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佟姓’佟姓有汉族的吗?

时间:2023-02-03 10:59:5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贾城的始祖熙孔明画像。

贾伯壶。

我的姓氏·系列报道·贾姓①

贾姓:源自周王室,出自晋国

贾jiǎ

《说文解字》释义

市也。从贝,襾声。一曰坐卖售也。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虚构了一个贾姓大家族,宁国府和荣国府两个同宗家族,上演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故事。实际上,在贾姓的历史上,类似这样的贾姓大家族在各朝各代都很多,贾姓家族名人辈出,文武双全,有的家族甚至延续10多代人都不衰。

追究贾姓的起源,我们可以发现,贾姓主要源自周朝王室,周成王“剪桐封弟”,把弟弟姬叔虞封到唐地建立唐国(即后来的晋国),姬叔虞的小儿子姬公明受封贾地建立贾国。贾国灭亡后,贾国公族遗民以国名为姓,贾姓由此诞生。

贾姓发展到现在,人口有400多万,排在全国各大姓氏总人口的第65位。河南是贾姓人口第一大省,大约有70万人。其次是河北、山东和山西,大约150万人。四川是贾姓人口第五大省份,近30万人。由此可见,贾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主要聚居在北方。

贾的释义:用网兜提钱去交易

“贾”字是个多音字,有3个读音,意义也各不相同。

读作jiǎ时,专指姓氏;读作jià时,是古文中与“价”字相通时的读音;读作gǔ时,是商人、做买卖、招致等意思。

对“贾”字的传统解释是,这是一个会意字,由“西”和“贝”上下结构组成,意思是以物易物的集市。

远古时期的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交易市场。原始的交易形式是以物易物,交易规则为“日中为市”。

《易·系辞下》中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意思是说,在太阳当空照的时候,携带着各种货物的人们,集中在某个地点,进行货物或商品交换。大家各得其所后,各自回家。

为什么要在“日中”的时候进行交易呢?

传说集市交易是炎帝发明创造的。他规定,每天太阳升到头顶时开始进行交易,不仅有利于集中,还可以节省时间,免得大家跑冤枉路。

仔细想来也有一定道理,那时各个氏族部落隔得远,如果大家走拢就交易,远一点的来晚了,集市已经散了,不是白跑一趟么?

还有一种解读是,大家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交易,可以达到公平交易的目的,防止出现“黑市”交易。这种说法应该是后人的附会了,毕竟原始社会的人,心眼儿还没那么复杂。

“贾”字为什么由“西”和“贝”组成呢?

一般的观点认为,“西”是指“东西”,也就是物品的意思,也有观点认为“西”像陶器的形状;“贝”是海介虫的意思,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说:“古者货贝而宝龟。”也就充当用作商品交换的货币,一直到秦朝才“废贝行钱”。

代表物品的“西”和代表货币的“贝”结合在一起成为“贾”字,表示货物交换的意思。

但在如今的贾姓研究者中,有人指出,“贾”字由“西”“贝”组成的说法是错误的,“贾”字应为“襾(yà)”和“贝”组成。

从金文和小篆的“贾”字,可以明显看出,“贾”字的上面的确不是“西”字,而是“襾”字。只是到东汉出现楷书,“贾”字上部字形由“襾”变成了“覀(yà)”,一直流传到现在。

既然不是“西”字而是“襾”字,那么,“贾”字的含义也不一样了。

《说文解字》对“襾”字是这样解释的:“覆也。从冂(jiōng),上下覆之。凡襾之属皆从襾。”

“襾”的意思是包裹覆盖,是“网”的象形字,“贝”仍是货币的意思,两个字联合起来形成“贾”字的意思是,用网兜提着货币去购买东西。

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中说,在远古时期的部落中,有一群从事收集、储存、管理各类生活和生产物资工作的人,他们为当时的政权服务。

后来,他们的工作形成了估价和物资交流的市场商业的一个行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被称为贾人,他们定居的地方,被称为贾地。

