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绿色中国》杂志

本期焦点人物:

山东金祥琉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总设计师、高级技师 袁世祥

心灵独白: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为实现传统琉璃行业的“中国梦”而执著奋斗。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张志国

博山,是中国琉璃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作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琉璃精品研发中心、制造中心、集散中心,被授予“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中国日用玻璃和琉璃工艺品出口基地”。博山琉璃烧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众多的琉璃艺术大师中,袁世祥的名字不能不提。前不久,第二届“齐鲁工匠”评选中袁世祥榜上有名,他是博山唯一入选“齐鲁工匠”的候选人。

因为爱所以爱

琉璃成为他的毕生事业

今年53岁的袁世祥,1966年5月11日出生于山东淄博的博山,中国琉璃艺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琉璃工艺总设计师、高级技师。

从一名普通的琉璃手工艺人,到成为中国琉璃艺术大师;从最初两三人的琉璃小作坊,到成为拥有上百人的山东金祥琉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已是知天命年纪的袁世祥,对琉璃艺术的热爱与日俱增。不断创新尝试、探索研发是他的制胜法宝。

与琉璃结缘,始于18岁。那一年,袁世祥通过招工进入淄博工艺品一厂,成为一名“小炉匠”。母亲心疼他在炉前高温作业的辛苦,但他却因发自内心的喜欢而甘之如饴。从一窍不通到熟练制作鸟、兽、鱼、虫等简单的琉璃热成型摆件,聪明又勤快的袁世祥很快干到了工段长、车间主任。“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不久,传统保守体制开始松动,大型琉璃企业博山美术琉璃厂的高级技工郑子云、王孝谦等,纷纷加盟淄博工艺品一厂。”袁世祥告诉记者,作为学徒工,他跟着师傅学做米珠炉、油篓炉。大师们的口传心授,让他在很短的时间内习得技艺,更开阔了眼界。

1990年,在多重因素的冲击下,淄博工艺品一厂成为博山区第一个垮台的骨干工业企业。被重新分配到山头陶瓷厂的袁世祥,不多久便辞职在家里搞起了小作坊。直到1994年,袁世祥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说干就干,在家里人的支持下,袁世祥在山头河北东村建了自己的琉璃厂。

痛并快乐着

见证行业兴衰发展

“企业创建之初条件很是艰苦,连个办公室都没有,妻子陪着我拼死拼活地干,晚上磨货磨到半夜十一二点是常有的事,而我白天忙车间,晚上还要值班。”袁世祥回忆道,可喜的是企业生产出的琉璃花球,销路很好,这也让他坚定了信心。1999年,袁世祥把企业迁入山东省陶琉工业园,成为第一个入驻企业,也是唯一一个琉璃企业。2000年11月竣工投产。第一笔大单翩然而至。2001年,来自英国的这笔订单破了企业的纪录,单一花色、造型琉璃产品共15万零80件。

袁世祥作品

命运总是让人意想不到。成功的喜悦刚过,第一次欧美经济危机就让袁世祥和他的金祥琉璃陷入了低靡。整整6年,改窑炉、提技术、调结构……最让袁世祥痛心的还有琉璃行业整体运行能力每况愈下,导致产业工人大量流失,后继乏人。“关掉窑炉,放掉琉璃水,消失的可能不仅仅是我这一个企业,恐怕整个博山的传统琉璃产业都岌岌可危。所以咬牙也要坚持。”袁世祥说,到2007年,企业终于缓过劲来。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琉璃艺术品的研发和创新,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摸索和反复试验,对琉璃退温炉进行了改造、将琉璃八卦炉煤改气、推进琉璃生产模具的应用,更高程度上消除了待退温产品中的热应力,提高了琉璃加工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袁世祥说:“国家提出环保改革,在没有标准、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我们投入70多万元率先实现了煤改气。”回顾创业历程,他亦十分坚定,正是敢于创新,才让金祥琉璃多年以来一直走在行业前沿。

唯有创新

让琉璃艺术永保生机

在金祥琉璃展厅,琳琅满目的琉璃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位于展厅二楼的抽象琉璃作品区,让人印象尤为深刻。

“自2008年,我们的抽象琉璃就被国外客人大赞出神入化,出口至今仍一路见涨,这也是我做琉璃以来,生命线最长的产品。”袁世祥感慨道。

从最初的花球到后来各式各样、成千上万种鱼,再到意大利样本的禽鸟,以及花瓶、抽象琉璃等,袁世祥最善于举一反三,一个模式能翻出五个模式,甚至十个模式。每当发现市面上有模仿作品出现的时候,他就会敏锐研发出新花样。

