了翻译制
美国NBC电视剧——
《大西洋底来的人》。
这部讲述大西洋探索的神秘科幻剧,
很快让时髦的年轻人爱上了三样东西:
蛤蟆镜、喇叭裤、飞盘。
图源:人民画报
杂志上写:
“每当夏秋的夜晚,
城市的开阔之地上,
男女老少都挥动着他们的双臂,
将飞盘抛向落日余晖的天空”。
40年后,
当飞盘又晃晃悠悠荡回大众视线时,
却已得不到这么单纯的赞美,
而是引来不少争议。
围绕飞盘的喧嚣,
集中在两个点。
第一是它的社交色彩过浓,
许多偏激者认为这就是打着运动的旗号“搞别的”。
和过去靠楼上楼下吼一嗓子不同,
现在飞盘主要靠网络社区“摇人儿”。
北上广深等潮城,
打从今年春天开始,“长”出了不少微信群。
约场地、约人、发布规则;
有更卷一点的社群,
还自带摄影师,
高清大图直出,
各凭本事PS,
分享朋友圈小红书一条龙,
齐活!
飞盘运动本身固有的社交属性,
在互联网运营术的加持下,
爆发式释放出来,
这也是让不平者愤慨的点——
你到底是来运动的,还是来显摆的?
有极端的批评者,
把穿着紧身瑜伽裤和彩色运动内衣的女玩家,
叫“飞盘媛”,
说这项运动最妙处就是男女混合,
女性成为身体展示者,
男人则获得了当“舔狗”绝佳机会,
追着美女跑。
……
用“点点点”来代替详细展开,
是因为此类言论太辣耳朵,
再写就不礼貌了。
飞盘打破男女界限,
于运动的意义不敢妄下结论,
但这一规则本身是文明且先进的,
被曲解为“撩骚”,
实在是大可不必。
至于从玩家着装“诛心”,
更是低级且刻薄,
从旧社会苦难女性身上扯下的裹脚布,
怕是裹到了某些人心里。
女性有穿衣的自由,
有穿着紧身瑜伽裤玩飞盘的自由。
但同时,
社交网络上的确有不少玩家吐槽,
一些新手不仅限于女性,
毫无体育精神,
好像就是来拍照的,
整场一共跑了不到100步,
还是为了“出片儿”。
这种批评是中肯的,
哪怕带着社交基因,
飞盘归根结底是运动,
运动场上坑队友,
必然招人烦。
飞盘的第二个争议点,
在于怨它抢了本来不多的足球场地。
足球是国人心中的隐痛,
分析来分析去,
“没有群众运动基础”似乎是能找出来的最内因。
但要说足球支棱不起来怪飞盘,
那真有点学习不好怨邻居的意思。
运动面前一切平等,
总不能因为足球不行,
有什么好的就都可着足球。
今天是飞盘,
明天还有橄榄球、腰旗橄榄球,
许多新兴运动都在默默发酵中,
到时候足球爱好者的假想敌,
恐怕数都数不过来。
根本原因有二,
一是力不从心的足球运动,
也得想点招刺激刺激大众热情了;
二是带草皮的运动场地本来就不够,
应该从增量上想办法,
而不是在存量里使劲琢磨。
人红商务多,“盘”红是非多。
与40年前大西洋的男人带货不同,
这次它火得更彻底、层次更丰富,
属于“社会面”的火。
这是网络时代的一次样本式走红,
源于一小部分人多年的默默推广蓄力,
伴随着接踵而来的“起底”、“扒皮”和质疑,
得益于社交、受谤因社交,
还裹挟了性别议题、足球之殇、中年VS青年等
多个热门话题。
飞盘这只“盘”,
原本承载不了这么多。
但要从新兴事物变成真正走进大众的主流运动,
必须穿越种种争议,才能顺利“飞升”。
这也是今日互联网的一个切片级“景观”——
一样新事物从萌芽到走红,
需要经历什么。
其实,
我们可以对新生事物更多一些包容。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