这个贾地,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南。

贾姓第一个来源:以国名为姓

相较于中国其他姓氏,贾姓的来源并不复杂,主要源自姬姓,其中又分为以国名为姓和以封地为姓。

史料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两个贾国,第一个是子姓贾国,第二个才是姬姓贾国。

殷商子姓建立的贾国

在山西曲沃县晋侯墓出土的玉器上,有铭文记载了西伯(周文王)“与唐人弘战贾人”的事情。

这里的“唐人”,指尧的后裔建立的唐国;“贾人”,是殷商子姓建立的贾国,在今山西襄汾县境内。

周文王在灭殷商前,为扫除灭殷商道路上的障碍,铲除殷商周围的方国,他联合唐国国君弘攻打贾国。

在周武王发动灭殷商的战争中,贾国已不存在,或已归顺周武王了。这个贾国灭亡后,其遗民是否以国名为姓?估计可能性不大。

周成王剪桐封弟于唐地

接下来重点说说姬姓贾国。既然源自姬姓,那自然和黄帝有密切关系。

黄帝与正妃嫘祖生了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玄嚣即青阳氏少昊,黄帝死后由少昊即位,少昊后来让昌意的儿子颛顼即位。颛顼死后,立帝喾继位。帝喾是玄嚣的孙子、蟜极的儿子。

帝喾的元妃姜嫄,生了个儿子叫弃,也就是后稷。由于后稷对对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舜帝把邰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封给他,“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后稷的子孙一代代传承下去,到了周武王姬发,发动灭殷商的战争,建立了周朝。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儿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因周成王年幼,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公旦代为摄政。

周公旦摄政后,继续平定四方,其中灭掉了唐国(今山西翼城县境内)。

不久后的一天,还是小孩子的周成王和同母弟弟姬叔虞一起玩耍。周成王把一片梧桐叶子剪成玉圭的形状,随手交给叔虞说:“这块玉圭给你,你去唐国做国君吧!”

天子身边随时都有一个史佚(史官)跟着,把天子说的每一个字、每个动作都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史料,而且不得更改。史佚听周成王说出这句话后,记录了下来。

几天后,周公旦看到这个记录,请求周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唐侯。周成王说:“我只是和他开个玩笑而已嘛。”

周公旦正色道:“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如实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传扬它。”

周成王只好承认这个事实,封叔虞为唐侯,把刚灭掉的唐国作为叔虞的封地。

这就是著名的“剪桐封弟”故事。这个故事在《吕氏春秋》《史记》《说苑》里都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

叔虞肩负着周成王交给他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历史使命,到唐地就位。

他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让当地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成为百姓拥戴的贤明领主。

叔虞小儿子姬公明受封贾国

叔虞死后,他的嫡长子燮(燮父)继承唐国的侯位,迁都到晋水旁边,改唐称晋,晋国又被称为唐晋国。

燮父成为晋国第一任晋侯,唐叔虞被尊称为唐侯晋王。山西如今简称晋,即由此而来。因叔虞所受封地原为唐国领地,所以山西也被称为唐晋。

叔虞的小儿子叫姬公明。周成王的儿子姬钊继位为周康王后,封姬公明为伯爵,封地在贾地。

姬公明在贾地建立伯爵国贾国,是唐国(晋国)的附庸国,是为贾共公。贾国国君,史称贾伯。

关于贾国,史料记载不多。

2012年2月,西周晚期的一对青铜重器贾伯壶,正式入藏中国文字博物馆。

贾伯壶上有33个字的铭文,记载了某年的二月,贾国国君贾伯为出嫁的大女儿铸造了这对铜壶,用于祭祀祖先神灵和祈求万寿之用。

贾国虽然不大,而且还是晋国的附庸国,但在鲁桓公9年(公元前703)秋,贾国和虢、芮、梁、荀等诸侯国一起讨伐过晋国曲沃武公。

正是因为这次讨伐,直接导致了贾国不久后被灭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曲沃桓叔谋晋失败

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姬仇逝世,儿子晋昭侯姬伯即位。

晋昭侯把曲沃(今山西曲沃县)封给叔叔(晋文侯的弟弟)姬成师。姬成师死后谥号“桓”,史称曲沃桓叔。

曲沃比晋国都城翼城大多了,这明显违背了周朝礼制的规定。

晋国大夫师服很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对晋昭侯说,一个国家的君主,无论力量还是地盘,都要大于臣子才对,这样才能巩固地位和统治。现在曲沃城居然比都城还大,今后肯定要出问题。

晋昭侯没有听进去,这为后来晋国67年的内乱埋下了祸根。

桓叔受封曲沃时,已经58岁了。与刚即位的侄子相比,桓叔的政治斗争经验当然丰富多了。

更要命的是,桓叔是个很有德行和才能的人,在晋国的威望很高,许多有志之士纷纷投奔他。

而且,曲沃地理条件非常优越,经过桓叔苦心经营后,曲沃很快成为晋国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力和影响超过了翼城。

