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苗月教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年前,她因为紧张的拍摄《大火种》多次错过采访,现在电影上映,不停地参加各种展览活动,然后立即投入电视剧拍摄。
虽然访谈的方式由面对面改为电话采访,但话筒另一边传递过来的声音,仍然能让人真切感受到苗月对《大火种》的一片投入与挚爱。“只有展现最真实的历史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作为献礼建党95周年的电影作品,6月27日上映的影片《大火种》在镜头中表现出一股穿透历史的力量。这部讲述近一个世纪前,山东广饶地区的中共党员和人民群众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最终用生命保护和传承《共产党宣言》的影片并没有刻板遵循主旋律电影固有的套路。
苗月说,“我希望能用一种直抒胸臆的画面语言,从一开始就吸引观众注意,并让他们知道这不是一部传统的主旋律影片”。而为了实现这一效果,苗月为电影设置了两场令人揪心的场景。影片一开始即用一群饥饿的孩子抓住了观众的心,也为故事的发展种下了最深层的种子。“孩子挨饿是最让人心疼的,人们最伟大的爱就是对下一代的呵护,所以我要在影片一开始就用扣住小人物命运的方式讲故事,以具有普世价值的观点切入做开头,将政治理念融入在小故事中”。
还有一处则是电影中的一个情节,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找地主要钱。长焦特写镜头中,一只干瘪苍老的手出现在画面正中央,将一点点的钱捧在手心里,银幕上爆发出的写实力量让人心痛。苗月对此解释说,“之前的剧本中有一些为商业上的讨巧而设定的情节,编造了国民党要追查《共产党宣言》的下落等,但我不希望通过刻意营造的矛盾去制造张力,因为现在的观众什么都见识过,只有展现最真实的历史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历史这么远,我想去看看”
仔细翻阅苗月导演的作品不难发现,从她最为人所熟知、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天上的菊美》,到《无蝉的夏天》、《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热干面的味道》等文艺电影,每一部作品都延续着她自己一贯的风格,浓浓的“诗意的现实主义”从始至终。而作为一部历史传记类影片,《大火种》主题更偏重于红色的主旋律,对苗月导演来说确实是一次挑战。苗月回忆拍摄《大火种》的初衷时说“其实很多人天然地想知道《共产党宣言》里到底写了什么,了解这段历史,并且从中去了解革命是如何发生的,这场革命让卑微者的生命获得尊重和尊严。因此,可以说是在一种中国人生命中天然的革命基因驱使着我,要去探究这段历史,并把它拍摄成影片去告知更多的人”。
而在投入拍摄后,苗月发现剧组中的很多人也和她一样,对历史充满好奇。“剧组里的年轻人因为拍摄而对革命历史产生了兴趣,所以我相信,年轻的观众只要能走进放映厅,静静地注视一会儿银幕,革命先辈的历史一定会吸引住他们的目光。”
最后,苗月补充了一句,《大火种》这个故事距今已经很遥远了,但正是这种遥远,才令故事本身充满魅力,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讲就是“历史这么远,我想去看看”。
《大火种》由北京海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中共东营市委宣传部、中共广饶县委、广饶县人民政府、山东国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海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全国发行。目前正在全国院线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