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 正文
〈微信名字加孔姓好吗〉微信名字图片!

时间:2023-06-01 作者:佚名

齐鲁网9月5日讯 闪电新闻记者今天从山东省老龄办获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省老龄办决定推选第十三届“山东省十大孝星”。目前已根据山东各市和社会各界推荐的候选人事迹材料等,研究确定了40名作为候选人,现将事迹在齐鲁网和闪电新闻客户端公示。并将根据公示结果,经专家评定,最终确定本届“山东省十大孝星”。

附:第十三届“山东省十大孝星”候选人事迹(候选人排名不分先后)

孝心点亮黑暗 行动诠释光明

韩金风,女,65岁,平阴县榆山街道翟庄村村民。韩金风因青光眼失明十多年,她依靠多年练就的敏锐听觉和熟悉空间的感觉,长年坚持照顾95岁生活无法自理的婆婆。每天早晨六点到晚上十点,韩金风要伺候婆婆起床、梳洗、喂水喂饭、洗澡、捶背、剪指甲、聊天……婆婆牙口不好,为保证婆婆的营养,她变着法的准备软和的饭食。为防止婆婆久卧床榻,心情不好,韩金风每天都会把婆婆搀扶到轮椅上,推到外面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为保证婆婆的清洁卫生,韩金风每天至少给婆婆擦洗两次身子。晚上,她要给婆婆倒完尿桶,洗好尿裤,伺候老人睡下才能休息。每天夜里,韩金风为照顾婆婆大小便至少要起来四五次。长此以往,她患上失眠的毛病。婆婆的气色越来越好,而韩金风的身体却日渐消瘦,但她却甘之如饴。

为老服务无终点 孝亲敬老要躬行

王美华,女,41岁,济南市市中区七里山街道七东社区综合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美华每天都会第一个出现在社区服务中心。2013年上任后,她对社区的“老饭桌”进行了提升改造,大胆提出“公建民营”理念,专门为社区独居、困难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同年,王美华引进了专业为老服务社会组织,为社区60岁以上老人提供无偿、低偿、有偿的居家健康养老服务,600多名老人受益。2014年冬天,王美华冒着大雪准时为86岁的王玉敏老人送餐时,联系不上老人便立刻寻找。当看到被困在路边商铺屋檐下近两小时冻得瑟瑟发抖的老人时,她立刻把自己的帽子、手套给老人戴上,并搀扶着老人回家。王美华为社区的老年人开设了20多个学习小组,还自掏腰包聘请授课老师。在王美华的带领下,社区先后荣获了“全国社区服务先进社区”等称号。由于自己父母早逝,她把工作之余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公婆身上。有一次,婆婆不慎胳膊骨折,丈夫又恰巧出差,从没干过农活的王美华将两岁的孩子托付给邻居,赶回老家帮公婆收麦子。

爱心敬老 始于足下

许山东,男,36岁,青岛市即墨区豫德敬老爱老志愿服务中心负责人。许山东通过学习修脚技术自主创业。2010年,许山东上门为因脑血栓后遗症不能出门的小脚老人修脚,看到老人的处境决定以后定期照顾老人。他听闻一位老大爷骑电动车去修脚,路遇车祸丧生后,就走上了为孤寡老人献爱心的公益修脚之路。2015年重阳节,他发起成立“敬老爱老服务队”,为近400名老年人提供免费服务。在他的影响下,爱心志愿者不断增加,爱心服务项目也不断扩展。2015年12月,他的服务团队正式注册为即墨区豫德敬老爱老志愿服务中心,目前已有5000多名志愿者。团队成立后,走进偏远的乡村、社区、养老院,每月最少开展2次公益活动。

善举点起星星火 大爱成就孝老路

李琦,男,41岁,青岛市交运集团温馨巴士有限公司通达分公司613路驾驶员。李琦曾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山东好人”“山东省敬老模范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李琦从小就孝顺,为帮妈妈分担家务,从四岁开始就学着生炉子做饭,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结婚后,他更是一天不落地看望父母。2013年,李琦参加“银龄幸福工程”活动,与辖区内老人开展“一对一”的结对帮扶。为取得老人信任,李琦不顾驾车疲劳,无论下班早晚都坚持每天到老人家里,承担起所有零碎活、力气活,终于获得老人认可。李琦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最后凝聚起一个千余人的爱心团队,辐射31个服务基地、24个社区、17个养老院、4个爱心发屋、2个自闭症学校。2017年5月,“馨飞扬”爱心陪伴工作室成立,汇聚了更多的敬老力量,招收了很多孩子,组成小志愿者队伍,让孝老爱亲从小生根发芽,老年人享受的服务也越来越多。

用青春谱写“夕阳红”

徐玮,女,42岁,淄博市张店区夕阳红老年公寓院长。徐玮29岁时放弃上海的营销总监职务,女承父业接手养老院,一干就是13年。为更好接手工作,她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没照顾过自己父母的她和护理人员一样给公寓的老人翻身、清理褥疮、洗澡、推老人到院子里晒太阳。为照顾老人,她放弃小家,坚持多年陪老人过春节;她陪护患银屑病多年的梁树远老人住院35天;她曾在寒冬的夜里将心脏病发作的老人护送到医院;她无微不至地照护子女都无法忍受的暴脾气老人,使老人身心变得健康;她注重老年人的膳食营养,很多老年人入住是因为她的老年公寓伙食好,她经常为老年人包水饺,每次包水饺都要最少准备七种馅子,以满足不同口味的老年人;她细心照顾入住老人,有一个残联托养的老人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认识了,但每次见了她都要打招呼;她注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教会老年人使用微信,建立了老年人和家属微信群,家属可随时通过视频查看老人的生活状况;她配齐了文化硬件设施,经常组织各类讲座,布置的公寓环境富有青春色彩,让老年人感受到青春活力;她着力推出个性化、亲情化、特色化、多样化服务,让老人们住进公寓,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百善孝为先 有心也有迹

