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辜负沉重的平安归来,怨恨最终被贬低。
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的诸葛亮,矢志北伐,六出祁山耗尽了心血,病逝于五丈原。他在病危时,托付长史杨仪,将蜀汉大军安全带回成都,而杨仪也圆满完成任务了,却没有受到后主刘禅的重用。这是为什么呢?下面笔者根据《三国演义》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简要分析如下:杨仪,字威公,属于荆州派系,投奔刘备后,受到同样是荆州派首脑诸葛亮的重用,是丞相的嫡系。这点从演义中马谡守街亭时,诸葛亮考虑用杨仪代替便可以看出来,丞相是器重、重用杨仪的。杨仪虽然只是丞相府的长史,因其经常跟着诸葛亮出谋划策,深知兵法。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有杨仪的身影,参赞军事,传达军令。“轮班分兵,以为长久北征之计”,就是出自杨仪之手,深得诸葛亮赞赏。在五丈原,诸葛亮大限已到时,授予杨仪锦囊妙计,断定魏延必反,还安排好了斩杀魏延之人。
“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
首先分析诸葛亮死后,杨仪的功劳如下:
功劳一,将蜀汉大军安全撤回成都。蜀汉诸葛亮于五丈原病逝,群龙无首,外有司马懿大军虎视眈眈,内有反骨魏延伺机作乱。在这随时都可能全军覆没的情况下,长史杨仪不负重托,安全将益州十万精锐撤回成都。此举保全了蜀汉的精锐,坚持了29年才被魏国所灭。
功劳二,长史杨仪在魏延造反时,临危不乱,依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成功将其斩杀。魏延是蜀汉军中数一数二的大将,如果造反,后果很严重,就连姜维也不敢说能胜过魏延。在魏延烧掉栈道,阻止杨仪大将撤回蜀汉之时,杨仪表现出大将风度,沉着应对,故意引诱魏延大声说三句“谁敢杀我?”吸引其注意力,马岱乘机一刀将其斩落。
遂提马按辔, 于马上大叫曰:“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
功劳三,杨仪将丞相诸葛亮灵柩安全运回成都。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距离蜀汉根据地路途遥远,宿敌司马懿随时都可能掩杀而来,其灵柩运回成都难度很大。此时,杨仪作为全军暂时统帅,依计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载着诸葛亮灵柩徐徐撤退,最终安全运回成都。这对于诸葛亮、刘禅、蜀汉都是一件大功。
那么杨仪立了三大功,为什么刘禅没有重用他呢?因其有三大罪。
罪一,诸葛亮死后,杨仪因私将魏延斩杀。魏延当时官拜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蜀汉军队的顶梁柱,不是一个小小的长史所能决定生死的。杨仪和魏延素有恩怨,假借魏延谋反,将其斩杀,这是赤裸裸的报复。杨仪的正确做法为将魏延制服收押,送到成都交给刘禅处置。他是没有权利处死一位不比自己低的大将,做了超出自己权限的事,自然得不到刘禅的重用。
罪二,杨仪不满封赏,口出怨言,以此被废为庶人。杨仪自恃追随刘备比蒋琬早,才能比蒋琬高,功劳比蒋琬大,却居于蒋琬之下,没有得到重赏。他便口出怨言,对费袆说:“曾经丞相去世时,我率领全军投奔魏国司马懿,也比现在好的多!”费袆不敢隐瞒,将杨仪的怨言原原本本上奏后主刘禅。刘禅将杨仪下狱审问,想处以死刑。还是蒋琬念在其多立功劳,不该杀,让他回家养老。演义中,杨仪回到家自我反省,感觉非常羞惭,自刎而死。
谓费袆曰:“昔 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
罪三,杨仪诛灭魏延三族,以泄私愤。在《三国演义中》中,刘禅看在魏延曾经为蜀汉立下大功的份上,厚葬其,更加不会灭其三族。而在正史上,魏延被杀后,杨仪还灭其三族。从这儿看,杨仪完全是一个为了个人恩怨,残杀异己,残暴不仁。后主刘禅宽宏大量,以德服人,是不会重用像杨仪此等鼠肚鸡肠之人。
后主降旨曰:“既已名 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杨仪虽有三大功,却也遮掩不了他的三大罪。功是功,过是过,两者不可混为一谈。这就是为什么杨仪回到成都后,后主刘禅却不重用他的原因。
朋友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