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郁震宏
大麻有冯姓,但人家很少,小时候读《百家姓》,因为前几句里就有“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所以对冯姓倒是记得很牢。
冯,乡间俗称“二马冯”,其实冯字旁边的两点,并非“二”字,而是“冰”的本字,所以冯的古音与“凭”一样,两字相通,如《左传》里的“冯轼而观”,冯,就是凭靠的意思。
说到冯的古音,过去还有一段趣事,清代学者焦里堂,八岁到阮家做客,主人墙壁上写着“冯夷”两字,焦里堂便说:冯,要读“凭”,《楚辞-远游》里就有,冯夷就是水仙。主人听了,极为佩服,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这就是一个字引出的一段姻缘,否则我真怕焦里堂会做一世光棍。
冯,古音要读“凭”,是一个重唇浊音。桐乡土话的读音,对应为轻唇的浊音,声母是“V”,而不是“F”,这与费姓的读音道理相同。
冯姓血统高贵,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秦汉时期,冯姓参政的人特别多,冯去疾做秦朝的丞相,冯劫做秦朝的御史大夫,冯奉世、冯野王父子,都是西汉的名臣。南朝的大学者顾野王,字希冯,从他的名字,就可见冯野王的影响了。
这些冯姓名人,都是战国末期韩国人冯亭的后代,因为冯亭住在上党(今山西),所以上党成为冯姓最早的一个郡望。冯亭的后代中,还有一个冯唐,因为王勃《滕王阁序》写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尤其出名。
东汉时期,开国名将冯异,颍川人,每次打了胜仗,大家都开始争论功劳,冯异独自坐在大树下,对名利毫无计较。庾信的《哀江南赋》里,有一句“将军一去,大树飘零”,说的就是冯异。
更为厉害的是,冯姓还做过皇帝。五胡十六国(304—439)后期,后燕皇帝慕容熙(385—407)对皇后千依百顺,堪称“千古第一暖男”,但治理国家却是外行,弄得民不聊生,中卫将军冯跋发动政变,扶植慕容云(高云)上位,史称“北燕”,不久慕容云被宦官所杀,冯跋继承了北燕政权,做了皇帝,建元“太平”,他在位期间,励意农桑,勤心政事,北燕确实称得上太平。
冯跋去世后,他的弟弟冯弘继位,公元437年,北魏灭了北燕,冯弘逃到高句丽,被高句丽杀害。
冯弘虽然死了,但他的后代,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比如北魏政坛上著名的冯太后,就是他的孙女,这是北方的一系。
又如被称为“岭南圣母”的洗夫人,就是他的五世孙媳妇,这是南方的一系。总之,研究中国的中古史,是绕不开冯氏家族的。
冯跋家族是长乐信都(今河北衡水)人,冯跋在关外做皇帝的时候,褚匡建议去信都把冯姓本家接来,有福同享。冯跋同意了,褚匡也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带来的冯氏本家就达五千多户。由此可见,公元三、四世纪时候的信都,确实是冯姓的一大聚居区。
中古时期的冯姓,大多聚居在北方,除了信都,还有上党、颍川、河间等地,南方冯姓则较为少见,《三国志》的《吴书》中,记载的冯姓不多,又很难确定他们具体是哪里人,比如枭首黄祖的功臣冯则、卫尉冯朝,虽都是吴国的名人,但究竟是不是南方人,或者是从北方南迁来的,都很难考证。
唐宋以后,冯氏在南方逐渐多起来,桐乡冯氏主要是在明代开始发迹的,冯孜是桐乡冯氏的第一个进士,时在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与他同榜的浙江籍进士,堪称明代浙江的科举骄傲。这榜进士的状元罗万化,是绍兴人,更为厉害的,冯孜的浙江同年中,沈一贯、赵志皋、朱赓后来都官至阁老,对明代后期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冯孜的后代,出了很多名人,比如冯景夏、冯钤、冯浩、冯集梧、冯应榴等等,要么做官做得大,要么学问做得大。这支冯姓本来住在濮院,后来分迁到桐乡县城和嘉兴府城去了。
石门县(今桐乡)的冯氏,影响不及桐乡县冯氏,但也都诗礼传家,清代时就出过十个秀才,可惜谱牒无村,已经很难考证他们究竟是哪个镇哪个村的人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