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袁姓怎么起微信名字

时间:2023-02-14 15:54:2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明朝时,全国原省总人口约为53万人,排在全国各省人口的第36位,比宋朝第64位上升了28位,人口也增加了27万人,增长率加快了。

由于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三次战乱,四川袁姓人口遭受重大损失,明朝时连全国袁姓前十大省份都没有进入。江西取代四川,一跃成为明朝第一大省,人口有14万多人。其次人口较多的省份是江苏、浙江,两省袁姓总人口有15.6万多人。其余袁姓人口相对较多的省份是湖南、湖北、山东、山西、福建等。

在人口迁徙分布上,宋元时的袁姓人,主要是向东南部和南部迁移,明朝则是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华北回迁。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大量袁姓人迁徙入川,人口得到飞速发展,奠定了如今四川再次成为袁姓人口第一大省的地位。

元末明初,湖广一带袁姓入川

元末明初,湖广一带的袁姓人有两次入川活动:一是跟随明玉珍入川,二是在朱元璋实行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入川。

犍为县寿保乡大坡村的《袁氏大坡族谱》记载,洪武2年(1369),本是汝南袁氏的这支袁姓人,一行27人从湖北入川。洪武2年时,四川还处在明昇的大夏政权统治下,估计应该是应大夏政权号召而入川的。

他们最初落业在今犍为县寿保乡旺家村的黄金沟,刻石为界,开荒拓地,开始新的生活。后来,随着人口繁衍,族人逐渐散居在当地黄金沟、乱次沟、陈李沟一带。

清康熙年间,袁姓族人在大坡村修建袁家庙,编撰族谱,编排字辈。后来,又把袁家庙改为袁氏大坡宗祠,每年农历二、八月的二十四日为家族祭祀日。

洪武4年(1371),袁天罡的后裔、住在麻城县孝感乡心仁里的袁氏十大房人举族迁徙入川。其中,袁位川落业在重庆府,袁际(济)川落业在犍为县文丰布,袁应川落业在垫江沙河,袁德川在达县硚沙湾,袁荣川在万县,袁蒿川在顺庆府,袁定川在东乡县(今宣汉县)普黄寺,袁玉川在大竹县顺花乡千善里石堰山嘴(袁家山嘴)。

大臣袁凯,装疯卖傻躲过劫难

袁凯

朱元璋当政时,疑忌心重,大臣稍不注意就要被杀。有个叫袁凯的大臣,靠装疯卖傻躲过劫难,得以善终。

袁凯是华亭县(今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陶宅村)人。元末时,袁凯当过府吏。因博学有才,洪武3年(1370),被举荐为侍御史,成为朱元璋的近臣。

《明史·文苑》记载,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中,不少人没什么文化,不懂君臣礼仪。袁凯向朱元璋建议,开设“功臣学习班”,“请通经阅古之士,令诸武臣赴都堂听讲。”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

给袁凯差点带来杀头之祸的是,一次,朱元璋圈出要处决的囚犯,让袁凯把名单拿给太子朱标看。朱标把名单上的人名删了不少,朱元璋很不高兴,问袁凯:“我和太子,哪个做得对?”

袁凯深知,在朱元璋面前说话一定要小心,就回答道:“您对囚犯处以极刑,从法律上来说,是对的。太子宽恕罪犯,说明太子心地仁慈。”袁凯以为这句话天衣无缝,两边都讨好了。

没想到,朱元璋认为袁凯在耍滑头,“老猾持两端。”把袁凯关进监狱,3天后又放了他。但每天临朝时,朱元璋就指着袁凯说:“是持两端者!”

这下坏事了。袁凯知道,哪天朱元璋心情不高兴,自己就要被杀头。他想出了一个逃离的办法:装疯。

一天,袁凯上朝经过金水桥时,突然疯癫,“仆地不起。”朱元璋叫人用钻子扎他,他忍着痛,“不为动。”朱元璋觉得是真的,让袁凯回老家去。

回到老家,袁凯继续装疯,“铁索锁项,自毁形骸”,倒骑着黑牛,满嘴疯言疯语。朱元璋事后觉得不对劲,派人到华亭找袁凯,任命他为当地儒学教授。袁凯两眼直直地盯着使者,嘴里唱着《月儿高》的民谣。

朱元璋又派人暗中跟踪观察。袁凯叫家人把炒面拌上砂糖,做成猪狗的粪便样子放在地上,“匍匐往取食之。”朱元璋终于真的相信他疯了。袁凯此举,换来了“以寿终”。

袁凯写得一手好诗,尤其是《白燕》,更是博得时人一片赞扬声,由此被称为袁白燕。

袁氏兄弟,创文学流派公安派

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明朝中后期,袁姓人中出了著名的“文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和“武三袁”(袁可立、袁崇焕、袁应泰)。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是亲兄弟,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他们在明朝的文坛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著名的文学流派公安派。