面对曲沃势力的扩张,晋昭侯居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进行制止。

桓叔的欲望越来越大,萌发了篡夺晋国政权的想法。恰好,机会来了。

公元前739年,即位7年的晋昭侯被大臣潘父弑杀,潘父想迎立桓叔。桓叔带兵想进入翼城夺权,遭到支持晋国国君的势力抵抗。

桓叔兵败,只好退回曲沃。晋国人立晋昭侯的儿子姬平为国君,是为晋孝侯,并诛杀了潘父。

这样一来,翼城与曲沃的矛盾公开化了,晋国实际上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公元前731年,73岁的桓叔在遗憾中死去。

桓叔的儿子姬鳝继立,是为曲沃庄伯,继续桓叔未竟的事业。结果,庄伯也未能取晋,在遗憾中去世,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姬称身上,姬称史称曲沃武公。

俗话说,事不过三,桓叔、庄伯两代人都没取晋成功,武公能否成功呢?

武公取晋后灭掉贾国

公元前710年,晋哀侯侵占陉庭(今山西曲沃县听城村)的田土,陉庭南部边境的人联合曲沃武公攻打翼城。

第二年春,武公进攻翼城,晋军大败。武公俘获晋哀侯,后来杀掉了他。晋国人立晋哀侯的小儿子姬小子为国君,是为晋小子侯。

公元前705年冬,武公诱骗晋小子侯到曲沃,将其杀死,准备进攻晋国。

周桓王派虢国讨伐武公,武公不敌,退回曲沃。晋国人立晋哀侯的弟弟姬缗为国君,是为晋侯缗。

此时的晋国,实力大减,已无法有效抵抗武公了。

公元前704年春,武公攻入翼城。第二年秋,在周桓王的命令下,贾国与虢、芮、梁、荀国一起出兵,攻打武公,结果被武公打败。

这是史料中记载的贾国唯一一次对外军事行动。

公元前678年,武公再次攻打晋国并杀死晋侯缗,完全兼并晋国土地。

武公贿赂周釐王,让周釐王不仅承认了他的合法地位,封他为晋国国君,还把晋国从侯爵国提升为公爵国。

武公成为晋武公。终于圆了祖父和父亲的心愿,以晋国小宗的身份取代大宗,成为统治晋国的宗室。

为报复当年贾国参与讨伐自己的行为,晋武公在取得合法身份后出兵贾国。贾国人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在强大的晋国兵力面前,贾国最终失败亡国。

据贾姓家谱记载,战斗中,贾国人牺牲惨重,一些公族拼死杀出重围,逃到贾河(发源于河南方城县境内伏牛山余脉小顶山西南麓,为淮河若干支流的水源地之一)。

晋武公灭掉贾国后,把贾国公族子孙到遣散各地,对其中部分人委以大夫官职进行安慰,以稳定统治。

存在342年、经历11任国君的贾国被灭后,公族遗民以国名为姓,是为贾姓,尊奉姬公明为得姓始祖。

贾姓第二个来源:以封地为姓

贾姓的第二个来源,以封邑为姓,这也和晋国有密切联系。

狐偃辅佐晋文公重耳

晋武公去世后,儿子姬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

晋献公娶了晋国大夫、出身戎狄部落的狐突的女儿狐季姬和小戎子为妻,狐季姬生了公子重耳,小戎子生了公子夷吾。

狐氏源于姬姓,因先祖被分封在狐氏大戎(今山西吕梁山区),以地名为姓。狐突有个儿子叫狐偃,字子犯,又称舅犯、咎犯、臼犯。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攻打骊戎,得到骊姬和她的妹妹。

骊姬生下儿子奚齐后,晋献公开始疏远有贤德的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骊姬设计迫使申生自杀后,重耳和夷吾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旅。

作为重耳的舅舅,狐偃一直跟随重耳逃亡,为重耳出谋划策。

公元前636年,重耳回国继位为晋文公后,狐偃被任命为执政大夫,与赵衰等人一起辅佐晋文公,革新内政,迅速医治内乱留下的创伤,奠定了与秦、楚两国抗衡的物质基础。

狐偃是一个功绩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春秋发展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史书有“晋文公称霸,偃之力居多”的说法。

公元前629年,狐偃逝世,葬在今山西新绛县九原山。

狐射姑受封原贾国所在地

狐偃死后一年多,晋文公也去世,儿子姬欢继位为晋襄公。

晋襄公追念狐偃为晋文公回国建立霸业立下的重大功劳,把狐偃的儿子狐射姑封在原来贾国的所在地。因狐射姑字季,所以后世叫他贾季。

狐射姑在晋国的身份为武将,曾多次参加晋国的对外战争,战绩卓著。

晋襄公7年(公元前621),晋国军队恢复上、中、下三军编制。狐射姑被任命为中军将,赵衰的儿子赵盾为中军佐。

中军将是军队的最高统帅,中军佐是副职,中军将同时也是国家的执政大夫(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与赵盾关系亲密的太傅阳处父暗地里找晋襄公说,狐射姑刚愎自用,喜好争强斗胜,不得民心,而赵盾非常有才干,应该让赵盾当中军将。