万秀,女,29岁,枣庄市山亭区府前东路实验幼儿园教师。2012年万秀大学毕业,从湖北到山亭落户扎根。五年后,49岁的婆婆查出肾衰竭。公公腿脚不便,婆婆住院期间,给婆婆擦洗身体、换尿布的活基本都是由她完成。有一段时间,婆婆闹情绪,不愿配合治疗,儿子也拿老人没办法。万秀找到婆婆软肋,对症下药,此后婆婆一直积极配合。为照顾婆婆,她医院、单位两边跑,家里1岁半的儿子无人照顾,多亏妈妈从湖北赶来帮忙才解了燃眉之急。婆婆在医院的最后两个多星期,她从未脱下过衣服睡觉,脸都来不及洗,整个人憔悴得不成样子。最终,婆婆还是离开人世。婆婆走后,为缓解公公的悲伤情绪,她把公公接到自己家,除物质支持外,她和老公时常带公公外出旅游,用爱陪伴。在她的细心照顾下,公公多年的膝盖滑膜炎近一年没复发。

视老人如父母 坚持细心抓细节

颜廷侠,女,53岁,枣庄市台儿庄区马兰屯镇敬老院院长。颜廷侠曾获“齐鲁和谐使者”“最美齐鲁民政人”等荣誉称号。作为敬老院院长,她随时关注老人心情,想法逗老人开心。为防止老人走错房间,她在每个老人房间醒目位置贴上卡片,写有姓名,粘贴本人照片。对路远和容易走失人员外出一律派专人护送。她经常邀请文艺团体、义工组织、电影队,给老人们表演节目,放映电影,每年不下60多场次。她把有文艺特长的老人组织起来,组建了台儿庄区第一支五保老人乐队。老人们大多都体弱多病,颜廷侠积极向残联争取价值10多万元的康复器材,并亲力亲为,指导、帮助老人们进行康复训练。几年来,先后有30多位老人康复。颜廷侠还联系社会爱心团体,接受捐款或者捐赠的衣物,让老人们一年夏冬两季都能穿上四到五件新衣服。

孝心感动上天 唤醒昏迷父亲

吴光辉,男,40岁,东营市政协会办公室老干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镇南村有一位叫吴光辉的孝子,他悉心照顾、努力救治并唤醒遭遇车祸变成植物人的父亲。2012年1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吴光辉的父亲成为植物人,面对医生“已没有治疗的意义”的诊断,吴光辉并没有放弃希望。他先后几十次到大城市寻医问药,并把北京天坛医院的专家请到父亲病床前会诊。那段日子,他衣不解带地照顾父亲,擦身喂饭、端屎送尿、捏脚按摩,两小时一翻身、四小时一扣背。吴光辉用孝心创造了医学奇迹,在父亲昏迷八个月后的一天,一根手指突然动了一下,一周后,奇迹般地醒了。为了便于照顾老人,他将父母接到自己家中,协助父亲进行康复训练。如今6年多过去了,父亲虽仍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可是在他和母亲的精心照顾下,老人从来没生过褥疮,肌肉也没有出现萎缩,身体逐渐好转。在吴光辉的带动下,妻子和女儿对老人也格外孝顺,做饭洗衣、端屎倒尿都是抢着干,从不嫌脏说累。面对朋友邻居同事的称赞,吴光辉总是笑眯眯地说:“照顾自己的老人,不是天经地义的嘛。”

负重行且远 道长志更坚

燕红,女,44岁,广饶县大王镇爱心之家护老院院长。燕红热心公益事业,看到身边和社会上许多老年人,因子女忙于工作没人照顾,便想开办养老院,照顾这些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2014年她自筹资金,注册成立了广饶县首个民办养老机构。燕红的护老院重点是接收失能、失智老人。为让这些家人无法照顾的老人享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她赴多地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已初步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并临床实践总结出了褥疮湿润治疗法,解决了患褥疮老人的痛苦。燕红对待老人非常细心,吴大娘是癌症晚期的老人,一到下午就发烧,她每天夜里为老人物理降温,并帮老人完成心愿,让老人安详离开。她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今年,燕红又受当地政府委托运营红星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任前路坎坷 我们一起走

张述华,女,67岁,烟台市牟平区宁海街道芷坊村村民。张述华自婚后就一直与年老体弱的公婆和两个身患残疾的大伯哥一起生活,面对一大家子人,她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为改善生活,1996年,丈夫辞职创业,大伯哥掌管财务,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意越来越红火。2001年,大伯哥因病瘫痪在床无法自理。张述华听说用芦荟大黄甙泡酒可以治疗静脉炎,便在自家阳台种植。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地用泡好的药酒给大伯哥清洗双腿,虽然治愈的可能性很小,但只要能减轻痛苦,张述华就觉得值得。今年三月,大伯哥因病住院,张述华每天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耐心细致的照顾兄弟二人。四月底,年近八十的大伯哥因病情加重不幸去世。临终前,大哥要求亲人给他拍了一张全家福,夸身边的弟媳妇敬老爱亲很孝顺。

