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之多,谁也没法说清到底有多少,有说10万余字的,也有说12万字以上的。因为古代不像咱现在这样有电脑,所以历朝代“自己开心了就造个字”的现象就非常多,比如武则天,就给自己起了个“曌”。如此积累下来,十万以上的数量倒也不是没可能。

如今一般的常用字典里,也就是两万的字数,而平常人所认识的字,一般不超过一万字。于是我们在读史书的时候,经常碰到不认识的字,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古代皇帝名字冷僻多怪异 你能认识几个?

下面列举一些比较偏的皇帝所用的名字——从汉代开始:

汉朝皇帝

刘奭:念shì。是汉元帝的名字。《说文》里其意思为“盛”。另外这个名字也不是元帝首创,前面有燕召公用过。刘奭不太讨他老子喜欢,差点被废。只因为是汉宣帝危难时发妻所生,最终没忍心废掉。

刘骜:念ào。《吕氏春秋》注解有千里马的意思。刘骜是汉元帝的儿子汉成帝的名字,这个名字不出名,但汉成帝却非常出名——说起赵飞燕就想起他。亲手杀了自己儿子后,只能传位给弟弟刘欣了。

刘衎:汉平帝的名字,衎念“kàn”,有快乐的意思。哀帝死后继位,在位5年,一说被王莽毒死,一说病死。终年14岁,可怜的傀儡少年皇帝。

刘炟:念dá,有“火起、爆”的意思,是汉章帝的名字。刘秀的孙子汉章帝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把“火”旁换成“女”旁的话大家就容易记了:妲——商纣美女妲已。两个字同音。

刘肇:这个字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念zhào,有“开始、初始、引发”的意思,是汉和帝的名字。汉和帝是刘炟的儿子、刘秀的曾孙。在位时灭匈奴,拓疆数千里,又有蔡伦发明造纸术,在世界上地位重要。

刘祜:念hù,有“福”的意思,千万别念成gu。刘祜是东汉安帝,是刘肇的孙子。他在位时查办谋反案,导致发明造纸术的蔡伦自杀。

刘缵:念zuǎn,容易被人念成赞(zàn)。《说文》里解释:缵,继也。在位时间仅1年,便被毒死,仅活了8周岁。

曹魏皇帝

曹叡:念ruì,有“深明、通”的意思。曹叡是曹操孙子,为魏明帝。他的名字被许多书弄混成了“睿”。

曹髦:这个字大家都知道怎么念,不过用作名字就比较少了。曹髦是曹叡的孙子,为高贵乡公。公元206年曹髦率数百宿卫攻司马昭,兵败,被杀。嘿嘿,有血气。

曹奂:念huàn,有“盛大、众多”的意思。曹奂是曹操的孙子,立为帝后,司马炎代魏称帝,废其为陈留王。

晋朝皇帝

司马邺:念yè。邺是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最牛的城市之一。司马邺是司马炎的孙子,311年即位于长安,后降于刘曜,西晋四代而亡。

