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七八糟”是日常语言中常见的形容词,指无序的意思。
遇到洋学生学中文,处处新鲜好奇,异想天开地问:“七是乱吗?八是糟吗?”我们日日畅游在中文辞海的人,习以为常,被这一问,才猛然惊醒:语言里原来隐含着中华文化特有的素质、思维法则、乃至民族理想呢!真是“大哉问”!仔细一想,中国人将七、八两字同用在一起作为形容词的,还真不少,都是乱糟糟的:
横七竖八:条状物狼藉堆放,满眼乱象。
七上八下:心情慌乱,失了主意。
歪七扭八:群体中怪态各呈,不合标准,满目丑陋。
七手八脚:人多事杂,乱而无序,越帮越忙。
七嘴八舌:人多嘴杂,乱出意见。
七拼八凑:这儿拼点,那儿凑点,胡乱成形。
七荤八素:让人晕头转向,搞不清重点与方向。
用“乱七八糟”来形容乱象,原来不是单个如此,根本是有一连串固定的“七八基型”。七、八在个位数中是很大的,可能量多而没秩序,最令人厌烦吧?所以七、八同用,都是乱与糟了。
又发现,七很少与六同用在一句中,八也很少与九同用在一句中作为形容词,这其中可能牵涉许多中国的哲学思想与价值判断。
九与六,中国人比较尊重喜爱,觉得九有阳刚之美,六有阴柔之美。
九是个位数中最大的,“九牛二虎”“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一言九鼎”,数量比七和八更大,但并没有贬义,还暗藏一点敬意。我想这可能与敬老思想及易经哲理有关。《易经》里九为老阳,阳爻以九代表,乾卦三画,坤卦六画,天可以兼地,天为九;地不可以兼天,地为六,阴爻以六代表。
六与五,个位数里都是“中”数,中国人崇尚“中道”,对五和六很尊重。《国语·周语》里说六是中,《山海经》里说六月是一岁之中。
五字的上下两画代表天地,中间画叉,代表阴阳在天地间交午。午就是五,午是上午下午的分界,所以五就是中间点。皇帝称“九五之尊”,是老阳处在上卦的中爻。
五与六相配在一句中,如“五颜六色”形容色彩丰富,精神亮丽。五搭配了八,“五花八门”虽存在莫测的变化,但阵势布局堂堂,自在其中。五搭配了十,“五光十色”更是绮丽缤纷,应有尽有。“五风十雨”是五天吹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丰年之地。仿佛与五相配,大致不差。
中国人对一特别推崇,与“尚同”的思维有关。古代华人饮食共吃一桌菜肴,穿着衣物颜色雷同一致,居屋砖瓦坐北朝南,大致形式相同。一家人荣辱与共,一族人同心同德。习惯定于一尊,天无二日。并喜欢“四海一家”“一心一德”“说一是一”。
由于“尚同”思想浓厚,便讨厌二和三,二心是叛徒,三窟是狡兔。“二三其德”“三心二意”者为人不牢靠,做事不成功。“三长两短”是意外坏事。“接二连三”用于坏消息居多,喜讯较少。老古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嘛!“不三不二”形容不像样,很难看。
如果三加上四,格调更低贱。“低三下四”是不入流的人家。“瞎三话四”是没有根据,胡讲乱扯。“颠三倒四”是没条理准则。“老三老四”是靠倚老抬高自己,卖老装懂,指导别人。“推三阻四”是以多种借口推托阻拦。“三翻四覆”是没有信用的赖皮。“朝三暮四”原本是比喻智能低下者的短见,后来形容变来变去者。“不三不四”,三等四等已是低下人等,这是指连三、四等也算不上。
中文用两个数字来形容事物,竟蕴含如此繁复的文化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