万历14年(1586),袁宗道参加会试考中第一名。殿试中名列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第二年,袁宗道出任翰林院编修,授庶吉士。官至右庶子,任东宫讲官。

万历28年(1600)年底,40岁的袁宗道英年早逝,后被追赠为礼部右侍郎。袁宗道为官清廉,“不妄取人一钱”,死后家里经济窘困,差点无法让灵柩回老家安葬。

袁宗道在世时,文坛的拟古文风仍有较大影响。他极力反对,强调作家要有思想修养,文章要有思想内容,而不是在形式上去模秦仿汉。换句话说,就是文章要有真情实感,要有真性情。

袁宗道推崇白居易和苏轼,把书斋命名为“白苏”,由此成为公安派的开创人、领袖之一。

公安派的实际领袖,是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也是“三袁”中成就最高的。万历16年(1588),袁宏道考中举人,第二年进京赴考没考中。万历20年(1592),袁宏道再次进京赶考,考中进士,但没被委任官职。

万历23年(1595),袁宏道被任命为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吴中区)县令。任上,他颇有政绩,当地百姓很是拥戴他。但他觉得吏事繁杂,难得清闲,干了一年就辞职了。

万历26年(1598),袁宏道起任为顺天府(今北京市)教授。第二年迁任国子监助教,第三年任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袁宗道去世后,袁宏道请假回家。

万历34年(1606),袁宏道再次入京,历任仪曹主事、吏部主事、考功员外郎、吏部验封司郎中等。万历38年(1610),袁宏道告归,卜居沙市,不久去世,终年43岁,像哥哥袁宗道一样英年早逝。

相对袁宗道来说,袁宏道在公安派中有一套系统的文学理论,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比袁宗道更进了一步。

与两个哥哥相比,袁中道在科举上要曲折一些。万历14年(1586),16岁的袁中道考中秀才,但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却几次落第。万历31年(1603),34岁的袁中道才考中举人。13年后的万历44年(1616),47岁的袁中道终于考中进士,历任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南京吏部郎中。

袁中道性格豪爽,喜欢交游。他和两个哥哥关系融洽,袁宏道病逝,他悲恸过度,生了大病,差点死去。考中进士后,他系统整理、校对、出版了两个哥哥及自己的著作,写序言另以评价,使“三袁”作品及其文风得以发扬光大。

天启6年(1626),袁中道病逝于南京,终年57岁。袁中道的作品中,散文写得最好,游记、日记等也各有特色,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

三大武官,主要对手都是清军

袁可立

袁崇焕塑像

接下来说说“武三袁”袁可立、袁崇焕、袁应泰。

袁可立是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袁可立的先祖袁荣,是凤阳府颍州(今安徽阜阳市)人,洪武2年出任睢阳卫百户,把家安在睢州。

万历17年(1589),袁可立考中进士,最初出任苏州府推官,万历23年(1595)升任山西道监察御史。不久,因直言进谏被罚岁俸,第二年被罢官,回家坐了26年冷板凳。

直到泰昌元年(1620),袁可立才被起用,曾任天启帝的老师。天启3年(1623),袁可立升任兵部右侍郎,两年后为兵部左侍郎。天启6年(1626),升任兵部尚书,第二年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

袁可立3次上疏请求辞职,“绝意仕进”,待在家里,哪里也不去。崇祯6年(1633),袁可立去世,享年72岁。

袁可立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4个皇帝,可谓四朝元老,获得“五世恩荣”的赏赐。袁可立为官不阿权贵,敢于为民请命,是明朝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军事战略家,曾策反努尔哈赤的姻婿刘爱塔。

袁可立因直言进谏被罢官后,把所在家族的堂号取名为弗过堂,以此表达自励自勉的态度和决心。

袁可立的儿子袁枢,一生立志抗清。明朝灭亡后,他绝食数日,忧愤而死。袁枢文武全才,擅长骑射、诗赋,是明末书画及收藏鉴赏大家。

袁崇焕是今广东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人,明末著名的文官将领。他的事迹如今广为人知,此处不再过多介绍。袁崇焕被处以凌迟后,家人被流放3000里,家产也被抄没。

袁应泰是今陕西凤翔县人,东林党人。万历23年(1595),袁应泰考中进士,出任今河北临漳县知县。他修筑了40多里的长堤,捍御漳水,造福当地。后来迁任工部主事,历任河南右参政、兵部侍郎。

泰昌元年(1620),袁应泰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经略辽东。他在辽东扩大边防,收编叛将、叛卒,凡是前来投奔的,一概接纳。但很多人暗中抢掠乱整,当地居民深受其害。