司马聃:念dān,耳朵长大的意思。东晋穆帝。即位时仅2岁,又是可怜的婴儿皇帝,18岁病死。

十六国皇帝

张寔:念shí,同“实”,有“放置、此”的意思,现在非常少用了。张寔为前凉高祖昭王。

慕容皝:念huàng,仅用于人名。慕容皝是前燕太祖文明皇帝,在位12年。他老子的名字也怪:廆(guī,古山名)。《天龙八部》里头“慕容公子”的渊源便出于此。

慕容儁:念jùn,有才智超群的意思。在网络上因难打,经常被人写成“隽”。慕容儁是前燕景昭皇帝,慕容皝的二小子,在位13年。

慕容暐:念wěi,形容光很盛的样子。慕容暐是慕容儁的二小子,谥为燕幽皇帝,被苻坚所杀。

姚苌:念cháng。姚苌为后五胡十六国的后秦武昭帝,在位11年。

姚泓:念hóng,形容水的深广。姚泓是姚苌长孙,即位后被东晋太尉刘裕所杀。

李暠:念gǎo,或念hào。念gǎo形容“光明、明亮”,念hào同“皓”。李暠是李广十六世孙,400年称帝,是为西凉昭武王,定都敦煌,在位18年。

南北朝皇帝

刘彧:念yù,形容有文才。曹操时有荀彧。刘彧为南朝宋太宗明帝,465年废刘子业,在位8年。被他杀掉的刘子业便是有名的“不是人的皇帝”,不但睡了亲姐,还睡了姑姑,成为小说家最爱的料子。刘彧体胖,被刘子业称为“猪王”,把他衣服脱光扔进泥坑,还让他像猪一样爬在地上吃猪食。不过,这刘彧也算不得什么好货色。

萧赜:念zé,有深奥的意思。萧赜为南朝齐武帝,在位12年,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他老爹的治国之策,经济发展相对不错。

陈蒨:和茜同音。别急,这不是女孩子名字。而是南朝文帝的名字。陈蒨是开国皇帝陈霸先哥哥的长子,因为陈霸先儿子陈昌被西魏抓到长安,所以让陈蒨继位。

陈顼:念Xū(小心别念成页)。这个字早有出现——古帝颛顼。陈宣帝陈顼是陈蒨的弟弟,废侄儿陈伯宗后,自立为帝。

宇文邕:念yōng,有和谐的意思,千万别念成邑了。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宇文泰的四儿子,在位19年,577年灭北齐,统一北方,是北周最有作为的皇帝。

宇文赟:念yūn,有“美好”的意思,多用于人名,千万别念成“斌”了。这家伙是宇文邕的长子,在位时立了5个皇后(牛X呀)。传位于儿子后,杨坚不客气地玩“禅位”,历史进入隋代。

唐朝皇帝

武曌:念zhào,只有武则天一个人用过。起于她称帝前夕,是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献的12个新字中的第一个字。这个新造的“曌”字,尽管意思与“照”字相同,但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景象,这也可能是武则天独钟情于它,并选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

李漼:念cuǐ或cuī,形容水深。唐懿宗李漼是唐朝第17个皇帝,在位14年,骄奢淫逸,昏庸无能。

李儇:念xuān,形容“聪慧、敏捷”。唐朝第18个皇帝僖宗李儇12岁即位,只活到27岁就挂了,是个绝对的天才——斗鸡、剑槊、法算、音乐、围棋、赌博、游玩无所不精,并且还是个马球高手。曾经对旁边的人说:我要是参加马球进士科考,应该能中个状元。这样的才能如果放在和平年代,他绝对可以成为超级明星,但可惜的是他生在李唐末期。他即位后,爆发了有名的黄巢起义,老实不客气地挖了李氏皇陵充军饷并攻进了长安,而李儇只得在四川躲了整整4年。

李晔:念yè,形容火光很光盛大的样子,常用于人名。唐朝第19个皇帝昭宗也是个十分有天份的家伙,他和李儇是兄弟,李儇老三他老七,原名李杰,改过两次名——李敏、李晔。同样可惜的是,唐朝末年的支离破碎已经不是想有作为的他所能挽回的。

李柷:念zhù,与“祝”同音,是古代打击乐器,八音乐器的木之属。唐朝末代皇帝,仅活了16岁,和他老子李晔一样,都被朱温给杀了。

十国皇帝

后唐(1位):

庄宗李存勗,读“勖”(xù)音,意通“勖”,勉励。

南汉(1位):

刘晟,读“盛”(shèng)音,意为“光明”。

吴越(1位)

钱元瓘,读“贯”(guàn)音,一种玉器。

后蜀(1位)

孟昶,读“厂”(chǎng)音,意为“通畅”。

宋朝皇帝(6位):