拥梦而生 为孝而行

宋华西,男,50岁,烟台高新区御花园老年公寓院长。宋华西母亲瘫痪在床十余年,他与兄妹轮流日夜看护,当医生都要放弃治疗时,他仍坚持救治,一次次将母亲从死神手中拖回。2003年,宋华西得知解世昌老人的不幸遭遇后,便与其建立了长期帮扶关系,至今已资助费用20余万元。他有一个梦想,建一个全国一流老年公寓,让老人体面而又有尊严的生活。为此他筹备10年,先后到世界各地学习,又重返母校镀金。2012年,宋华西的御花园老年公寓一期(8万平米,2000张床位)开工建设,他推出融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一体的全新养老模式。建成后宋华西与老人们同吃、同住、同娱乐。还建了很多群,人们有什么事可随时发到群中,他会第一时间解决。2016年,宋华西担任烟台市老龄产业协会会长,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细心照顾婆婆 无悔撑起家庭

房树英,女,56岁,烟台市芝罘区只楚街道南上坊居委会居民。房树英的婆婆和丈夫都失去劳动能力且卧床多年。每天早晨房树英都先做好饭,再把婆婆和丈夫叫醒,给他们擦身,把饭端到丈夫床前,然后给婆婆喂饭。之后她匆匆吃几口饭,便开始一天的忙碌。她会抽空耐心地听婆婆一遍遍讲过去的事;婆婆喜欢京剧,每天晚上家里都看戏剧频道,她还特意给婆婆买了收音机,方便老人听京剧;听说晒太阳对身体好,她便把婆婆安置在朝阳的房间,天好时,她会把婆婆抱到轮椅上晒太阳。自从婆婆和丈夫卧床后,房树英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老人大小便失禁,夏天怕有味,她每晚要起五六次帮婆婆清理,天凉了,也要起两三次。冬天,为避免婆婆瘫痪的下肢冻伤,睡前她要给老人泡脚、按摩。帮老人换洗衣物时,她都先把衣服捂得暖暖的,再给老人穿上。她不敢出远门,即便回娘家也来去匆匆。

离乡侍公婆 修脚献孝心

陈义丽,女,55岁,蓬莱市旅游度假区管委科员。陈义丽是云南人,回蓬莱前曾担任文山州丘北县旅游局副局长。2005年,为照顾生病的公婆,她辞职随爱人军转回蓬莱,成为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回蓬莱后,她一面克服水土不服等生活困难,一面访名医、看专家门诊、找偏方、买治疗仪为公婆治病。公婆每次住院,她都尽心尽力地照顾。她发现公公有灰指甲,就自学修脚技术,并于2012年考取“高级修脚师证”。有了技术后,她到慈善总会报名到敬老院服务。为打消老人顾虑,刚开始她不戴口罩、手套之类的防护,以至后来每次修完脚都会面部发痒,回家后必须及时做清洗和消毒处理,但也因此取得了老人的信任,越来越多的老人根除了困扰多年的脚病。她的事迹带动了一批人,2013年他们正式组建了蓬莱市第一支“修脚义工小队”,把全市敬老院有脚病的老人纳入他们的修脚计划。五年来,义工队为老人修脚超过4000人次。

倾情奉献孝老事业 提升老人幸福感

徐林收,男,50岁,潍坊高密市阚家镇松兴屯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徐林收曾获“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徐林收在未回村任职前,就每年拿出10万元,为村里的老年人发放春节慰问品,对村里的两个困难老人,出资2000元资助。任职支部书记后,更是始终把孝亲敬老记在心上,村两委把尊老敬老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常抓不懈。逐年提高村里的老年人生活待遇;逢年过节时他不忘到老年人家中走访慰问,并带去过节的礼品,帮助困难老年人解决生活困难;每年都组织65周岁以上老年人到卫生院查体,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老年活动中心;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规划建设养老托老中心等。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增进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无论多忙,他总是抽时间定期到父母家中看望老人,听到老人不舒服,他就赶紧放下手里事陪伴老人。

用声音凝聚力量 用电波传递真情

陈华,女,41岁,潍坊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为做好“银龄之声”节目,刚开始陈华每天早上4点半就去和跳广场舞的老年人交流。后来,老年人多的地方就成了她最爱去的地方,因用心研究老年人需求,节目越来越受到老年人认可。在挑选嘉宾时,陈华只选择专业水平高,而且非常用心的专家。有时嘉宾都定稿了,她感觉不够实用或者没做到通俗易懂,就会跟嘉宾反复沟通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她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利用微信平台,建立听友群,把专家请进群,经常分享知识,在线解答大家的问题。陈华还邀请不少听众走进直播间,展示他们的生活和才艺。在做好广播节目的同时,陈华带头成立了“银龄之声艺术团”“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队”,并多次带领节目组与合作单位一起走进社区和敬老院,面对面为老年朋友服务。