天启元年(1621),清兵进攻沈阳。沈阳城破后,袁应泰在辽阳城东北的镇远楼督战。清兵破城,袁应泰自缢而死。朝廷追赠他为兵部尚书,封其子为官。清乾隆年间,追谥他为“忠节”。

湖广填川,很多袁姓家族入川

进入清朝后,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湖广大量袁姓人迁徙入川,其中很多是举族集体入川,散居在四川各地。

康熙20年(1681),住在今湖南洞口县高沙镇、堂号为卧雪堂的袁氏族人,以“三丁抽一或五丁抽一”的办法,陆续迁往四川。

其中,袁仁一迁到金堂县竹篙镇古井村,袁仁顺迁到中江县芦毛塘上村,袁仁清迁到内江市东兴区贾家镇高峰庙,袁仁述迁到资中县太平镇龚家寺,袁君信迁到仁寿县咸水河,袁仕凤迁到岳池县东关外沿滩寺,袁子进迁到仁寿县袁家山等。

如今,这个袁氏家族的后裔分布在成都、江油、新都、德阳和贵州、重庆、云南、北京等地。

也是在康熙20年,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大坝柳树塘的袁德位、袁德林两兄弟迁徙入川,落业在会理县。其后裔繁衍茂盛,如今分布在越西、喜德、德昌、西昌、会理、会东、米易等地。

仪陇县的一支袁姓,祖籍江西吉水县鹅颈大丘,明朝永乐年间迁到湖南永州府陵零县西甲里早禾田、天井塘居住。康熙帝发布移民入川的诏令后,袁智率子携孙入川,在万县、合州一带以编织草席为业,行踪不定。

直到康熙47年(1708),才落业在顺庆府蓬州(今蓬安县)上北路右一甲长宁里笼城沟(今仪陇县新城乡草坪村)。雍正5年(1727),袁智的后裔袁朴、袁彬在赛金场王家嘴(今仪陇县赛金镇袁家坝村)购置产业。

乾隆6年(1741),又在仪陇沟新丰里八角楼赵家嘴(今赛金镇仪陇沟村)置业。乾隆26年(1761),因家业富庶,再在蓬安玉掌寺罗家沟(今仪陇县岐山乡胜利村)等地置业,成为当地的大族人家。

现在,这支袁姓人在仪陇县的陇城沟、王家坝、仪陇沟、罗家沟和周家湾人口较为集中,晏家坝(今仪陇县大华乡先锋村、解放村)、东观场(今仪陇县五福镇)也有部分族人分布。

据湖南衡阳市《汝南袁氏六修家谱》记载,衡阳袁氏家族始祖是袁崇煌,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整个家族有名可考的,有近140户人迁往崇州、筠连、岳池、仪陇、巴中、南充、武胜和重庆巴州、江津、奉节等地。

画家袁江,专攻山水楼阁界画

整个清朝,四川袁姓人尽管因为大量移民涌入使得人口剧增,但袁姓名人仍然不多。在积淀深厚的江南,袁姓名人却不断涌现出来,如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袁于令、著名画家袁江和他的侄子袁耀、文学家袁枚及他的“袁家三妹”、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袁世凯等。

袁于令是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吴中区)人,清初入仕,后被免职。袁于令擅长戏曲,写有杂剧《双莺传》《传奇西楼记》《金锁记》《玉符记》《珍珠记》《肃霜裘》《长生乐》《瑞玉记》等。也擅长写通俗小说,写有12卷60回的《隋史遗文》。

袁江是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中国绘画史上有影响的画家,宫廷画家,专攻山水楼阁界画(中国画技法名称,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因此得名)。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楼阁工整山水画以他最为有名。

袁江是职业画家,长时间在扬州和江浙一带民间活动。他曾被在扬州经营盐业的山西商人聘请到山西作画,画幅大小方圆,都与主人房屋的格式相配合。

袁江存世作品较多,大多收藏在国内,也有一些流到了海外。

袁江的侄子袁耀,也擅长画山水、楼阁、界画,深得袁江真传,曾与袁江一起到山西作画多年。袁耀有的精品画作,超过了袁江。

随园主人袁枚,与纪晓岚齐名

袁枚

袁枚,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乾嘉时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袁枚父亲是幕宾,常年在湖南、云南、广东、福建等地为地方官员做幕僚,家里孩子多,家庭条件很不好。不过,再穷不能穷教育,家里还是请了老师指导袁枚读书。

乾隆4年(1739),袁枚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乾隆7年(1742),外调江苏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不畏权贵,颇有政绩。乾隆14年(1749),因父亲去世,袁枚辞官回家奉养母亲,离开仕途。

