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区组织第六批驻村第一书记参观大洋知青农场。
白塘镇洋尾村驻村第一书记当讲解员,讲好洋尾故事。
一年以来,省、市、区选派的51名驻村第一书记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4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58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34个、产业发展项目140个,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0余万元。
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在广袤的涵江乡村天地间,有一群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部门,怀揣同一颗初心的驻村干部,他们转战场、换身份,扛起乡村振兴“硬核担当”,始终冲锋在前,为民办实事、担重任、作表率,用汗水浇灌乡村振兴之花,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领头雁”。
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亲自倡导、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涵江区牢记使命担当,把“第一书记”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选派与培养结合、严管与厚爱并重,夯实基层堡垒,帮助任职村建制度、解难题、兴产业,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自2021年7月,省、市、区选派了51名第一书记分赴涵江区51个村开展驻村工作。一年以来,这51名驻村第一书记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4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58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34个、产业发展项目140个,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0余万元,向组织和群众交出了一张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一周年答卷,谱写了涵江乡村振兴新篇章。
选优育强农村“领头雁”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乡村振兴任务繁重,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如何选优派强第一书记“接棒人”是带领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的重要一环。
涵江区持续完善向重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结合机关干部专业技能、工作特长及部门特点,优化人选来源,采取“选派+后援”方式,明确驻村干部派出单位落实“机关+农村”共建机制。发挥机关单位政策、资源、人才等方面优势,做到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发展联促、治理联动,责任、项目、资金“三捆绑”,实现14个原建档立卡贫困村、19个乡村振兴重点村、4个软弱涣散村、8个重点项目村以及6个基层治理难点村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
这些干部有锐气、有激情、有干劲,但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三农”业务不熟。涵江区坚持业务培训先行,通过视频授课、经验介绍、现场观摩等,组织开展各类培训,集中观看《我是第一书记》影片,以更直观、更具实践性、更贴近农村工作实际的方式,提升驻村第一书记的能力。
抓班子、带队伍、固阵地……驻村后,51名驻村第一书记发挥“领头雁”作用,动员一批有思路、敢干事的优秀人才加入村“两委”班子,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凸显。
国欢镇南林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涵、三江口镇芳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彭少君等争取到各类防疫物资;江口镇东楼村驻村第一书记刘俊伟、大洋乡崇兴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斌高等连夜排查险情,转移受灾群众……他们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全力出击,守护群众生命安全,展现出共产党员应有的风采,以“党旗红”保障群众“健康绿”。
为有效激发驻村帮扶工作源头活力,今年涵江区由“选优派强”向“管训促用”转变,制定《涵江区第六批驻村第一书记管理服务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指定专人联系、服务,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加强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及时做好驻村第一书记日常管理、服务保障、督查考评等工作,全面营造支持鼓励驻村结对共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涵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驻村工作领队蔡志一语破的:“我们通过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就是要借助他们离农民群众最近、联系最密切的优势,引导驻村第一书记在强村富民、为民办实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切实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强堡垒,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打通堵点促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义。如何因地制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是一项难题,更是驻村第一书记的必答题。
上个月底,在梧塘镇第三届荔枝节上,漏头村驻村第一书记陈丽蓉通过线上直播,向网友们娓娓讲述漏头村古树“十八娘荔枝”的故事,为本村“龙峰之恋”荔枝品牌代言。
她落落大方的样子,丝毫不亚于身旁的女主播。“驻村是锻炼,绝不是挂名。”陈丽蓉告诫自己,一定要把驻村工作做实,脚踏实地为漏头村做实事。她积极谋划漏头村的产业振兴思路,借助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补助经费,通过流转300棵百年古荔枝进行统一管理、采摘、包装、销售等,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她策划“古厝里的梧塘”宣传方案,致力让古民居留得住“形”、守得住“魂”。
这是涵江区驻村第一书记发挥村内资源,发展产业的一个剪影。
8月16日,在涵江区第六批驻村第一书记派驻周年工作现场座谈会上,驻村第一书记们走进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萩芦镇崇福村参观。大家说:“每一次到崇福,都看得到可喜变化。”这变化与市人大派驻崇福村驻村第一书记薛健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年来,他通过举办首届涵江区龙眼文化节、成立首支“福佑莆阳”福文化公益基金、打造福文化民俗中心等,融合区域五彩资源,赋能福文化,先后联名推出各类农产品和文创产品,有效重振崇福名气、提升景区热度。他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进生态农林开发公司,组织61户村民流转土地约3334平方米。逐步增长的客流红利吸引了村民返乡创业,全村现有10多家农家乐、30多个农特产流动摊位,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第一”是组织给予的重任,是群众寄予的厚望,也是乡村产业振兴责无旁贷的第一人。全区驻村第一书记深入摸排本村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科学制定规划,通过引进公司、代言代销、吸引群众参与土地流转、返乡创业、产品加工等,举办各类农产品代言展销会10余场,销售产品价值100余万元,有效拓展所驻村产品销路,打通产业兴旺“堵点”,提升村财村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甘当为民服务孺子牛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驻村第一书记们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初心,始终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带着好作风,带着一颗火热的心,他们扎进村子,甩开膀子,建设宜居家园、激活乡村文脉、营造文明新风,“面子”“里子”一起抓。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驻村第一书记们从实际出发,在一次次进村入户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三江口镇鳌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翁雄为村民办理搁置多年的失地养老保险,新浦村驻村第一书记关炜佳盘活村内闲置资产出租,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白塘镇后宫村驻村第一书记方杭改造提升原后宫小学旧址,打造“后宫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双福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清林协调资金近千万元,改造村内危桥、修建环村步道、架设路灯;柯塘村驻村第一书记朱国强牵头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办事的场所;洋尾村驻村第一书记官映然担任义务讲解员,接待到访人员74批次近2000人,讲好洋尾故事。庄边镇西音村驻村第一书记张黄振加班加点,做好村民思想工作,扎实推动西音水库建设……
一年来,51名驻村第一书记走农村路、干农家活、讲农村话,累计走访群众5000余人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2000多个,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
前行脚步的背后,指引的都是来时的初心;胸前党徽的光芒,照亮的都是无悔的选择。从城市到农村,从组织建设到建强队伍,从发展经济到改善民生,51名驻村第一书记像禾苗一样深深扎根土地,为涵江乡村振兴事业贡献青春力量,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来源:湄洲日报 记者:蔡玲 通讯员:魏李琛 林亦霞 文/图 编辑: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