再难也不离不弃 再苦也要孝亲敬老

张爱华,女,57岁,济宁汶上县军屯乡解家庄村村民。张爱华曾获“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张爱华的丈夫36岁后因腰疼丧失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从此她一日三餐喂丈夫吃饭,帮助丈夫大小便,为减轻丈夫的疼痛,她学会了针灸、按摩等,每隔三个小时就为丈夫按摩一次。2010年春天,妹夫车祸去世,公婆承受不住打击,相继瘫痪在床。两个屋三张床上躺满病人,她强忍泪水每天精心伺候三个病号,从来没抱怨过一句。除照顾病人,张爱华还要靠种植5亩地养活一家人。她每天早上3点就起床到地里干活,等孩子和丈夫睡醒了,再回家做饭。做完饭后,自己随便吃上几口,又匆匆赶到地里。一年秋收时,拖拉机很少,她只能自己在前头拉,让孩子们在后面推,走走停停,硬是把几亩地的玉米拉回了家。现在,她孝老爱亲的精神传承给了子孙,儿孙们争抢着帮家里分担。

功成不忘报社会 孝亲敬老情绵长

孔维涛,男,42岁,曲阜市天伦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孔维涛是孔氏第七十八代后裔,从小受儒家孝文化熏陶。2005年创业成功后,他每年重阳节都购买一万多元的物品,带领志愿者走访慰问敬老院老人及农村困难老人,十几年如一日。曲阜市天伦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至今,免费培训养老护理员387人,安排社会就业岗位314人,服务失独、空巢、独居、高龄老人近1000余人。2014年他又与曲阜师范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合作,投资30余万元建设了设施齐全的曲师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15年,他自筹资金50余万元投资建设了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并探索出了一条智能化养老与O2O服务完美结合的成功新模式。他还长期义务赡养4位三无孤寡老人,为老人们处理干不了的事情,定期给老人送食物和生活用品等。

尽人间孝道 圆老人梦想

冯蕴瑄,男,51岁,山东科技大学职工。冯蕴瑄的父亲年轻时在英国攻读汽车专业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国一汽技术中心工作。2015年初,父亲因病卧床,后因糖尿病加重长了很多褥疮,导致老人病入膏肓。冯蕴瑄深知父亲对汽车事业的热爱,为让父亲战胜疾病,他许诺“等您好了,我带您去一汽!”冯蕴瑄每天三次给父亲擦洗褥疮并上药,定时抱老人下床,到轮椅上练习坐。刚开始坐不住,坚持了五个月,终于坐住了。接下来他又从身后抱住父亲,帮父亲练习站,五个月后,父亲在他的搀扶下能够站稳了。之后冯蕴瑄又帮助父亲训练行走,从身后搀扶着父亲的双臂,用自己的脚踢父亲的脚,帮助父亲慢慢挪步。期间,褥疮也彻底治好。2017年8月,冯蕴瑄带着制氧机、吸痰机、急救箱、轮椅陪护患有重度心脏病和糖尿病的93岁老父亲,从泰安远赴长春,帮助老人实现了重回工作故地的心愿。

关心支持老龄事业 传承弘扬孝道文化­

孙绪民,男,51岁,肥城市新城街道办事处孙家小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孙绪民对家中老人十分孝顺,他75岁的老母亲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腿部疾病,走路成了难题,医生当时建议,一定要多晒太阳。孙绪民就两个多月雷打不动,坚持每天下午背母亲下楼,母亲的腿病也因此恢复得很快很好。平日里,孙绪民不管工作有多忙,都不忘到父母和岳父母住处帮做家务,及时了解四位老人的身体状况、疾病用药情况。31岁的孙绪民得知孙远其老人抗日战时被抓到日本当劳工,75岁时又失去儿子,便当起了他家中的“男劳力”,一坚持就是20年。为照顾村里老人,孙绪民积极倡导,在村里集体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2000多平方米的日间照料中心。在他的感召下,村两委始终把老年人的事情作为重要事情来抓。他带头参加组建了村“红色义工队”,定期到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病残老人家中,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踊跃加入到义工团队中来,全村孝亲敬老蔚然成风。

孝善敬老 爱洒他人父母

王春燕,女,51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大老年康复中心护理组长。

王春燕曾被评为威海市十佳敬老先进工作者。她十四年如一日,侍奉三十多名失能老人,帮老人穿衣、吃饭、洗漱、洗澡、擦身、理发,照顾老人大小便,陪老人散步、聊天、康复锻炼,起早贪黑,每天工作长达十二个小时。

逢年过节,她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陪伴在老人们身边。看到有些老人因长期卧床,身体机能下降,她设计了一款康复手套,深受欢迎;面对耍脾气的老人,她用耐心和爱心安抚他们的情绪;看到老人衣服破了,她就拿起针线缝补;听说有老人爱吃烤地瓜、海鲜,她就从家里做好了带来。家属们被她认真细致的工作所感动,老人们对她更是交口称赞:“她就是我们的好闺女!”漫漫十四载,老人们视她如女儿,她待老人如父母。

反哺社会 情系万家老人

邱龑模,男,53岁,荣成市虎山镇邱家村人,荣成盛泉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5年来,邱龑模白手起家,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办建筑队,带成一家总资产50亿元的集团。2007年,他力排众议,捐资建设虎山镇敬老院,收养34名孤寡老人,开启了公益养老路,这一坚持就是11年。敬老院平均每年供养特困五保老人200余名,先后被山东省民政厅评为“三星级敬老院”和“山东省一级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多年来,他以标准化为驱动,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他和他的团队共制定养老服务标准24大项,323小项,参与了13项山东省地方标准的制定。他投资成立了盛泉孝爱老年大学和老年艺术团,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他将养老事业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在上海、北京等11个省(直辖市)设立盛泉养老办事处、盛泉联姻连锁养老机构。他致力于反哺社会、回馈社会,为更多的老人谋福址。