晋襄公听进了阳处父的话,把狐射姑和赵盾的位子互换了。

狐射姑很不理解,找到晋襄公问究竟。晋襄公把实情告诉了他,狐射姑由此对阳处父很不安逸,与赵盾之间也产生了矛盾。

不久后,矛盾彻底爆发了。

狐射姑斗赵盾失败而逃

这年秋天,晋襄公病危,把一众大臣叫来,让大家辅佐太子夷皋。

晋襄公死后,晋国权力最大的就是中军将赵盾了。赵盾觉得晋国周边有狄戎、秦国等虎视眈眈的对头,立幼主不合适,想迎立晋文公的儿子公子雍。

晋文公有公子欢、雍、乐、黑臀等儿子,公子欢就是晋襄公。晋文公担心几个儿子争位,把公子雍、乐、黑臀分别派到秦、陈、周国去。

赵盾改立国君,违背了晋襄公的遗言,但大家都没反对,除了狐射姑。

狐射姑认为,迎立在秦国的公子雍,还不如迎立在陈国的公子乐。但赵盾坚持要迎立公子雍,并派人前往秦国报丧和迎接公子雍回国。

狐射姑败在赵盾手下,很是恼怒,决定要和赵盾再比试一下高低,派人到陈国去迎接公子乐。

赵盾得知后,派人去公子乐回国的路上设伏,杀掉了公子乐。

狐射姑大怒,觉得这一切都是当初阳处父造成的。他找来堂弟、狐偃哥哥狐毛的儿子狐鞫居,狐鞫居带人伪装成盗贼,半夜摸到阳处父家里,把阳处父杀死。

阳处父的家丁中,有人认出了狐鞫居,跑去告诉赵盾,但赵盾没有声张。

赵盾安葬晋襄公后,当众公布了阳处父被杀的真相,派人抓住狐鞫居。赵盾历数狐鞫居的罪责后,将他斩首示众。

狐射姑害怕赵盾拿他是问,逃到翟国。后来,晋国灭掉翟国,狐射姑又逃到潞国,并在潞国死去。

狐射姑的子孙和属民以狐射姑的封地名称为姓,是为贾姓。他们的聚落后来演变为村庄,为区分宗派支系,有了以“贾”为名的多个地名。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史料中说狐射姑(贾季)是贾佗,这是错误的。贾佗是晋献公的舅子,他的姐姐贾后是晋献公的夫人。

贾佗家族是贾国被灭后留在晋国的公族,是姬公明的后裔。贾佗也是跟随重耳逃亡的五大贤臣之一,相当于是重耳的舅舅,后来当上了晋国的太师。

贾姓第三个来源:少数民族改姓

贾姓的第三个来源,是古代少数民族汉化改姓。这样的来源,几乎每个姓氏都存在,虽然比例不大,但也很有必要介绍一下。

蒙古族中的贾拉喇氏,也叫查拉里氏、扎拉哩氏,后来大多改为贾、张、詹、年、白姓等。蒙古族的杭席古德氏,明朝时改为贾姓。

满族嘉佳氏,世代居住在乌喇(今吉林永吉县)。嘉布塔喇氏,也叫嘉普塔喇氏、嘉塔喇氏、贾佳氏,后改为贾姓;嘉穆呼氏,以地为姓,改为贾、佟姓等。

锡伯族贾思胡里氏,也叫扎思瑚哩氏,清朝中叶后大多改为贾、臧、扎、张、托姓等。

在如今彝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贾姓。他们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贾姓的。

此外,贾姓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官职,出自商、周时的官职贾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姓。

贾正,也叫贾师,在周朝称作贾师,在鲁国称作贾正。其职责是与胥师(掌管市场物价的官吏)共同掌管政令实施以及处罚,兼担监督和管理都城中的贸易活动,调节物价,稳定市场。

在贾正、贾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的,后来简化称作贾姓。

有贾姓研究者认为,这种说法在史籍中找不到支持的依据,不可信。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特别致谢

本期贾姓稿件的采访和资料,得到四川贾姓研究者贾载明先生的大力支持。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