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一般叫小孩子。“乖乖,爸爸给你买冰球。”乖乖,就是孩子。
京剧《白蛇传 》里,白素贞唱道:“亲儿的脸,吻儿的腮,点点珠泪洒下来⋯断桥亭,重相爱,患难中生下你这小乖乖⋯”小乖乖,小宝贝,都是对孩子的昵称、爱称。乖乖,所表达的是一种亲昵,一种母爱。
然而,在河南话中,“乖乖”却是别样韵味,另一种感情。“乖乖!吓我一跳!”!“差点撞上,乖乖!”
注意,这里根本就没有小孩的事,“乖乖”只是一个感叹语,一个惊骇语,一个口头语。它就像东北人爱说的“哎呀妈呀”,山东人爱说的“哎哟俺的那个娘呀”,北京人爱说的“好家伙”,都是感叹、惊骇、口头语,并不关什么妈呀、娘呀、家伙呀之类的事。只不过前者惊呼“乖乖”,后者惊呼“母亲”罢了。你要是不愿意感叹那些,也不妨呼喊“我的天儿呐!”“我的上帝!”总之,随你的便,惊骇什么都行,反正你喊的那阵子他们都不在场,更听不见。
看来,人在危急关头、紧急情况下,总得有点被呼唤的对象,总得有点抓手,总得有点精神支撑。河南人选择的是晚辈,而东北人和山东人选择的是长辈;至于北京人,则选择的是陌生人。河南人眼睛向下,东北人和山东人眼睛向上,北京人则眼睛向天。河南人盯的是奶瓶,东北人和山东人盯的是奶头;至于北京人,则盯的是威虎山、奶头山。
河南人夸一个小孩长得乖,不说乖,而说“奇”。“恁瞧,这是谁家的孩儿,长得咋恁奇的呢?”这是怎么回事呢?太奇怪了。哎,“怪”与“乖”同音,容易引起误会。你本意是夸人家孩子好、乖,可结果呢,成了骂人家孩子坏、怪。唉!这事闹的!于是乎,还是说“奇”别说“怪”了。
奇,按照普通话应读第二声,而河南人夸孩子时说的那个“奇”却是第一声,发“七”的音,而且短而轻,嘎嘣脆,决不拖泥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