尊老爱老 传递温暖感人心

周承能,男,65岁,威海微泰温泉老年公寓院长。2014年,80多岁的母亲突发脑血栓,半身偏瘫,周承能放下手头工作,四处求医,悉心照料,为老母亲端屎端尿、按摩推拿。几个月后,瘫痪的母亲竟能拄着拐杖自己走路。周承能切身感受到每个家庭承担的巨大养老压力,于是将废旧厂房改造成微泰温泉老年公寓一期工程,让更多的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顾和关爱。二期工程则专门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一些老人被送来时浑身散发着恶臭,有的甚至满身褥疮。他就带领护理员天天为老人擦身洗澡,每天定点带老人晒太阳。很多失能老人在公寓住一段时间后,身体都恢复良好。周承能还将尊老敬老行动延伸到社区,免费为周边老人测量血压、血糖,为残障和行动不便老人助浴、送餐,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他把对母亲的一片孝心转化成对社会老年人的一片红心,温暖着周边的人。

坚守孝心 用爱创造奇迹

葛安英,女,48 岁,莒县第四实验小学教师。十多年前,葛安英的婆婆卧病在床,她不怕脏不怕累,日夜服侍。公爹患偏瘫住院,她每天穿梭于家、学校、医院之间,从一勺一勺喂饭到公爹能自己吃饭,整整熬了3个多月。过度劳累让又胖又壮的葛安英变得面黄肌瘦,但她毫无怨言。上了岁数,公爹有时会耍小孩脾气,丈夫不能理解,葛安英就做丈夫的思想工作,在做好孝的同时做到“顺”。不幸的是,葛安英的母亲患上再障性贫血。为了照顾母亲,她又开启了医院、家、学校三点一线的生活。多少次,她在母亲病床前精心备课批改作业;多少次,困极了,她就用冷水洗把脸,又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坛;多少次,她心疼母亲却强忍泪水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半年后,葛安英的母亲终于康复了,她用孝心和坚持创造了奇迹。

百善孝为先 敬老最光荣

宋维云,女,49 岁,莒县中医医院名医堂医生。宋维云出生在莒县一个传承三代的中医世家,耳濡目染下成为一名医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她深谙传统医学治未病的道理,注重老年人的精神调适和慰藉。她认为孝顺不在一时,全在平时。每天都到父母和公婆家中看看,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让老人有个愉悦的心情。母亲住院时,丈夫也因腰痛发作住院治疗,她两边奔波,二十多天瘦了十多斤。宋维云的父亲是全国最美中医宋会都,她经常协助父亲诊病,成为宋老的得力助手和医学经验传承人。由于父亲年事已高,每一份门诊病历都要经她手写,每一份药单都要经她输入电脑。宋维云还十分注重言传身教,她经常告诫儿子,孝顺父母老人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份。

孝星军嫂 顶起半边天

徐建慧,女,31岁,莒县浮来山街道钟家村村民。2012年,徐建慧与丈夫殷刚登记结婚,成为一名军嫂。2013年6月,公爹被查出肺癌,此时的徐建慧已有6个月的身孕,丈夫不在身边,她和婆婆挑起照顾公爹的重担。因为放疗化疗加上病痛的折磨,公爹的心情极度烦躁,有时还会恶语相向,但徐建慧毫无怨言。陪公爹聊天,给公爹洗脸、修剪指甲都是徐建慧一人包办。一日三餐,更是变着法做可口饭菜。同病房的病友们都以为徐建慧是公爹的亲生女儿。儿子两周岁那年,公爹去世,婆婆又一病不起。两年来,徐建慧一边照顾幼小的儿子,一边照顾病榻上的婆婆,端屎端尿,亲力亲为。眼看婆婆身体日见康复,徐建慧又照顾起丈夫常年卧床的奶奶,凭一己之力顶起半边天。徐建慧的事迹被邻里乡亲广为传颂,称赞她不愧是新时代的“好媳妇”“好孝星”。

敬老爱老 倾心服务夕阳红

王志江,男,57岁,莱芜市莱城区税务局离退办主任。2005年,王志江转岗走上老干部工作岗位,面对一些老干部对他工作能力的质疑,王志江深信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断学习,挑灯夜战,充实自己,赢得了老干部的尊重和认可。平日里,他总是城南城北地奔波,到老同志家中嘘寒问暖;雨大风狂的夜晚,他走进孤寡老人家里,看屋子有没有漏雨、窗户有没有透风;大年三十,他顾不得自家团聚,到一户户老同志家中拜年慰问,送去过年的物品;得知儿女不在身边的老同志生病后,他忙上忙下。2015年,儿子患脑溢血住院,他白天一户户的拜访老同志,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晚上再赶到病房照顾儿子。工作之余,他更是热心老年公益,到敬老院和孤寡老人家中,为他们添置衣物、购买生活用品。在他的带动下,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也加入到敬老爱老行动中,每年都为百位老人送去温暖。

不忘初心 奉献养老事业

李桂莲,女,53岁,莱芜市光荣院副院长。在李桂莲的带领下,光荣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光荣院”、全国“敬老文明号”、山东省“敬老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从事养老护理工作15年来,她把光荣院当成自己的家,把入住的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到有的老人腰酸背痛,她自费学习推拿按摩技术帮他们减轻病痛。她提出开展临终关怀服务,面对质疑率先垂范,老人去世前,她亲自给老人喂水、喂饭、擦身子,让老人体面离世。作为莱芜市唯一一名取得技师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员,她不仅积极参与全市举办的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教学、技能比赛,而且还经常义务到偏远山区培训养老护理员。15年来,已累计为全市培训初级养老护理员500余人。