袁世祥作品

经常有人会对袁世祥的创新理念感兴趣,对此他也是颇有自信。“创作首先讲求的是‘意’,‘意’即思路,意由心生,创作从喜欢开始。我所创作的作品,多为意(异)型,色彩大多以艳丽为主,喻意多为喜庆吉祥,这也是它们受到社会认可的主要原因。”袁世祥说。谈及金祥琉璃未来发展的方向,他也十分坚定地说:“企业的发展源自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产品的创新研发源自技术人才的不断进步,金祥琉璃能发展到今天,从专门的外贸到主营内销,生产的产品也由普通外贸货发展到今天的艺术收藏品,产值过千万元,最离不开的就是创新这条生命线。”

从琉璃作坊到琉璃工厂,再到琉璃工业集聚区。在中国琉璃之乡博山。一代代博山琉璃人用执着的追求、无限的遐想塑造了一个个琉璃神话。而袁世祥和他的金祥琉璃无疑是这篇神话中的撼人心魄的一笔。

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五彩霓裳》是袁世祥的创新之作

“袁世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将传统文化元素柔和却不失力量地展现在琉璃作品上,让人眼前一亮,却又似曾相识,‘女娲补天’这样美丽的神话故事似乎在眼前飞过。”谈及工艺美术《五彩霓裳》,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钱锦华如是评价。《五彩霓裳》是琉璃艺术家袁世祥和油画大师张勇华先生的联合创作,被誉为“琉璃与油画碰撞出的神奇火花”,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滚动资助作品,展陈于北京恭王府博物馆。

谈及《五彩霓裳》的创作契机,袁世祥介绍,某一天在与好友张勇华先生就其一幅油画作品做交流时,深受触动,灵光乍现。如果把油画艺术与琉璃艺术结合起来,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他受“女娲补天”神话的启发,在瓶体表面喷洒了一层五彩石粉末,创造了一个阳光射过蝉翼、微风吹动尾羽、雨滴留痕花瓣的艺术世界。这个多彩的世界,充满着动与静、明与暗、刚与柔的强烈对比。另外,传统琉璃艺术品的创作,除了色料本身的颜色,还会把色素粉蘸到作品表面来上色。《五彩霓裳》另辟蹊径,以缠色料的方式,为作品表面增加不同的颜色。这些,在琉璃制作工艺中都是极少见的,也可视为点睛之笔。

袁世祥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因《五彩霓裳》采用了缠色料的方式来上色,鉴于琉璃原材料的温度因素,如果在制作过程中,瓶身温度与所缠色料温度不符,便会相互排斥,出现炸裂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袁世祥终于掌握了控制两者温度平衡的要素,攻克了技术难关。“期间,因一系列的问题,曾经想过放弃。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给了我前行的强大动力,对我未来的创作道路,也是一种重要的鼓舞和鞭策。创作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创新能力,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够承受挫折、迎难而上!”袁世祥表示。

从艺30余年来,袁世祥不断创新,积极探索琉璃高温成型新技术、新工艺,取得了丰硕成果。从琉璃花球到各式各样的禽鸟、花瓶、抽象琉璃、写意琉璃等,他举一反三,研发出了许多新产品。例如抽象琉璃,是他做琉璃以来,生命线最长的产品;写意琉璃,则是一种既非具象又非抽象的过渡艺术,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琉璃热成型进行了完美结合。

袁世祥坦言,从事琉璃行业,起初是为了生存。随着年龄增长、技术精进,他逐渐意识到,琉璃制造行业不仅作为经济来源,更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综合素质。“在高温的工作环境下,需要高度的毅力与自律。这些感悟与精神,支撑我走到了今天。”他告诉记者。

袁世祥,1966年5月出生于山东博山,中国玻璃(琉璃)艺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轻工行业首席技师、高级技师,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齐鲁工匠,淄博金牌工匠。

袁世祥创作的作品获得各类全国奖项。抽象艺术作品《融》亮相CDI中国开发区创新发展大会,作品《钟鼎鸡油黄》走进青岛上合峰会。2012年,作品《韵》在中国国际轻工消费品展中获得金奖、作品《玄武》在中国轻工业名品展中获得金奖。2013年,作品《舞动》在中国国际轻工消费品展中获得金奖、作品《长绳系日》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展获得金奖。2014年,作品《韵》在第三届中国玻璃艺术名家作品展上获得金奖。2015年,作品《濯浪》在第四届中国玻璃艺术名家作品展上获得金奖。2017年,作品《恋》在第52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获得金奖。2018年,作品《焕琼》系列茶具在2018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斩获大赛金奖。2019年9月,参赛作品《祥缘茶罐系列》荣获“2019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