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朋友圈、杜甫文青的特性上,什么事都要朋友圈度过。
草堂选址啦,朋友雪中送炭啦,种树啦,开花了啦,朋友圈每天更新。可惜,那个时候没有朋友圈,但有诗文圈啊,不影响更新速度。杜甫对当年草堂的朝向,规模,结构,园林景观,环境风物,在他的诗文里进行了反复的描述。
公元759年冬,新年前,漫天风雪里,杜甫携家带口,从甘肃一路跋涉抵达成都,繁荣富庶的成都与苦寒的西北相比,让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发圈的《成都府》中写道:“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汇,吹箫间笙簧”。初来乍到,杜甫一家借住在浣花溪旁的一座古寺,朋友彭州刺史高适送来大米,邻居送来蔬菜接济,“朋友圈”里于是有了“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的诗句。
冬去春来,寒冷的冬天终于过去,春暖花开之际 ,剑南节度使,成都府尹裴冕为杜甫在浣花溪上游选了一块风景优美,环境幽静的地方开始修建草堂,这就是“朋友圈”里《卜居》的“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的来源。
修房子需要钱啊,真是瞌睡遇到枕头,正好杜甫的表弟王十五司马来访,送了一笔钱,于是老杜的“朋友圈”又更新了“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劳”。
就这样,在亲朋好友资助下,草堂初成,大概老杜也没想到吧,几千年后,这里成了文学圣地。
也幸亏老杜有“发圈”的喜好,才让我们今天能从诗文里窥视到几千年前成都的风貌。“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浣花溪水水西头”“西郊向草堂”“野老篱边江岸回”,“二江声怒号”,“舍南舍北皆春水”,从这些诗文里,今人推演出当年的草堂究竟建在何处。
万里桥,就是今天成都的老南门大桥。
百花潭,非今天的百花潭,而是古百花潭,位于龙爪堰附近,因泥沙淤积,渐渐消失。
浣花溪,就是今天的浣花溪,浣花溪由西向东,“水西头”指上游。“江岸回”,江也是指浣花溪,
二江指内江和外江,内江就是郫江,外江就是清水河。舍南春水,就是外江清水河,舍北春水,就是内江郫江。
所以草堂就建在成都西郊,老南门大桥西面,龙爪堰北面,浣花溪上游,内外两江之间,古百花潭处。
老杜的朋友圈是不是有百度地图的既视感,“图经”名不虚传啊!