八载付出 爱心暖莱芜

刘冬梅,女,46岁,莱芜市义工协会副会长。做义工八年,她每个月都会走访一遍莱芜境内所有的敬老院,保证让老人们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水饺。她私家车的后备箱里,每天随车必带的是为老人理发的工具、剁馅的菜刀、包水饺的擀面杖,以及义工们的签到册、会旗、马甲。2017年,莱城区团委联合莱芜市义工协会开展金晖助老项目。每个月,她都带领义工们走进70个贫困、失独老人和鳏寡孤独老人家庭,给他们打扫卫生、洗衣服、剪指甲,送去生活必需品。对自己家的老人,刘冬梅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四年多来,80多岁的婆婆患脑血栓卧床不起,刘冬梅与家人悉心照料,每天端屎端尿,一口口给老人喂水、喂饭,为婆婆擦身子、梳头、洗脸、按摩,老人已由病危状态恢复到能自理。刘冬梅真诚关心每一位新加入的义工,让大家在协会找到家的温暖。

最美儿媳 照顾瘫痪婆婆12年

张元晓,女,40岁,兰陵县庄坞镇山后村村民。张元晓结婚后,婆婆卧病在床,她每天跑到大嫂家照顾;再后来,婆婆不慎摔断了胯骨,她把婆婆接到家中照顾。婆婆的智商不及三岁孩子,生活无法自理,张元晓每天不得不像照顾婴儿一样伺候婆婆,早上起来为婆婆翻身、换尿布、清理身体是她每天必做的事。为了帮婆婆翻身,她夜里都不敢脱外衣睡觉。婆婆躺在床上十几年,没有生过一次褥疮。婆婆经常无端发脾气,骂人、打翻饭碗,张元晓也委屈地哭过,但当擦干眼泪,她又一如既往地照顾婆婆。张元晓照顾瘫痪婆婆12年的事迹在村里传开后,很多村民都来看望这个好媳妇,她也成为三乡五里媳妇学习的榜样,全村妇女兴起敬老爱幼的新风尚,个个比着孝顺,家家传扬孝老之风。

一句承诺 坚守八年

刘希芬,女,69岁,宁津县刘营伍乡于庄村村民。刘希芬的姨和姨父无儿无女,生活无人照料。2009年春节,刘希芬到老人家送饺子,看到两位老人在屋里抹眼泪很是心疼,就和老伴商量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承诺会好好照顾他们。8年来,刘希芬伺候两位老人起床,照顾他们穿衣吃饭,发现他们喜欢吃带馅的面食,就换着花样给老人包饺子、蒸包子、做馅饼。老人身体不好,需按时服药,她都是到点把水倒好,把药准备好。2013年2月,87岁的老姨去世,料理完老人的后事,刘希芬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姨父照顾得更细致。90多岁的耄耋老人,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每次生病都是在生死线上挣扎,多亏刘希芬和老伴一刻不离,日夜守候,老爷子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直至2017年底老人安详离世。一句承诺,八年坚守,刘希芬多年如一日照顾姨父的事迹备受群众赞誉,她的言传身教也深深感染着孩子们。

德州上门女婿伺候仨“岳父”

何发全,男,41岁,禹城市临盘采油厂作业大队工人。2003年,何发全经人介绍与妻子相恋结婚。妻子从小被三个舅爷爷养大,何发全自愿当起上门女婿,承担起照顾三个“岳父”的重担。与妻子结婚十多年来,何发全和他的“岳父”们同住一套房,同吃一锅饭,精心伺候老人的饮食起居,想方设法让老人们吃好穿好住好。2016年3月底,年过八旬的大舅爷爷因病去世,何发全披麻戴孝,为他体面地办了丧事。没过几天,三舅爷爷不慎摔伤无法行动,何发全干脆辞掉工作,每天为老人端屎端尿,用心照料,遗憾的是老人也走了。小两口流着泪说:“如今只剩下二舅爷爷,咱一定把他伺候的更好。”自此,两人对老人的照顾更加用心体贴。2017年3月,何发全家被评为省“第一届文明家庭”,村民们得知后都纷纷向他道喜,何发全却红着脸说:“我做的都是小事,是当儿女的应该做的。”

平凡敬老心 点滴孝老情

吴刚,男,43岁,茌平县信发街道办事处公路养护办主任、水利站副站长。2010年9月,吴刚的父亲突发脑血栓,半边身子失去知觉。为方便照顾父亲,出院后吴刚把父母接到家中照顾。父亲活动不便,经常把大小便弄到床上、衣服上,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帮父亲擦洗身子、换洗衣服;父亲因小脑轻度萎缩,吃饭时总把嘴中的食物喷到饭桌上,吴刚就一次次耐心擦拭;父亲患有灰指甲,他每晚给父亲泡脚,买来专门的修脚工具,为父亲修剪指甲;每次给父亲洗澡,他都先把水浇到自己身上试温度,再把父亲抱进浴盆为他擦洗。对待母亲,吴刚也是尽心尽力。母亲气管不好,他多方求诊问医,买来吸氧机减轻老人犯病时的痛苦;母亲无意中提到想要个金吊坠,他第二天就和妻子买来送给母亲。吴刚的所作所为虽然都是日常小事,但却处处透着人性的光芒。