他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市)小仓山购置了一个废弃的织造园,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嘉庆2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葬在南京百步坡。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为“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他文笔与大学士纪昀(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袁家三妹,都是才女命运坎坷

袁枚的3个妹妹,时称“袁家三妹”,即袁枚的三妹袁机、四妹袁杼和堂妹袁棠。3人都是才女,但“皆多坎坷,少福泽”。

袁机小时由父亲做主,与高家指腹为婚。没想到,高家儿子不成器,高家觉得很惭愧,多次表示退亲。但袁机认为女子只能从一而终,坚持要嫁。

袁机嫁过去后,不仅遭受虐待毒打,甚至还差点被卖掉。袁机逃到尼姑庵,请人报告娘家。父亲赶到,状告到官府,官府判决离婚,袁机回到杭州老家。

袁枚定居南京随园后,袁机跟着迁徙了过去。她几乎按寡妇的生活规范自己,穿素色衣服,不化妆,吃斋。40岁那年,袁机病逝。8年后,袁枚为她写了哀婉真挚、流传久远的散文代表作《祭妹文》。

袁枚的四妹袁杼,嫁给儒生韩思永,有一儿一女,算是幸福美满。没想到,韩思永外出远游,两年后客死他乡。袁杼独力抚养两个孩子,悲惨的是,儿子15岁那年患病夭折。

袁杼带着女儿投靠袁枚。为安顿好女儿,在去世前大约7年时,袁杼把女儿过继给袁枚,让女儿喊自己为“阿姑(姑妈)”。

袁棠是袁枚的堂妹,袁枚的叔父袁健磐,也是在外地做幕宾。袁健磐去世后,袁枚把他全家接回杭州,后来又把他们搬到随园。

袁棠在描花刺绣外,热衷于写诗。她写出来的诗,得到袁枚的赞赏。袁棠25岁时,嫁给扬州儒生汪孟翊。汪家比较富有,但汪孟翊岁数比袁棠大22岁,袁棠属于填房。

所幸婚后家庭还算幸福美满。汪孟翊对袁棠感情深笃,尊重她的为人和诗歌创作。就在袁棠理家、创作时,不幸因难产死去,年仅38岁。汪孟翊因悲哀过度,3年后辞世。

河南项城袁氏,曾经辉煌一时

袁世凯是今河南项城市人,又被称为袁项城,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在明初移民运动中,袁世凯的先祖从江西“北还祖居”到河南项城。直到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官至漕运总督,袁氏家族才开始兴盛起来。到咸丰年间,袁家成为一方望族。

袁世凯的生平故事在此不用多说。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依照他的遗愿,在河南安阳市北郊洹上村购地138亩,建造了一座帝陵式的大型茔宅,名为袁林。

袁世凯称帝,给袁氏家族带来巨大打击。如今,袁氏家族后人分布较为分散,在国内的,主要居住在天津、郑州、开封、辽宁等地;走出国门的,主要定居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在中国港、澳、台地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黄勇

/读者互动/

栏目设置更多 请关注公众号

为更好服务读者,丰富内容,“四川百家姓”在过去的基础上,调整设置了多个栏目:

“我的姓氏”,延续以往单个姓氏的报道形式;“名门望族”,报道四川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族等;“郡望堂号”,报道各大姓氏著名的郡望堂号来历及故事;“宅院宗祠”,报道四川各地现存的老宅院、宗祠,探秘背后的家族兴衰故事;“蜀中人物”,报道古代四川各地的名人故事;“寻根者”,报道四川各大姓氏中寻根问祖的突出人物;“百姓摆谱”,讲述家谱中的故事;“姓氏文化讲堂”,讲解姓氏文化知识;“移民故事”,讲述四川移民在迁徙中发生的故事;“寻根问祖”,刊登读者寻根问祖的相关信息等。

欢迎读者为以上栏目提供线索或投稿,请拨打华西都市报热线028-96111,或 发 送 邮 件 到huaxifukan@qq.com。

截至目前,我们已详细报道了王、(铁改)余、萧、潘、傅、刘、孔、廖、邓、李、易、冯、白、罗、贺、谢、滕、方、吴、汪、杨、郑、唐、周、曾、巫、蒋、岳、张、徐、文、颜、许、赵、秦、黄、彭、蒲、梁、向、陈、万、牟、先姓等,正在报道袁姓。

读者如想查看此前的报道,可订阅微信公众号“四川百家姓”(scbaijiaxing)。因报纸版面容量有限,微信上推送的文章比报纸文章更详尽、更丰富。读者要想获取某个姓氏的文章,只需发送姓氏即可。如想查看“王姓”的相关文章,只需向公众号发送“王”(不含引号)即可。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