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王明阳、王明阳心学讲的什么

时间:2023-02-02 23:15:2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人间词话》王国维说人生有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昨晚西风枯萎了绿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立;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守,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得。

第一境界,讲的是人生都会迷茫,只有排除杂念,树立目标和信念才有可能成功;第二境界,讲得是守住真心,不怕艰难险阻,也要无怨无悔的追求;第三境界,讲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付出足够多了,成功不经意间就达成了。

这三层境界,往往大多数人在第一层就败下阵来。

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无外乎一个立字——“立德”、“立言”、“立功”。但是,有多少人能够“立得住”呢?大多数人无不化作一声叹息。

不过,有一个人却告诉了我们普通人一个顺利到达三境界的秘诀,此人就是心学大师王明阳。

​王明阳的顿悟

​​王阳明是明朝人,曾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因平定宸濠之乱被追赠为新建候,是明朝唯一的封候文人。

王明阳一生坎坷,他因宦官刘瑾的迫害,被下狱后又被发配贵州龙场。在贵州龙场,王明阳开始形成他的心学理论,他整日苦思人生为何而活,如果是圣人处于他的境地又会怎么办?

终于一天,王明阳开窍了,他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不知道圣人会怎么办,因为圣人从未有过像我一样的经历。

所谓圣人的道,也是由环境决定,是自己内心反映的,这就是王明阳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此,王明阳提出心学的理论基础,即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明辨是非、知善恶,人人皆可成圣贤,这就是“心即理”。

嘉靖七年(1528年),王明阳又进一步发展了心学理论,在广西剿匪前,他留下了“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

现在看来,这正是让人们通往人生三境界的“捷径”。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四句教”的前两句告诉人们,人的本心并无善恶之分,但当人见到某种事物产生了好感或恶感,这就是意动,意动则心动。

当你的恶感突出,你的本心就会被恶所占据,进而行为上也开始表现出恶;反之,当你的善感突出,你的本心就会被善占据,所做之事当然就是善事。

历史上一念之差的人不在少数,战国时期,庞涓与孙膑的故事就是典型。他们俩本出自鬼谷子师门,但庞涓总是认为自己的才干比不上孙膑,于是他暗中陷害孙膑,导致师兄弟反目为仇。

其实庞涓的本领不小,深得魏惠王信赖,死后还被魏惠王下令厚葬,但他却因恶念深重,导致一身学艺浪费在勾心斗角之上。

作为对比,秦穆公能够称霸西戎,就是他常存善念。一次秦穆公的马丢了,发现被岐下野人300多人一起给吃了。当时的官吏马上要抓了他们绳之以法,但秦穆公却道:

“君子不以畜害人。吾闻食马肉不饮酒者,伤人。”

意思是,君子不会因为畜生害人,我听说吃马肉没有酒喝对身体不好,于是还赐酒给盗贼。在秦穆公眼中,他没看到盗贼偷马的过错,反而看到人和马的生命价值,这就是善念打败恶念的体现。

一年之后,这些盗贼在韩原之战中救下了被长枪刺穿铠甲的秦穆公,如果没有当初的善,秦穆公也不会反败为胜,此为后话了。

​知善知恶是良知

“四句教”的第三句,意思是要知道哪些意是善,哪些意是恶,然后致自己的良知,让良知来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往往致良知是最难做到的,因为很多人都有趋利避害、甚至是从众心理。

清朝时,禁烟第一人林则徐就是“致良知”的最佳贯彻者。当鸦片走私毒害中国人的时候,只有林则徐一人敢站出来虎门销烟。

道光十八年(1838),林则徐上书指鸦片对中国经济的危害:

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货约有万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之数。问其一半售于何货?则一言以蔽之,曰:鸦片烟而已矣!

此言直接道出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国经济带来严重破坏,除此之外,它还会让人“槁人形骸,蛊人心志,走向绝路”,为此林则徐极力建议道光皇帝禁烟。

即便所有人都反对他禁烟,甚至受到人身威胁,但他依旧说道:“苟利国家生死复,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正是因为他能够判断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为善为恶是格物

“四句教”的最后一句是行动,告诉我们既然良知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就应该行善事、杜绝恶的念头,格物,就是“革”掉一切恶的念头。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本心,也就是“正心”的过程。

人本心无善恶,只是意念在作祟,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一旦不小心有了恶念,则要学会辨别,此为“知善知恶是良知”;是非观有了,目标有了,最后一步就是去行动,此为“为善为恶是格物”。

正如前文所述,林则徐要禁止鸦片,所以他发动了虎门硝烟运动。为什么很多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的行为表现和王明阳的“四句教”如此一致?

因为这是一个让人认识本心、祛恶扬善、回归本我的方法。正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很多人即便面对权力诱惑或是大难临头,都能够面不改色。

南宋的文天祥,为何可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命绝句?戊戌变法的谭嗣同,又为何可以“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很多人佩服他们的气节,实际上这正是他们追寻本心,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不必如此慷慨凛然,但王明阳的“四句教”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指引我们做最好的自己。让我们再回到人生三境界——

所谓立,即定目标,先知善恶再定目标,这是根本且长远的唯一方法;所谓守,则以良知“格物”,去行动,去实践,此为成功的途径;所谓得,即坚定本心、不受外界影响,总会有所收获。

不得不佩服王阳明,在困苦颠簸的一生中,悟出了如此美丽的思想之花,教会了我们一个极简单的道理。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