阳光家政 为老人打造温暖的家

杜月环,女,51岁,聊城市阳光大姐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月环曾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05年,杜月环注册成立聊城市阳光大姐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开启居家养老征程。目前阳光大姐拥有一支400多人的养老护理员队伍。2017年,杜月环又注册成立了聊城市东昌府区向阳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倾注了她全部心血,从前期的考察、选址到后来的装修设计,都紧紧围绕着“让老人用着安全省心,让家人看着放心”的原则。此外,还专门成立了阳光大姐志愿服务队,定期为中心和社区的老人提供无偿服务。在家里,杜月环作为老大,事事想在前面,把两边老人生活安排的妥妥帖帖,婆婆对她比对自己的儿子还好,家里姐妹们也都以她为榜样。

坚持八年 情系夕阳一片红

宋志刚,男,45岁,莘县夕阳红老年公寓院长。宋志刚曾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聊城市十大孝星”等荣誉称号。2011年1月,他租用原机关幼儿园的院子,开了个夫妻养老院,最初入住的十五个老人在夫妻二人精心照顾下,身体精神状态都不错。但外界质疑的声音和经济上的压力接踵而来,面对困境,宋志刚选择坚持。租用的院子拆迁,他东奔西跑四处找房源;没有资金,他毅然把自己房子卖掉,只因为他说:“我愿做这些老人的孩子。”目前,他经管四家连锁养老服务机构。在养老护理工作中,宋志刚以身作则,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老人的每一个喂饭要求,每一个翻身姿势和技巧,都是他手把手教给员工。入院的老人百分之八十是失能、半失能,由于年老体弱,总是尿湿满地,他就每天带领员工整理内务;每天晚上帮他们洗澡洗脚;为了保证入住老人不生褥疮,他熟练掌握褥疮护理治疗技术。他常说,“尽我的微薄之力,为老人奉献一辈子,虽然苦但我感觉很快乐。”

专注服务 领航养老事业

刘伟伟,女,36岁,滨州市好大姐家政服务公司总经理。刘伟伟创办的好大姐家政服务公司被评为山东省龙头企业。2011年,刘伟伟承办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周边的老人提供精神关爱类、健康引导类、生活服务类三大类服务。定期为老年人量身定做各种文体活动,让老人跳起来、动起来、年轻起来;开展健康课堂、咨询义诊、体验式中医理疗等保健关爱服务;2014年承接建设运营滨城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老人体验更加智慧化的养老服务。刘伟伟还坚持做好养老服务培训,自2016年采取集中培训方式后每年培训学员近500名。她还积极联合广大企事业单位参与到养老事业中。7年来,刘伟伟一直坚守在养老服务岗位上,成为养老行业的领航人。

滨州好媳妇 一人照顾4个爹妈

刘淑针,女,42岁,惠民县魏集镇宁卢村村民。刘淑针80岁的公公因脑中风瘫痪在床;75岁的婆婆十几年前患上老年痴呆,不能说话;69岁的母亲因车祸瘫痪在床;69岁的父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四位老人中有三位生活不能自理。为了好好照顾四位老人,刘淑针把他们接到自己住的村里。刘淑针24小时不敢关机,睡觉也不敢睡得很死,确保随叫随到。有时候半夜老人突然想大便就给她打电话,不论刮风下雨,她都跑步赶到,以防老人拉尿在床上。伺候老人们穿衣吃饭,提醒他们按时吃药,面对老人的坏脾气耐心劝导,每天用近乎奔跑的速度奔波于三个家庭间,刘淑针除了赶集基本不出村,时间都用在照顾老人身上。虽然很累,但是刘淑针并不觉得委屈,认为这些都是做儿女应尽的义务。

满腔热情献桑榆 用爱托起幸福梦

李月莲,女,54岁,东明县康宁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主任。李月莲曾获得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的荣誉称号。2012年,初到康宁养老服务中心,中心存在内部基础设施仍待完善、工作制度还未健全、工作人员仍需招聘、老人入住急需安置等问题,李月莲迎难而上,以积极的心态破解各个难题。政策不到位她找相关部门积极争取,资金不到位她拿出家中全部积蓄顶上,人力不够她拉来亲戚朋友帮忙。她边干边建设,边干边总结,边干边提高,中心先后被评为“全国敬老文明号”和“全省敬老文明号”。中心的多数老人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她把每一位孤老都当作自己的亲人,以满腔热情献身工作,既当主任,又当护理员,端屎端尿,悉心照料,亲力亲为,换来了老人们的信任和爱戴。

弘扬孝老美德 真诚奉献社会

刘凤菊,女,45岁,郓城县唐塔办事处鹿庄村人。刘凤菊曾获评“齐鲁最美孝心人物”。1993年医科大专毕业后,刘凤菊考虑到父母身体不好,与丈夫回乡创建了郓城善德疼痛专科门诊。年迈的父亲脑干梗塞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母亲心脏不好,多次复发心梗。她在病床前悉心照料。由于老人长期卧床,大便困难,经常手上、身上沾染粪便,但她从无怨言。刘凤菊工作时遇到生活困难的病人,就根据情况减免部分费用或分文不取,对70岁以上老人诊治费半价,五保户、生活失去能力的残疾人免费治疗,因病致贫的病人酌情只收材料费。她还是郓城县“没有围墙的敬老院”的发起人,每月初一、十五请本村及周边十里八村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吃水饺、看大戏,还给当月生日的老人集体过寿,并把老人的子女邀到台上为父母剪指甲、梳头、捶背、揉肩、洗脚等。在她的带动下,村容村貌大有改变,孝亲敬老氛围日益浓厚。