北宋神宗赵顼,读“须”(Xū)音,用于人名,无实意。

南宋孝宗赵昚,读“慎”(shèn)音,意通“慎”。

南宋理宗赵昀,读“云”(yún)音,意为“日光”。

南宋度宗赵禥,读“祺”(qí)音,意通“祺”。

南宋端宗赵昰,读“是”(shì)音,意通“是”。

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读“炳”(bǐng)音,意通“炳”。

明朝皇帝(3位):

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读“堂”(chēng])音,意为“支柱”。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璁,读“聪”(cōng)音,意为“明亮光洁”。

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坖,读“忌”(jì)音,意通“忌”。

清朝皇帝(2位)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读“印”(yìn)“真”(zhēn)音。

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读“用”(yóng)“眼”( yǎn)音。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读“敏”(mín)“宁”( níng)音。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读“一”(yì)“注”( zhǔ)音。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读“载”(zǎi)“田”( tián)音。

古代,对于皇帝的名字不但不能直呼,而且还要避讳。即过去的皇帝所用的字做名字,其他的任何人就都不得再使用,也是造成生僻字的一个原因吧。再说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吧,我们看《西游记》,里面有个大名鼎鼎的“观音菩萨”。其实这个“观音菩萨”,刚开始的时候是被翻译为“观世音菩萨”的,只是我们唐朝出了个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所以唐朝要避讳“世”和“民”,所以连菩萨都要“改名”,省了“世”,变成了现在的“观音菩萨”。佛经在当时是很多的,都必须要改,这个工程量有多大!!

中文“马桶”一词的由来和李渊的爷爷李虎也有一段关系。中国古代,原先将夜壶称为“虎子”。到了唐代,为了避李虎的名讳,便将“虎子”更名为“马子”,马子后来再被改名为“马桶”延续至今。

再比如避汉文帝刘恒讳,「姮娥」改名「嫦娥」;避李世民讳,「避唐宪宗李纯讳,「淳于」姓改姓「于」;避康熙帝玄烨讳,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黄”写作「天地元黄」,紫禁城北门「玄武门」改称「神武门」;避道光帝旻宁讳,北京外城「广宁门」改名「广安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所以皇帝起名用冷僻字,对民间是多大的方便!!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要求古代的帝王废除“避讳制度”,这太超前了,在当时他们能用冷僻字,已经蛮不错的了。

清代时期的千字文都写作“天地元黄”是因为要避讳康熙的名字玄烨。清朝皇帝的避讳史:从不在乎到让天下人避讳。宋徽宗写的千字文第一句却也是“天地元黄”,是为什么呢?宋代皇帝自诩赵玄朗之后,追尊圣祖。是后避玄字之讳,称“元”。事实上,不仅是千字文,在宋代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如蔡京徽宗十八学士图跋中,房玄龄写作房元龄。

皇帝起这些不常见的名字,其实是为了百姓方便,说得好听一点也算“德政”。因为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避讳”制度,臣下对君王的名字都要回避的。打个比方,故宫的北门其实应叫“玄武门”,但是到了清朝康熙即位以后,就改为“神武门”了,因为康熙的名字是“玄烨”,“玄”和“烨”这两个字在清朝就要避开。具体的办法有几个,一个是改字,用其他近音或近意字代替;如果必须要用这个字(如修史时的历史名词),就要缺笔,比如把其中一笔缺下不写全,以示尊敬。

皇帝起名用冷僻字,民间百姓就方便多了;如果皇帝起名用常用字,那可能一篇文章中要有很多需要避讳的字,那臣民就很麻烦了,要处处提防“犯讳”。

在那个年代,避讳是普遍的,老百姓对于自己的祖上的名字也要避讳的,所以统治者不会废除避讳制度。但帝王们能故意给自己的孩子起冷僻的名字,已经是不错的了。比如上面说的康熙,他的名字叫“玄烨”,“玄”字比较常用,他就觉得有点“扰民”,于是他给自己的儿子们都起了很多很冷僻的名字,这是为了臣民方便,你们咋还不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