悉心照料数十年 演绎动人兄弟情

王学文,男,80岁,菏泽市定陶区仿山镇马王庄村村民。王学文数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悉心照顾自己的堂兄弟王学项。今年75岁的王学项,父亲在战争中牺牲,母亲改嫁,自小跟着王学文和奶奶生活。但因体弱多病,王学项丧失了基本劳动能力,王学文主动承担起照顾王学项的责任。1971年,王学文卖掉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才把王学项的骨结核病治愈。2014年,王学项摔了一跤,就此瘫痪在床,王学文和老伴就包揽了他平日里所有的吃喝拉撒。去年冬天,王学文被诊断为早期心肌梗塞,医生要求住院观察,因惦记家里的弟弟,他不听医生和儿女们的劝阻,硬是坚持回村里的卫生室输液治疗。平时不能自理的王学项,经常会大小便失禁,都是王学文给他擦洗。经年累月,夫妻俩长期照顾堂弟的事,早已成为全村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街坊邻居们无不为他们的行为所感动。

充满激情干老龄 倾注热情孝老人

姜寿庆,男,58岁,山东农业大学关工委副秘书长、离退休干部党委委员。姜寿庆曾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荣誉称号。姜寿庆的母亲已90多岁,由于父亲早年去世,他和妻子、兄妹三十年前就挑起照顾老母亲的担子。对于老母亲的饮食起居情况,什么时候吃药、吃什么药,早上什么时间醒,夜间起来几次,每顿想吃什么饭,他都了如指掌。山东农大现有离退休老年人1350多人,针对学校离退休工作事难、事多、事杂,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姜寿庆积极推进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创造性地建立为老同志精准服务的信息系统和台账。他每年都要去医院或老年人家中慰问看望老同志200多人次,每年为老年人妥善料理后事40多人次,每年为80岁和90岁以上老年人上门祝寿50多人次。工作多年,他始终与先进和优秀比工作、比奉献、比业绩,他从来不与别人比地位、比待遇、比荣誉。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wangming/1042959.html

  • 相关阅读

    『怎么用微信名字加好友』微信没有名字怎么设置

    怎么用微信名字加好友,微信没有名字怎么设置,怎么用微信名字加好友?相关介绍,几年前的微信可以说是真正的「小而美」,功能算不上多,但恰好够用。 比较核心的聊天社交功能,微信也没有做得很复杂,属于是长辈们上手就能用的水平了。 更重要的是,在各大主流App加快商业化脚步,把广告插满

    “姓赵微信名字图片女“姓赵微信名字男

    姓赵微信名字图片女,姓赵微信名字男,姓赵微信头像图片相关介绍,看到很多人都在设计虎年手机壁纸,也跟风做了几张,看看有没有人支持。 第一次做,做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 在此也祝大家喜迎虎岁,吹响虎笛,鼓足虎劲,效仿虎力,撞上虎运,冲天虎气,执个虎耳,虎年更虎,龙腾

    男性微信名字带王字旁、男性的微信名字叫什么好

    男性微信名字带王字旁,男性的微信名字叫什么好,男性微信名字顺利带财相关介绍,茫茫网络,一声问候 你认为的缘分牵线 其实是预谋的诈骗 短短几天便骗走你上万元钱 女主播的“天价”手机号 近日,安徽省马鞍山市公安局楚江分局成功摧毁1个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团伙,抓获

    『微信名字换什么好呢男生』微信名字叫什么好听…

    微信名字换什么好呢男生,微信名字叫什么好听,微信名字怎么起最好相关介绍,桃花寻雪 静心云娴 魂魄甲子 逍遥子辰 矢泽谧辰 黑山杨帅 昊东Sama 洗髓傲霜 东京沐希 西行寺子楠 玉景吉欣 不灭白竹 东风谷树芬 桃花佳杰 雾都睿敏 碧桃宇航 穿心东帅 曼青来了 形意鹏鹍 笑

    “微信名字改成诺言了吗图片“微信名字图片!

    微信名字改成诺言了吗图片,微信名字图片,微信名字微信昵称相关介绍,大家好,我是明煊。 每天更新创意壁纸头像,喜欢的记得关注哦。 新鲜感会消失,承诺会消失,谁都知道。只不过都愿意相信自己是个例外! 本期主题: 2022你的微信头像多久没换了?68张3D质感个性签名头像

    〔微信名字最后一个字是将〕微信名字图片

    微信名字最后一个字是将,微信名字图片,微信名字昵称四个字相关介绍,我们在日常使用微信的时候除了聊天以外往往会用到发红包以及转账这个功能,而在转账的时候会显示我们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很多人想将这个进行隐藏,但是微信目前是不支持此项设置的,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解除微信实名认证

    微信名字很逗的两个字男、微信名字图片…

    微信名字很逗的两个字男,微信名字图片,微信名字昵称四个字相关介绍,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说: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 人与人相处,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 不刻意迎合,不无故疏远。 唯有留有界限,平淡如水,才能

    〔男孩儿的微信名字叫什么好〕男孩儿微信名字帅气

    男孩儿的微信名字叫什么好,男孩儿微信名字帅气,霸气的男孩儿名字微信相关介绍,编辑导语:一个好的品牌名,能改变一个品牌的命运。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能助力企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抢占消费者心智。那到底该如何给品牌起一个赢在起跑线的好名字呢?一起来看看吧! 我在广告公司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